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基礎(201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醫學基礎(201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醫學基礎》是201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學基礎
  • 作者:張登本
  • 類別:教材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
  • 開本:128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1324051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教材系統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中箕學的哲學基礎、人體結構與功能、疾病發生的原因與機理、疾病的診察方法與辯證、疾病的防治與養生康復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本教材遵循“中醫要發展,教材要改革”,保障中醫理論傳統性系統性的原則,結合中藥類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特點,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充實和最佳化,對中醫理論的主要學術觀點和內容,力求運用準確嚴謹的現代語言表述,對教材的結構作了相應的整合,較妥當地處理了教材內容的前後重複及不一致等問題,力求使本教材*限度地達到科學、縝密和先進的水平。

作者簡介

張登本,男,生於1944年5月27日,中共黨員,陝西中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69年畢業於陝西中醫學院,留校任教至今,一直在教學線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現任陝西省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兼職)、陝西中醫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學會陝西省分會基礎理論委員會主任委員、陝西省中醫藥學會文獻醫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陝西省衛生廳及陝西省教育廳高職評審等職。

圖書目錄

前言
編寫說明
緒 論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概況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三、中醫學的主要思維方法
第一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第二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第二章 藏 象
第一節 藏象概述
一、藏象的概念
二、臟腑的分類與區別
三、藏象學說的形成與特點
第二節 五 髒
一、心
[附]心包絡
二、肺
[附]咽
三、脾
[附]胰
四、肝
五、腎
[附]命門
第三節 六 腑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節 奇恆之腑
一、腦
二、女子胞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一、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二、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三、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 氣血津液
第一節 氣
一、氣的概念
二、氣的運動
三、氣的生成
四、氣的功能
五、氣的分類
第二節 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運行
四、血的功能
第三節 津 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代謝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節 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一、氣與血的關係
二、氣與津液的關係
三、血與津液的關係
第四章 經 絡
第一節 經絡系統的概述
一、經絡的概念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三、經絡的生理功能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
二、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律
三、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四、十二經脈的表里關係
五、十二經脈氣血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經脈的循行
第三節 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
二、督脈、任脈、沖脈、帶脈的循行及生理功能
第四節 經絡學說的套用
一、闡釋疾病病理變化
二、指導疾病的診斷
三、指導疾病的治療
四、指導養生、預防和康復
第五章 體 質
第一節 體質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體質的概念
二、體質的特點
三、體質的構成要素
四、體質的生理學基礎
五、影響體質的因素
六、體質的分類
第二節 體質學說的套用
一、說明個體對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二、闡釋發病原理
三、解釋病理變化
四、指導辨證
五、指導治療
六、指導養生
第六章 病 因
第一節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疫氣
第二節 內傷病因
一、七情內傷
二、飲食失宜
三、勞逸過度
第三節 病理產物性病因
一、痰飲
二、瘀血
三、結石
第四節 其他病因
一、外傷
二、寄生蟲感染
三、醫過
四、藥邪
五、先天因素
第七章 病 機
第一節 發病原理
一、發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響發病的因素
三、發病形式
第二節 基本病機
一、邪正盛衰
二、陰陽失調
三、氣血津液失常
四、“內生五邪”病機
第八章 診 法
第一節 望 診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態
四、望頭頸五官
五、望皮膚
六、望二陰
七、望舌
八、望排出物
第二節 聞 診
一、聽聲音
二、嗅氣味
第三節 問 診
一、一般問診
二、問現在症
第四節 切 診
一、脈診
二、按診
第九章 辨 證
第一節 八綱辨證
一、八綱基本證候
二、八綱證候間的關係
第二節 氣血津液辨證
一、氣病辨證
二、血病辨證
三、氣血同病辨證
四、津液病辨證
第三節 臟腑辨證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
三、脾胃病辨證
四、肝膽病辨證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六、臟腑兼病辨證
第四節 外感病辨證
一、六經辨證
二、衛氣營血辨證
三、三焦辨證
第十章 預防、治則、養生、康復
第一節 預 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變
第二節 治 則
一、扶正祛邪
二、標本先後
三、正治反治
四、調整陰陽
五、三因制宜
第三節 養 生
一、養生的基本原則
二、養生的重要意義
第四節 康 復
一、中醫康復學的基本觀點
二、中醫康復學的基本原則
三、常用的康複方法
主要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