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理論淺析》是2019年12月0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家坤。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經典理論淺析
- 作者:林家坤
- ISBN:9787030633552
- 頁數:198
- 定價:78.00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0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一、陰陽學說的由來 1
二、陰陽是什麼? 2
三、陰陽是中醫的最高哲學 4
四、陰陽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5
五、陰陽應象 7
六、陰陽交感 8
七、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9
八、陰陽有巨觀、微觀之分 11
九、陰陽屬性的劃分 11
十、陰虛之“熱”與陽虛之“寒” 12
十一、陰損及陽與陽損及陰 13
十二、重陰必陽與重陽必陰 14
十三、晝夜陰陽病 15
十四、陰氣和陽氣的運動旋轉 16
十五、陰陽對應 17
十六、陰陽數量 18
十七、陰陽例子的生活形象比喻 20
十八、別於陰陽,知生死之期 21
十九、陰陽學說的異議 22
二十、結語 24
第二章 關於五行學說 25
一、五行學說的由來 25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套用 26
三、五行的陰陽歸屬 30
四、五行依次生克的循環問題 31
五、五行休王問題 32
六、五德始終說是怎么回事? 33
七、五臟附五行無定說 34
八、對五行中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異議 35
九、五行是改良後的八卦 36
十、萬物依“五”而成形 37
十一、五行學說的現代研究概況 38
十二、急需重新估價的中醫五行學說 40
十三、結語 41
第三章 關於伏邪學說 43
一、“伏邪”之說的前身為“伏氣”之說,其說始於《內經》 43
二、直言“伏氣”即“伏邪”,創立伏邪學說指導溫病治療的,當屬明清時代 43
三、關於伏邪邪伏部位的爭論 44
四、伏邪溫病與新感溫病的區別 45
五、伏邪與現代醫學傳染病潛伏期的辨異 46
六、伏邪溫病產生的客觀條件及內在因素 47
七、四時伏邪的病機及治法 47
八、伏邪學說的臨床意義 48
九、對伏邪學說之說持否定看法的醫家 50
十、伏邪的實質 51
第四章 關於陰火理論 52
一、李東垣對陰火的認識 52
二、李東垣闡述陰火形成的機制 53
三、後人對陰火的理解 54
四、陰火內涵的要素分析 55
五、何謂“脾胃一傷,五亂互作”? 55
六、火與元氣不兩立 56
七、陰火理論的創立,提示我們對疾病的防治應當注意固護元氣 57
八、陰火的臨床症狀 58
九、陰火與君火、相火的區別 59
十、陰火發熱與虛陽外越及陰虛發熱的鑑別 59
十一、陰火的內容 60
十二、甘溫除熱為什麼舍經方小建中湯或黃芪建中湯不用?偏偏要另立新方補中益氣湯呢? 60
第五章 關於心神學說 62
一、神的含義 62
二、中醫對神的看法 63
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64
四、神與精氣之間的關係 65
五、心主神明與五神髒 67
六、胃在心神學說中的地位與作用 69
七、腦主神明說 71
八、心神及五神髒理論妙在“神”字,是中醫學的靈魂所在 73
九、心神學說的建立,使心臟由解剖實體升華為哲學概念 75
十、心主神明的臨床實用價值 76
十一、“神轉不回”是心神的運動形式 78
十二、心神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在臟腑功能中的主導地位,提示我們治病須藉助心神的效應 78
十三、心神的活動機制 79
十四、心神合一,賦予了人類道與德的力量 80
十五、結語 81
第六章 關於命門學說 83
一、歷代醫家對命門的認識 83
二、命門不屬於腎 86
三、命門學說的形成 87
四、命門學說的現代研究 89
五、道醫學對命門的認識 90
六、相火與命門之火的聯繫與差異 91
七、命門無實證 92
八、命門與五臟六腑的關係 93
九、命門與天癸 93
十、命門學說的發展為腎陰腎陽理論帶來了繁榮 95
十一、命門的病證 96
十二、命門病證的治法 97
十三、命門病證的制方 98
十四、命門病證的用藥原則 98
十五、結語 100
第七章 關於三焦形質之爭 101
一、三焦說 101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104
三、三焦形質討論 106
四、三焦形質本源 108
五、中醫學的本質 109
六、“三焦”之爭 111
七、道醫學與三焦 112
八、何謂三焦 113
九、探討三焦 115
第八章 關於中醫對膽腑的認識問題 116
一、膽屬奇恆之腑 116
二、凡十一髒,取決於膽 117
三、膽氣是不能升的 119
四、邪在膽,逆在胃 120
五、膽主決斷 121
六、少陽為樞 122
七、膽宜利不宜補 123
八、膽有虛寒嗎? 124
九、膽病宜安 124
十、膽內寄五臟之火 125
十一、結語 126
第九章 關於肺主宗氣 127
一、宗氣的概念 127
二、宗氣的組成與分布 128
三、肺主呼吸,直接參與宗氣的生成 128
四、肺主宣發和肅降,營造了宗氣生成的內環境 129
五、肺朝百脈,使宗氣隨血液運行至全身 129
六、肺主治節,治理調節著宗氣的運行與分布 130
七、宗氣的功能 132
八、正確呼吸能夠提高宗氣功能 134
九、肺是通過化合宗氣後,再由宗氣產生和調控魄的 136
十、宗氣不等於心肺陽氣 137
十一、宗氣病變沒有實證 138
十二、宗氣的病理過程 139
十三、張錫純對宗氣下陷證的鑑別診斷 140
十四、治宗氣下陷證的專方——升陷湯 141
十五、喻嘉言所論“大氣”已接近於宗氣,可惜自我否定,沒有形成影響力 142
十六、宗氣與皮毛相關 143
十七、肺氣、肺血、肺陰、肺陽與宗氣 144
十八、現代科技研究揭示了宗氣理論的奧妙 145
十九、結語 146
第十章 關於胃 147
一、胃分三脘 147
二、胃陰 148
三、胃陽 149
四、胃氣 151
五、胃之五竅 153
六、胃之大絡 154
七、胃家 154
八、胃主降濁與胃動力 155
九、胃炎與熱 156
十、胃之關 156
十一、治痿獨取陽明 157
十二、陽明脈衰 158
十三、五臟不足調於胃 159
十四、胃神 159
十五、胃有二道 161
十六、陽明為合 162
十七、胃喜潤惡燥 162
十八、養胃宜從辰時入手 163
十九、胃喜溫惡寒 163
二十、結語 163
第十一章 關於肝臟的生理、病理及其治法 165
一、肝臟的重要生理功能及特性 165
二、肝臟的病理變化 173
三、肝病的病名釋義 181
四、肝病常見症狀的診斷及鑑別診斷 183
五、肝病的治法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