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概論(第3版)

《中醫藥學概論(第3版)》是202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藥學概論(第3版)
  • 出版時間:2023年12月1日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03076889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教材是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規劃教材之一,分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16 章,主要介紹中醫皮膚病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尤其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內容包括中醫皮膚病學的起源與發展;皮膚疾病中醫辨證體系;流行病學及循證醫學、分子生物學技術、醫學免疫學技術、模式動物學技術在中醫皮膚疾病研究中的套用;皮膚疾病的臨床藥理學研究、倫理學知識;科研項目申請的方法、科研論文撰寫規範;皮膚疾病中醫“證”研究思路與方法;中藥外治法、中醫非藥物療法、中成藥辨證在皮膚疾病中的套用。各論14 章,分真菌性疾病、細菌性皮膚病、病毒性皮膚病、特應性皮炎、蕁麻疹、藥疹、結締組織病、天皰瘡和大皰性類天皰瘡、物理性皮膚病、紅斑及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皮膚血管炎、色素性皮膚病、皮膚附屬器疾病、皮膚腫瘤。每章節包括疾病概述、病因病機、診斷、治療方法與技術、研究進展、問題與思考。教材注重臨床能力(臨床思維、技能)的培養,引導研究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圖書目錄

**篇 中醫學基礎
**章 緒論 1
**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1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條件 1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誌 2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3
第二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6
一、整體觀念 6
二、辨證論治 8
第三節 中醫學常用的思維方法 9
一、類比 10
二、司外揣內 10
三、以常衡變 10
四、歸納演繹 11
第二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2
**節 陰陽學說 12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12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3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14
第二節 五行學說 17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7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19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21
第三章 藏象 25
**節 概述 25
第二節 五臟 25
一、心 25
二、肺 27
三、脾 28
四、肝 30
五、腎 32
第三節 六腑 34
一、膽 34
二、胃 35
三、小腸 35
四、大腸 36
五、膀胱 36
六、三焦 36
第四節 奇恆之腑 36
一、腦 36
二、女子胞 37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37
一、五臟之間的關係 37
二、六腑之間的關係 40
三、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40
第四章 氣血津液 43
**節 氣 43
一、氣的概念 43
二、氣的來源及生成 43
三、氣的運行 44
四、氣的功能 44
五、氣的分類 45
第二節 血 47
一、血的概念 47
二、血的生成 47
三、血的運行 47
四、血的功能 47
第三節 津液 48
一、津液的概念 48
二、津液的代謝 48
三、津液的功能 48
第四節 氣血津液的關係 49
一、氣與血的關係 49
二、津液與血的關係 50
第五章 針灸學基礎 51
**節 經絡 51
一、經絡的概念 51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51
三、經絡的作用 52
四、經絡學說在臨床中的套用 52
第二節 腧穴 54
一、腧穴的概念 54
二、腧穴的分類和命名 54
三、腧穴的作用 55
四、特定穴 55
五、腧穴定位方法 56
第三節 十二經脈 57
一、十二經脈的命名 57
二、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和
交接規律 58
三、十二經脈的表里屬絡關係 58
四、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58
五、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 59
第四節 奇經八脈 66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 66
二、奇經八脈的生理功能 66
三、任督脈的分布 66
第五節 針灸方法 68
一、針法 68
二、灸法 70
第六節 拔罐法 70
一、罐的種類 71
二、罐的吸附方法 71
三、拔罐方法 71
四、拔罐的作用和適用範圍 71
五、拔罐法注意事項 71
第六章 體質 72
**節 體質的形成與分類 72
一、體質理論的形成 72
二、體質分類 74
第二節 影響體質的因素 77
一、先天因素 77
二、年齡因素 77
三、性別差異 77
四、飲食因素 78
五、勞逸因素 78
六、情志因素 78
七、地理因素 78
八、疾病針藥因素 78
第三節 體質學說的套用 79
一、體質與養生 79
