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療法(孫氏踩蹺理筋術)

中醫診療法(孫氏踩蹺理筋術)

中醫診療法(孫氏踩蹺理筋術),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傳統醫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孫氏踩蹺理筋術是傳統中醫推拿的流派之一。它以中醫辯證為基礎,以“心法”為學術思想核心,做到“機觸於外,巧生於內,足隨心轉,法從足出”之“形神合一”最高外治境界。建立以“筋喜柔不喜剛”為原則的“辨病辨證、治法、九式十六法、訓練功法”為主要孫氏踩蹺理筋術是傳統中醫推拿的流派之一。它以中醫辯證為基礎,以“心法”為學術思想核心,做到“機觸於外,巧生於內,足隨心轉,法從足出”之“形神合一”最高外治境界。建立以“筋喜柔不喜剛”為原則的“辨病辨證、治法、九式十六法、訓練功法”為主要內容的孫氏踩蹺理筋學術體系。

2016年4月27日,孫氏踩蹺理筋術被列入珠海市第九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8年5月12日,中醫診療法(孫氏踩蹺理筋術)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遺編號Ⅸ-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診療法(孫氏踩蹺理筋術)
  • 批准時間:2018年5月12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醫藥
  • 申報地區:珠海市香洲區
  • 非遺編號:Ⅸ-5
歷史淵源,技法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

