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

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

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的前身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它以北大、清華、中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為依託,規劃占地面積217平方公里,聞名中外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是她的發祥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
  • 外文名:In haidian estate of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 規模: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占地面積:217平方公里
地區概況,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地理位置,

地區概況

沿知春路和中關村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向南走不遠,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金黃色“雙螺旋”雕塑,它是人們所熟悉的中關村標誌,早在1992年就已經落戶於此。這個名為“生命”的雙螺旋標誌,昭示著中關村不斷向上、勇攀高峰的發展軌跡,也象徵著中關村生生不息的精神。與此同時,它獨特的DNA造型,似乎又喻示中關村賴以生存和延續的生命基因。海淀園的歷史,就是從中關村開始的。
海淀園在20餘年的發展中,憑藉得天獨厚的科技資源優勢,緊緊抓住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歷史性機遇,求實創新、開拓進取,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目前,在園企業總數突破1萬餘家,經濟總量在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名列前茅。聯想、方正、同方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群體不斷發展壯大,並開始在國際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2004年4月30日,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委會重新掛牌成立,標誌著海淀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進入了新的生產關係平台,標誌著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進入了新的“二次創業”的歷史階段。
“創新源”海淀園
2008年8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屬的權威刊物《新經濟導刊》,聯合多家區域經濟研究機構和高技術產業專家,對海淀園進行了一次深入全面的採訪調研。經過對海淀園歷史的梳理,對其在中國高技術產業領域的地位論證,以及對其“二次創業”戰略的評估,一致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在中國高技術產業機構的不斷升級中,崛起於中關村的海淀園當之無愧地是“創新之源”。
11
在《新經濟導刊》採訪調研過程中發現,作為“創新源”的海淀園,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內發生的三次技術浪潮中,每次都起到了變革和引領的作用;同時在,隨著高技術產業的結構升級,海淀園在新材料、新能源和環境科學領域、光機電一體化產業領域、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領域,也處於創新型的領先地位。
《新經濟導刊》評論說:“經過20多年的發展,海淀園積累了豐厚的企業、科研院所和人才資源,它密集的企業總部和密集的企業研發總部,與密集的智力一道,令其在高技術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中,一直占據著某種意義上的制高點。這種歷史與現實的一脈相承,也使得海淀科技園長期成為中國高技術產業的一個創新源頭。如果將中國的高技術產業比喻為一個完整的人,那么海淀科技園就是這個人的大腦。這個“大腦”,長期以來與北京、與首都經濟圈的建設發展共生共榮;在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語境中,它同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08年海淀園20周年
從官方的立場上看,海淀園作為科技園區的歷史是從1988年開始的,所以,在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到來時,海淀園也迎來了它20周年的發展節點。不過,在一些民間機構研究者看來,自1980年科研人員陳春先自行創辦了第一家公司起,中關村的新革命就已經開始了。海淀園之於中關村,也是一個今生與前世的生命演進關係——海淀園的前身,就是1999年成立的中關村科技園;再往前追溯,它就是1988年開創中國先河而成立的那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也就是說,這么多年來它一直都在。

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自發發展階段(1978-1987)
此階段是中關村產生、起步的時期,這一階段的創新創業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院所高校科研人員下海創業,柳傳志、倪光南、陳春先、紀世瀛等一大批中關村的先行者紛紛衝破體制藩籬,開啟了民族創業的先河。二是以代理國外電子產品切入市場,開創“貿工技”創新發展模式,“兩海兩通”、聯想等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三是瞄準國內市場空白,以本土化需求為導向,加強了在計算機、漢化等領域的二次開發,四通的2401打字機、聯想的漢卡、方正的雷射照排系統等一批重大技術創新成果隨之誕生。

第二階段

:規範發展階段(1988-1998)
這一階段,政府、科技、社會各界開始高度關注科技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關村已經聚集了眾多高新技術產業。越來越多的園區企業通過“貿工技”模式積累了創新資金和實力,創新投入顯著提高,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園區企業密切關注全球科技發展動向和新產業動向,新材料、新能源和環境技術產業引入中關村,加上大學、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轉化,中關村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體,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和新能源及環境科學、新藥物及生物技術四大產業為支柱的產業體系。同時“中關村”品牌價值日益凸顯,成為我國IT產業的搖籃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制高點。北京市政府通過規劃“一區多園”,開始在更大規模、更大範圍內整合資源,推動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關村對區域的輻射效應逐步擴散。

第三階段

:提升發展階段(1999-至今)
這一階段,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各界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的認識日漸深入,園區開始步入內涵式提升發展階段,中關村的創新發展步入新的增長階段。一系列體制的完善,讓適宜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適宜制度環境逐步形成。園區管理機構深入推進“數字園區”、“一站式服務”、“聯合治理”、“隨需服務”等服務創新,還通過設立創新基金、實施專利和標準戰略、打擊盜版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等系列活動,營造企業創新的市場環境。同時,通過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建設科技租賃平台、組建產業聯盟、技術聯盟等形式,探索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互動的多元創新模式,區域創新逐步向網路化、集群化方向發展。此外,產業發展中的知識要素、創意和創新要素愈發密集,產業分化與融合發展的趨勢日趨明顯,文化創意產業、網際網路、軟體、高技術服務業等成為園區發展的新興領域。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