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發生學探微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頁數:324頁
- 開本:16
- 作者:譚春雨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321577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譚春雨編著的《中醫發生學探微》綜合運用邏輯、文獻、考古等研究方法,以甲骨學、天文地理學、氣象曆法學、易學、道學、理學等文化背景為基礎,詳細探討並解讀了數千年來中醫學術思想發生形成過程,揭示和演繹了中醫學一系列理論臨床實踐體系的內涵本質及其精髓所在。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節 醫學文化是一朵綻放於宇宙造化之巔的奇葩
第二節 文化的普世建構邏輯與中醫學的體系結構特徵
第三節 信史以來中醫學四次變革的歷史文化背景
第四節 術可暫行一時,道則流芳千古——信史中醫變革啟示錄
第五節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醫學的文化認知基礎
第六節 中醫學發生時期考辨
上編 中醫學的文化基礎
第一章 神靈創世觀與巫祝醫學
第一節 巫祝醫學的歷史文化背景
第二節 神靈情感意志的認知方法
第三節 改變神靈情感意志的方法
第四節 神靈創世觀的鼎盛時代
第五節 殷商時期的巫祝醫學舉隅
第六節 巫祝醫學的反思與啟迪
第二章 先秦天文地理學及氣象曆法學
第一節 物候歷的發生形成過程
第二節 影象歷的發生形成過程
第三節 月象歷的發生形成過程
第四節 星象歷的發生形成過程
第五節 中國古代幾種常見的曆法紀時體系
第六節 中國古典曆法紀時學的發生形成時期
中編 中醫學的思想靈魂
第一章 基於天地四時自然之象的陰陽學說
第一節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陰陽學說的起源
第二節 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陰陽屬性的建構
第三節 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陰陽的造化機制
第四節 質焉?性焉?——陰陽學說思想內涵的爭議與正名
第五節 陰陽學說的形成時期
第二章 基於天地四時陰陽之象的五行學說
第一節 五行的本質是天地四時陰陽合和之氣
第二節 木代表春季少陽之氣
第三節 火代表夏季太陽之氣
第四節 金代表秋季少陰之氣
第五節 水代表冬季太陰之氣
第六節 土代表天地本根之氣
第七節 五行相生相勝的真實內涵
第八節 五行學說的形成時期
第三章 基於年周期三、六陰陽分象的兩種六氣模式
第一節 六節六氣模式的建構形成過程
第二節 三節六氣模式的建構形成過程
第四章 自今推古,至於元氣始化
第一節 通天下一氣耳
第二節 元氣何以被古典宇宙哲學借用
第三節 元氣學說的形成時期
第五章 道者,萬物之奧
第一節 道的內涵本質
第二節 道的造化機制
第三節 列子對道的闡發
第四節 周敦頤對道的闡發
第五節 盤古開天闢地故事中的宇宙演化觀
第六章 元氣陰陽五行六氣學說的原始表征符號
第一節 中華民族文字史前的三種文化符號形式
第二節 天地自然兩儀與陰陽魚太極圖
第三節 四時五行與河圖洛書
第四節 六節六氣與八卦
下編 中醫學的內涵精髓
第一章 基於元氣本根觀的中醫精氣理論
第一節 精氣是人體生命之基
第二節 先天精氣
第三節 原氣
第四節 生殖之精
第五節 後天精氣
第六節 宗氣
第七節 營氣
第八節 衛氣
第九節 血氣
第十節 津液之氣
第二章 基於天人合一思想的中醫陰陽觀
第一節 人以四時天地陰陽之氣為本
第二節 精氣的陰陽之分
第三節 人體臟腑經脈百骸的陰陽之分
第四節 陰平陽秘,性命之本
第五節 陰陽失衡,疾病之根
第六節 辨別陰陽,論病總則
第七節 把握陰陽,養生聖道
第八節 燮理陰陽,治病大法
第九節 方藥之意,陰陽為本
第三章 基於太極先天思想的命門三焦理論
第一節 命門三焦系統是人體先天太極之體
第二節 命門理論探微
第三節 命門虛損的辨證論治
第四節 三焦理論探微
第五節 三焦疾病的辨證論治
第四章 基於四時陰陽五行觀的中醫臟腑理論
第一節 臟腑理論是基於四時陰陽五行學說建構的
第二節 脾臟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三節 肝臟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四節 心臟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五節 肺臟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六節 腎臟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七節 胃腑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八節 膽腑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九節 小腸腑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十節 大腸腑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十一節 膀胱腑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十二節 對中醫臟腑形質的思考
第五章 基於三節六氣模式的中醫六氣病學
第一節 中醫六氣模式考辨
第二節 六氣生理功能特點
第三節 太陽病辨證論治思想
第四節 陽明病辨證論治思想
