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學:歷代醫籍脈診理論研究集成》主要是對中醫脈診理論研究的總結,從脈診理論研究源流入手,對脈學相關術語進行探討研究,系統整理脈名的含義與演變,包括非典型脈和典型脈。並對脈名的構成原理、方式、規律等,系統地歸納總結。從脈理分類法、脈名統類法、特徵提取法、特徵要素法等角度對脈的分類法進行研究整理。並對脈的程度進行分級法研究,提出對脈的理解方法,介紹脈學內涵的基礎理論研究,規範常見脈象要素。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脈學:歷代醫籍脈診理論研究集成
- 出版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396頁
- 開本:16
- 作者:楊傑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一、與“脈”相關的幾個術語
二、脈名的發展演變歷程
三、脈名的構成
(一)脈名的結構
(二)脈名用詞的方式
四、兼脈名稱的構成
(一)兼脈名稱內部構成最佳化的規律
(二)兼脈名稱構成的方式
(三)兼脈名稱的稱謂形式
五、脈名的歸納
(一)脈的分類法
(二)脈的分級法
六、脈名研究的意義
(一)理解“脈”的方法
(二)規範“脈”的思路
(三)注意事項
第二章脈學內涵的基礎理論研究
一、脈的內涵
(一)脈的本質
(二)脈的功用
二、脈特徵共性的探討
(一)脈形屬性各要素的層級變化
(二)脈法各要素層級變化的八綱辨證病機
(三)脈的屬性層級特徵與八綱關係的概要
第三章脈象名稱的研究
一、平脈
二、非典型脈
三、正式命名脈
第四章古籍中的常用脈
一、浮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二、沉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三、遲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四、數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五、虛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六、實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七、滑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八、澀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九、緊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弦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一、緩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二、細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三、芤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四、促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五、結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六、代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十七、長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八、短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九、洪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二十、微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二十一、濡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二十二、弱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二十三、伏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二十四、牢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第五章脈診研究中的複雜性科學
一、脈診內涵的複雜性
二、脈診研究中複雜性科學的方法
三、脈動信息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