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2005年何曉暉著的圖書)

《中醫基礎理論》是作者何曉暉 著,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基礎理論
  • 作者:何曉暉 著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年9月1日
  • 頁數:209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4017670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醫基礎理論》以培養實用性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臨床能力培養為核心,在教材內容上,理論知識以適度、必需、夠用為原則,既要保證中醫基礎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要重點突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力求理論聯繫實際,縮小基礎理論和臨床實際的距離。本教材緊密結合中西醫結合專業的特點,突出中西醫結合的學術特色,反映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研究的新成果。
《中醫基礎理論》各章節的前後附有學習要求、內容小結及複習思考題,以便學生更好掌握本課程的基本知識及學習重點。書中附有9項教學實驗指導,以便開展本課程的實踐性教學。
《中醫基礎理論》適用於高職高專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也可供中醫學、針灸推拿、中醫骨傷等專業學生使用,還是學生參加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參考用書,又可供基層醫務人員參考閱讀。

圖書目錄

緒論
一、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二、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三、中醫請請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四、中醫學的科學思維
五、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六、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學習方法
第一章 陰陽五行
第一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概念和特徵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第二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歸類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五行學乃凳戶企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第二章 藏象
第一節 臟腑
一、五臟
二、六腑
三、奇恆之腑
四、臟腑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形體與官竅
一、形體
二、官竅
第三節 神與志
一、神
二、志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
第一節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精的生成
三、精的生理功能
第二節 氣
一、氣的基本概念
二、氣的生成
三、氣的運動
四、氣的生理功能
五、氣的分類
第三節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循行
四、血的生理功能
第四節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斷船捆謝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節 精氣血津液的關係
一、氣和血的關係
二、氣和精的關係
三、氣和津液的關係
四、血與精的關係
五、血與津液的關係
六、精與津液的關係
第四章 經絡
第一節 經絡的概念及經絡海棵辣店系統的
組成
一、經絡的概念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命名
二、走向與交接規律
三、分布規律
四、表里配合
五、流注次序
六、循行路笑船刪線
第三節 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和生理特點
二、奇經八脈的循行和生理功能
第四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
一、聯繫作用
二、感傳作用
三、濡養作用
四、調節作用
第五節 經絡學說的套用
一、闡釋病理變化
二、指導疾病的診斷
三、指導疾病的治療
第五章 體質
第一節 體質的概述
一、體質的含義
二、體質的構成
三、體質的特點
四、體質的標誌
第二節 體質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
二、後天因素
三、其他因素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套用
一、再地備體質與病因
二、體質與發病
三、體質與病機
四、體質與辨證
五、體質與治護
六、體質與養生
第六章 病因
第一節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癘氣
第二節 內傷病因
一、七情內傷
二、飲食失宜
三、勞逸失度
第三節 病理產物性病因
一、痰飲
二、瘀血
三、結石
第四節 其他病因
一、外傷
二、蟲獸傷
三、寄生蟲
四、醫源因素
五、先天因素
第七章 病機
第一節 發病
一、發病原理
二、發病類型
第二節 基本病機
一、邪正盛衰
二、陰陽失調
三、氣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五、臟腑病機
六、經絡病機
七、內生五邪
第三節 疾病演變
一、病位傳變
二、病性轉化
三、疾病轉歸
第八章 養生、防治及康復原則
第一節 養生原則
一、養生的意義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預防原則
一、預防為主的意義
二、預防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治療原則
一、治則的概念
二、中醫治療觀
三、基本治則
第四節 康復原則
一、康復的意義
二、康復的基本原則奔境斷
附一 實驗指導
實驗一 陽證與陰證的實驗觀察
實驗二 氣的推動作用的實驗觀察
實驗三 寒熱對血行影響的實驗觀察
實驗四 電腦多媒體人體經絡模型的觀察
實驗五 人體經絡顯性感傳的實驗觀察
實驗六 中醫體質類型的測定
實驗七 寒邪與熱邪致病特點的實驗觀察
實驗八 飲食偏嗜致病的實驗觀察
實驗九 七情性格傾向與疾病關係的調查
附二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經絡
第一節 經絡的概念及經絡系統的
組成
一、經絡的概念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命名
二、走向與交接規律
三、分布規律
四、表里配合
五、流注次序
六、循行路線
第三節 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和生理特點
二、奇經八脈的循行和生理功能
第四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
一、聯繫作用
二、感傳作用
三、濡養作用
四、調節作用
第五節 經絡學說的套用
一、闡釋病理變化
二、指導疾病的診斷
三、指導疾病的治療
第五章 體質
第一節 體質的概述
一、體質的含義
二、體質的構成
三、體質的特點
四、體質的標誌
第二節 體質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
二、後天因素
三、其他因素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套用
一、體質與病因
二、體質與發病
三、體質與病機
四、體質與辨證
五、體質與治護
六、體質與養生
第六章 病因
第一節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癘氣
第二節 內傷病因
一、七情內傷
二、飲食失宜
三、勞逸失度
第三節 病理產物性病因
一、痰飲
二、瘀血
三、結石
第四節 其他病因
一、外傷
二、蟲獸傷
三、寄生蟲
四、醫源因素
五、先天因素
第七章 病機
第一節 發病
一、發病原理
二、發病類型
第二節 基本病機
一、邪正盛衰
二、陰陽失調
三、氣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五、臟腑病機
六、經絡病機
七、內生五邪
第三節 疾病演變
一、病位傳變
二、病性轉化
三、疾病轉歸
第八章 養生、防治及康復原則
第一節 養生原則
一、養生的意義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預防原則
一、預防為主的意義
二、預防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治療原則
一、治則的概念
二、中醫治療觀
三、基本治則
第四節 康復原則
一、康復的意義
二、康復的基本原則
附一 實驗指導
實驗一 陽證與陰證的實驗觀察
實驗二 氣的推動作用的實驗觀察
實驗三 寒熱對血行影響的實驗觀察
實驗四 電腦多媒體人體經絡模型的觀察
實驗五 人體經絡顯性感傳的實驗觀察
實驗六 中醫體質類型的測定
實驗七 寒邪與熱邪致病特點的實驗觀察
實驗八 飲食偏嗜致病的實驗觀察
實驗九 七情性格傾向與疾病關係的調查
附二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