第五節 少陽病辨證論治思想
第六節 三陽同病辨證論治思想
第七節 太陰病辨證論治思想
第八節 少陰病辨證論治思想
第九節 厥陰病辨證論治思想
第十節 六氣外感病欲解時辰的探討
第六章 經絡理論是臨床體驗與醫理哲學相互滲透的產物
第一節 經絡理論概論
第二節 十二經絡理論的建構形成過程
第三節 奇經八脈學說的建構形成過程
附錄:百年中醫批判文選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節 醫學文化是一朵綻放於宇宙造化之巔的奇葩
第二節 文化的普世建構邏輯與中醫學的體系結構特徵
第三節 信史以來中醫學四次變革的歷史文化背景
第四節 術可暫行一時,道則流芳千古——信史中醫變革啟示錄
第五節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醫學的文化認知基礎
第六節 中醫學發生時期考辨
上編 中醫學的文化基礎
第一章 神靈創世觀與巫祝醫學
第一節 巫祝醫學的歷史文化背景
第二節 神靈情感意志的認知方法
第三節 改變神靈情感意志的方法
第四節 神靈創世觀的鼎盛時代
第五節 殷商時期的巫祝醫學舉隅
第六節 巫祝醫學的反思與啟迪
第二章 先秦天文地理學及氣象曆法學
第一節 物候歷的發生形成過程
第二節 影象歷的發生形成過程
第三節 月象歷的發生形成過程
第四節 星象歷的發生形成過程
第五節 中國古代幾種常見的曆法紀時體系
第六節 中國古典曆法紀時學的發生形成時期
中編 中醫學的思想靈魂
第一章 基於天地四時自然之象的陰陽學說
第一節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陰陽學說的起源
第二節 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陰陽屬性的建構
第三節 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陰陽的造化機制
第四節 質焉?性焉?——陰陽學說思想內涵的爭議與正名
第五節 陰陽學說的形成時期
第二章 基於天地四時陰陽之象的五行學說
第一節 五行的本質是天地四時陰陽合和之氣
第二節 木代表春季少陽之氣
第三節 火代表夏季太陽之氣
第四節 金代表秋季少陰之氣
第五節 水代表冬季太陰之氣
第六節 土代表天地本根之氣
第七節 五行相生相勝的真實內涵
第八節 五行學說的形成時期
第三章 基於年周期三、六陰陽分象的兩種六氣模式
第一節 六節六氣模式的建構形成過程
第二節 三節六氣模式的建構形成過程
第四章 自今推古,至於元氣始化
第一節 通天下一氣耳
第二節 元氣何以被古典宇宙哲學借用
第三節 元氣學說的形成時期
第五章 道者,萬物之奧
第一節 道的內涵本質
第二節 道的造化機制
第三節 列子對道的闡發
第四節 周敦頤對道的闡發
第五節 盤古開天闢地故事中的宇宙演化觀
第六章 元氣陰陽五行六氣學說的原始表征符號
第一節 中華民族文字史前的三種文化符號形式
第二節 天地自然兩儀與陰陽魚太極圖
第三節 四時五行與河圖洛書
第四節 六節六氣與八卦
下編 中醫學的內涵精髓
第一章 基於元氣本根觀的中醫精氣理論
第一節 精氣是人體生命之基
第二節 先天精氣
第三節 原氣
第四節 生殖之精
第五節 後天精氣
第六節 宗氣
第七節 營氣
第八節 衛氣
第九節 血氣
第十節 津液之氣
第二章 基於天人合一思想的中醫陰陽觀
第一節 人以四時天地陰陽之氣為本
第二節 精氣的陰陽之分
第三節 人體臟腑經脈百骸的陰陽之分
第四節 陰平陽秘,性命之本
第五節 陰陽失衡,疾病之根
第六節 辨別陰陽,論病總則
第七節 把握陰陽,養生聖道
第八節 燮理陰陽,治病大法
第九節 方藥之意,陰陽為本
第三章 基於太極先天思想的命門三焦理論
第一節 命門三焦系統是人體先天太極之體
第二節 命門理論探微
第三節 命門虛損的辨證論治
第四節 三焦理論探微
第五節 三焦疾病的辨證論治
第四章 基於四時陰陽五行觀的中醫臟腑理論
第一節 臟腑理論是基於四時陰陽五行學說建構的
第二節 脾臟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三節 肝臟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四節 心臟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五節 肺臟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六節 腎臟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七節 胃腑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八節 膽腑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九節 小腸腑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十節 大腸腑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十一節 膀胱腑生理觀的構建過程及其臨床實踐
第十二節 對中醫臟腑形質的思考
第五章 基於三節六氣模式的中醫六氣病學
第一節 中醫六氣模式考辨
第二節 六氣生理功能特點
第三節 太陽病辨證論治思想
第四節 陽明病辨證論治思想
第五節 少陽病辨證論治思想
第六節 三陽同病辨證論治思想
第七節 太陰病辨證論治思想
第八節 少陰病辨證論治思想
第九節 厥陰病辨證論治思想
第十節 六氣外感病欲解時辰的探討
第六章 經絡理論是臨床體驗與醫理哲學相互滲透的產物
第一節 經絡理論概論
第二節 十二經絡理論的建構形成過程
第三節 奇經八脈學說的建構形成過程
附錄:百年中醫批判文選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