歷史淵源

清朝入關後設立阿敦衙門,康熙十六年(1677年)正式更名為上駟院綽班處(即滿語正骨科)。宮廷正骨科傳至嘉慶末年,進入全盛時期,期間湧現大批滿蒙優秀人才。上駟院綽班處歷經數代御醫經驗積累,成為皇宮內治療跌打損傷的醫療機構,清乾隆四年(1739年)御醫吳謙得到皇帝諭旨,要求“該修醫書,以正醫學”編著醫學教材,他上考《靈樞》《素問》,下參歷代諸書,匯成《醫宗金鑒》一書,其中內容涉及外治、內治、藥餌、手法、器具等,圖文並茂,是為骨傷科的重要文獻。17緄年12月15日,全書告成,由乾隆皇帝欽定書名為《醫宗金鑒》,是近300多年來影響最大的國家教材。其中卷八十七,通木器,用法釋義;凡脊背跌打損傷,膂骨開裂高起者,其人必傴僂難仰。法當令病者俯臥,再著一人以兩足踏其兩肩,醫者相彼開裂高起之處,宜輕宜重,或端或拿,或按或揉,令其縫合,然後用木依前法逼之。用“腳法”治療腰背疾患。
傳統踩蹺之法最早提到當數《漢書•蘇武傳》,記載了運用蹈法救急的經過。據考證,“武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鑿地為坎,置媼火;覆武其上,蹈其背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這裡所用蹈法即為踩蹺之法,漢時稱其為蹯引。關於按蹯的產生則以《內經》最詳,《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在介紹了東方的砭石,西方的毒藥,北方的灸熵和南方的九針之後,提到中原對按蹯法的貢獻,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其地平以濕,天地所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蹯,是故導引按蹯者亦從中央出。”同時還強調包括按蹯在內的不同的治療方法都有自身的特色與適應症,臨床醫生應認真加以分辯。唐代官廷文化中,按摩較為時髦,人們甚至以接受按摩與踩蹺術為榮,按摩人才需求量大,為此官方不得不專門興辦官廷醫學教育,將按摩作為了學員必修課,並反映在文獻中。
《新唐書•百官志》記載:“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師四人……掌教按蹯導引之法。”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專辟《養性》一章,介紹了當時盛行的踩脊保健,指出:“凡人無問有事無事,常須日別踏脊背、四肢一度;頭項苦,令熟踏,即風氣時行不能著人。此大要,妙不可具論”,從中可以看出踩蹺之法除了能治療諸如頭項苦之病症外,還具有特殊的保健之功,以致無問有事無事,均可行之。而在骨傷科,踩蹺更得到了肯定,藺道人在所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首次將踩踏之法用於脫位的整復,其在髖關節的整復中有:“凡胯骨從臀上出者,可用三兩人,挺定腿拔伸,乃用腳捺入”。元代李仲南在《永類鈐方》也有類似記載:“令病人復臥,醫人以腳踏出骨節上,¨¨用力擀入本處”;“凡臀股左右跌出骨者,右入左,左入右,用腳踏進。”“凡胯骨從臀上出者,用二三人捉定腿拔伸,仍以腳捺送入”。
清宮廷上駟院綽班處以其正骨理筋內容和自身治療跌打損傷開創了“宮廷正骨理筋”的按摩方法,這種方法除了滿族皇室成員之外,任何漢人無權享用。如要學習此術,首先必須為滿清後裔,漢人無緣;拜師學藝,採取口傳心授的方法。
清政府被推翻後,作為當時的綽班處御醫文佩亭先生在京師開診,以宮廷正骨理筋的療效博得京城百姓一片讚許。文佩亭繼承了古人中醫推拿法和“清官廷正骨手法”,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的基礎上發展了“心法”,1923年收早逝知交劉文福兒子劉泉為義子並納旗入徒,賜號“壽山“,按滿族方式口傳心授將綽班處的官廷正骨理筋學術思想和方法傳授於他。劉壽山(1904—1980),原名劉泉,父親在世時與文佩亭交情深厚,因16歲喪父,劉泉在增壽堂學徒,3年期滿後被文佩亭收為義子並納入旗下收入師門,拜師宴上,文佩亭賜劉泉號“壽山”。民國十二年,劉壽山搬進文佩亭家中。文佩亭授其宮廷正骨手法及《正骨心法要旨》並教他天天習武練功,苦練身法步。壽山恪守恩師所授,誠心、誠意、勤奮,日夜廝守在文佩亭左右。凡是來找文先生治病的,都先由壽山診治,壽山的手法日漸成熟。1949年劉壽山秉承先師遺訓,在東直門北新橋宜貞堂掛牌應診。1959年到北京中醫學院創辦骨傷科,任主任。劉壽山以發揚傳統醫學,培養骨傷科人才為已任,將自己畢生臨床經驗傳授於他的學生。“大板筋”(上自腦海、下至足跟)是劉壽山老師經常提到的重要大筋,歷史淵源及跗骱骨高挫“用足踩”收效頗佳。繼承了踩法並用於教學。
他的學生孫呈祥,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後留校,在骨科向劉壽山學習骨折及傷筋的手法治療。於1976年編著的《骨科學》將踩蹺法用於傷筋的治療及教學演示。在劉壽山踩法的基礎上又得到極大的發展。歸納出“孫氏踩蹺理筋術”用於臨床治療,它將“心法”貫穿於踩蹺,做到“機觸於外,巧生於內,足隨心轉,法從足出”的最高治療境界。注重練功和腳法訓練,以九式十六法奠定了孫氏踩蹺理筋術的技術體系。
李東紅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師承孫呈祥教授,期間大量閱讀骨科軟組織損傷類書籍,提高臨床診斷水平,不斷的苦練手法、腳法,爭取最短時間,以最準確、最舒適到位的理筋手法、腳法解除患者痛苦。畢業後曾在山西,西安及珠海工作,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臨床經驗。在山西工作期間大力開展“孫氏踩蹺理筋術”,改進了踩蹺輔助工具並運用“孫氏踩蹺理筋術”治療頸肩腰腿痛的方法。在當地已經形成風氣。2010年到珠海開展孫氏踩蹺理筋術的套用推廣和傳承。將其學術思想和方法結合自身的心得體會進行文字整理,形成有法可依、有物可傳的文本。