二、體質與病因 79
三、體質與病機 80
四、體質與辨證 80
五、體質與治療 81
第七章 病因 83
**節 外感病因 84
一、六淫 84
二、癘氣 87
第二節 內傷病因 89
一、七情內傷 89
二、飲食失宜 90
三、勞逸失度 91
第三節 病理產物性病因 91
一、痰飲 92
二、瘀血 93
第八章 發病與病機 95
**節 發病 95
一、正邪的基本概念 95
二、正邪在發病中的作用 95
三、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96
第二節 病機 97
一、邪正盛衰 97
二、陰陽失調 99
三、氣血津液失常 100
第九章 診法 103
**節 望診 104
一、望全身 104
二、望局部 107
三、望排出物 112
四、望小兒示指絡脈 113
五、望舌 114
第二節 聞診 119
一、聽聲音 119
二、嗅氣味 121
第三節 問診 122
一、問診方法 122
二、問診內容 122
三、問現在症狀 124
第四節 切診 129
一、脈診 129
二、按診 133
第十章 辨證 135
**節 八綱辨證 135
一、表里辨證 135
二、寒熱辨證 137
三、虛實辨證 138
四、陰陽辨證 140
五、八綱辨證之間的相互關係 141
第二節 臟腑辨證 141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 142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 143
三、脾與胃病辨證 144
四、肝與膽病辨證 146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147
六、臟腑兼病辨證 149
第三節 氣血津液辨證 150
一、氣病辨證 151
二、血病辨證 152
三、氣血同病辨證 153
四、津液病辨證 154
第十一章 預防康復及治則 157
**節 預防與康復 157
一、預防 157
二、康復 158
第二節 治則 160
一、治病求本 160
二、扶正祛邪 161
三、調整陰陽 162
四、三因制宜 163
附表 常見病辨證論治(據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 165
第二篇 中藥學
**章 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 175
第二章 中藥的產地和採集儲存 180
**節 中藥的產地 180
第二節 中藥的採集 181
一、植物藥的採集 181
二、動物藥及礦物藥的採集 182
第三節 中藥的儲存與養護 182
一、飲片常見的變質現象 182
二、引起飲片質量變異的因素 183
三、飲片的儲存方法 183
第三章 中藥的炮製 185
**節 炮製目的 185
第二節 炮製方法 187
第四章 中藥的性能 191
**節 四氣 191
一、四氣的含義 191
二、四氣的確定 191
三、四氣的臨床意義 191
第二節 五味 192
一、五味的含義 192
二、五味與藥物作用的關係 193
三、五味的臨床意義 193
第三節 升降浮沉 194
一、升降浮沉的含義 194
二、升降浮沉的確定 194
三、影響升降浮沉的因素 194
第四節 歸經 195
一、歸經的含義 195
二、歸經的確定 195
三、歸經的臨床意義 195
第五節 毒性 196
一、毒性的含義 196
二、影響毒性的因素 197
三、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 197
第五章 中藥的套用 199
**節 中藥的配伍 199
一、配伍內容 199
二、套用原則 200
第二節 用藥禁忌 200
一、配伍禁忌 200
二、妊娠用藥禁忌 201
三、服藥飲食禁忌 201
四、證候用藥禁忌 202
第三節 中藥的用藥劑量 202
一、藥物方面 202
二、套用方面 202
三、患者方面 202
第四節 中藥的用法 203
一、湯劑常規煎法 203
二、湯劑特殊煎法 203
三、服藥方法 203
第六章 解表藥 205
**節 發散風寒藥 205
麻黃/ 205
桂枝/ 206
紫蘇葉/ 207
生薑/ 207
荊芥/ 208
防風/ 209
羌活/ 209
白芷/ 210
細辛/ 210
第二節 發散風熱藥 211
薄荷/ 211
牛蒡子/ 212
蟬蛻/ 212
桑葉/ 213
菊花/ 214
葛根/ 215
柴胡/ 215
升麻/ 216
香薷/ 217
藁本/ 217
蒼耳子/ 217
辛夷/ 217
蔓荊子/ 217
淡豆豉/ 217
浮萍/ 217
木賊/ 217
第七章 清熱藥 218
**節 清熱瀉火藥 218
石膏/ 219
知母/ 220
梔子/ 220
蘆根/ 221
天花粉/ 222
淡竹葉/ 222
夏枯草/ 223
決明子/ 223
第二節 清熱燥濕藥 224
黃芩/ 224
黃連/ 225
黃柏/ 226
龍膽/ 227
苦參/ 227
第三節 清熱解毒藥 228
金銀花/ 228
連翹/ 229
大青葉/ 230
板藍根/ 230
蒲公英/ 230
魚腥草/ 231
穿心蓮/ 231
野菊花/ 232
射干/ 232
山豆根/ 233
綿馬貫眾/ 233
白頭翁/ 234
馬齒莧/ 234
大血藤/ 234
敗醬草/ 235
重樓/ 235
第四節 清熱涼血藥 236
生地黃/ 236
玄參/ 237
牡丹皮/ 237
赤芍/ 238
紫草/ 239
水牛角/ 239
第五節 清虛熱藥 240
青蒿/ 240
地骨皮/ 241
秦皮/ 241
白鮮皮/ 241
熊膽粉/ 241
青黛/ 241
白花蛇舌草/ 241
紫花地丁/ 241
鴉膽子/ 241
土茯苓/ 241
半邊蓮/ 241
銀柴胡/ 242
胡黃連/ 242
白薇/ 242
第八章 瀉下藥 243
**節 攻下藥 243
大黃/ 243
芒硝/ 245
蘆薈/ 245
第二節 潤下藥 246
火麻仁/ 246
郁李仁/ 246
第三節 峻下逐水藥 247
甘遂/ 247 牽牛子/ 248
番瀉葉/ 248
芫花/ 248
京大戟/ 248
巴豆霜/ 248
商陸/ 248
千金子/ 248
第九章 祛風濕藥 250
**節 祛風濕散寒藥 250
*活/ 250
蘄蛇/ 251
木瓜/ 251
川烏/ 252
威靈仙/ 253
第二節 祛風濕清熱藥 254
秦艽/ 254
防己/ 254
桑枝/ 255
第三節 祛風濕強筋骨藥 255
桑寄生/ 256
五加皮/ 256
烏梢蛇/ 257
伸筋草/ 257
海風藤/ 257
徐長卿/ 257
穿山龍/ 257
雷公藤/ 258
豨薟草/ 258
絡石藤/ 258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