技法特徵

孫氏踩蹺理筋術是傳統中醫推拿的流派之一。它以中醫辯證為基礎,以“心法”為學術思想核心,做到“機觸於外,巧生於內,足隨心轉,法從足出”之“形神合一”最高外治境界。建立以“筋喜柔不喜剛”為原則的“辨病辨證、治法、九式十六法、訓練功法”為主要內容的孫氏踩蹺理筋學術體系。
孫氏踩蹺理筋術起源於清官廷上駟院綽班處太醫文佩亭。文佩亭繼承古人中醫推拿法和“清宮廷正骨手法”,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的基礎上發展“心法”,口傳心授於劉壽山。劉壽山於1959年以“官廷正骨理筋手法”成為北京東直門醫院中醫骨科開山鼻祖,注重“大板筋”及跗骱骨高挫“用足踩”收效頗佳。繼承了“踩法”並用於教學。第三代傳人孫呈祥,將踩蹺法用於傷筋的治療及教學演示。它將“心法”,貫穿於踩蹺,在總結前人基礎上歸納九式十六法用於臨床。奠定了孫氏踩蹺理筋術學術體系。第四代傳人李東紅改進踩蹺輔助工具並摸索出一套運用“孫氏踩蹺理筋術”治療頸肩腰腿痛及內傷雜症的方法,對其進行文字整理。
孫氏踩蹺理筋術匯集《漢書》、《黃帝內經》、《永類鈐方》、《醫宗金鑒》及《劉壽山正骨經驗》。
《骨科學》等有關“踩”法,用於治療及保健。是推拿學的組成部分,對現代中醫推拿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孫氏踩蹺理筋術將傳統的中醫理論與外治踩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繼承中醫對於生命和疾病的傳統認知方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廣泛的醫療實用價值。
文化價值
孫氏踩蹺理筋術以官廷傳統治筋理念和中醫臟腑、經絡辯證為基礎,具有很獨特的傳統的中華醫藥文化價值和現代臨床實用價值,對傳播中華傳統中醫文化和普及中醫臨床套用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學術價值
孫氏踩蹺理筋術遵循傳統中醫"形神合一"辯證論治的思想,施術講究筋喜柔不喜剛特點,尊重人體是一個自我完善、自我修復的有機的整體,是中醫推拿向高度專業化發展的標誌,是手法的延續與補充,進一步充實了中醫推拿的學術內容。
實用價值
孫氏踩蹺理筋術打破了推拿受身體力量、性別、年齡的限制,可以使更多的針推專業的醫學生在此行業長足發展,還可以對下崗失業人員在勞動部門培訓就業,從事保健、休閒、旅遊行業。總體增加了社會就業人數。對環境零排放,在社會投入成本極低的情況下,就可以解決人口就業創收。

傳承狀況

但是由於現在醫院鮮有踩蹺項目,其在臨床實用方面仍面臨著一定的困境。

傳承人物

文佩亭,清末代宮廷太醫院上駟院綽班處御醫,清政府被推翻後,文佩亭先生在京師開診,將綽班處的理筋學術思想以滿人方式口傳心授傳於劉壽山,這項珍貴的技術才重見天日。他繼承了古人中醫推拿法和“清宮廷正骨手法”並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的基礎上發展了“心法”,口傳心授於劉壽山。劉壽山(1904——1980)19歲拜文佩亭先生為師。1959年以“宮廷正骨理筋手法”成為北京東直門醫院中醫骨科開山鼻祖,注重“大板筋”及跗骱骨高挫“用足踩”收效頗佳。繼承了“踩法”並用於教學。著有《劉壽山正骨經驗》。
孫呈祥(1940-)師承於劉壽山,得其真傳,根據劉壽山的口傳心授,整理出《劉壽山正骨經驗》一書,將踩法融入書內,在1976年編著教材《骨科學》,其中踩蹺內容充實,圖文並茂,通用於全國大學教材中。臨床中將“心法”,貫穿於踩蹺全部,曾自製踩蹺床,摸索出踩蹺九式十六法,功法,從而奠定了孫氏踩蹺理筋術學術體系,並口傳心授於李東紅。
第四代傳人李東紅,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師承孫呈祥,在推拿踩蹺方面有獨到的研究和創新。改進踩蹺輔助工具,自製可升降踩床。系統的總結導師口傳心授的踩蹺九式十六法;摸索出一套運用孫氏踩蹺理筋術治療頸肩腰腿痛方法,擴展治療範圍,療效顯著、舒適度高,易於持續操作,並節省醫生體力。
現在珠海市開展了臨床套用及推廣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