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方使用一通百通:心與小腸南離火

中醫名方使用一通百通:心與小腸南離火

《中醫名方使用一通百通:心與小腸南離火》內容簡介:中醫取效的關鍵之一是如何用方用藥。本系列叢書以五臟為框架,以氣血為主線,以方引方,以方出藥,以方帶法,以方講病,以方述理,帶你揭開中醫方藥神秘的面紗,領略中醫藥的神奇。《中醫名方使用一通百通:心與小腸南離火》主要介紹心與小腸常用方藥的特點與套用,行文深入淺出,說理生動,並在每方後附有病例,從病例中可見具體用方、用藥的思路。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名方使用一通百通:心與小腸南離火
  • 類型:醫學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9158555, 7509158559
  • 作者:沈佳 袁榮高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頁數:147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軍醫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醫名方使用一通百通:心與小腸南離火》適合中醫初學者閱讀,有一定中醫臨床經驗者亦可參考借鑑。

作者簡介

沈佳,畢業於南京中醫藥學,研究生學歷。從小受家父薰陶,喜歡中國傳統文化,並略有心得。現為江蘇省第二中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中醫師,江蘇省中醫藥學會青年中醫研究專業委員會(分會)常務委員。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近二十年,臨床喜用經方,並擅附子、黃芪、大黃、麻黃等為主治療內科、婦科與皮膚科的疑難病證等,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目前主要專注於腫瘤的中醫治療,提倡降溫陽、解毒與通腑相結合。
所著《不平凡的中醫》一書於2010年出版後,網路好評如潮,由於該書的因緣,這兩年也接待了不少外地前來就診的患者,並通過郵件往來治好了一些外地患者的疾病。還通過郵件與一些中醫愛好者進行中醫方面的互動,結交了不少中醫方面的朋友。該書的續集正在蘊釀中。

圖書目錄

第1章中醫理法體系及心與小腸系統理論基礎1
第一節中醫理法體系簡介1
第二節中醫學的圓運動5
第三節心與小腸系統的組成、功能及病理表現8
第四節心與小腸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的關係14
第2章胸痹宜通——瓜蔞薤白白酒湯、烏頭赤石脂丸20
瓜蔞薤白白酒湯,胸痹胸悶痛難當;
喘息短氣時咳唾,難臥仍加半夏良。
烏頭赤石脂金匱,蜀椒附子乾薑配;
心痛徹背背徹心,心陽欲絕此方回。
第3章養血祖方——四物湯26
四物歸地芍與芎,營血虛滯此方宗;
婦女經病憑加減,臨證之時可變通。
第4章活血名方——血府逐瘀湯32
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赤芍枳殼草;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癆。
第5章活血利水——當歸芍藥散46
妊娠絞痛勢綿綿,三兩歸芎潤且宣;
芍藥一斤澤減半,術苓四兩妙盤旋。
第6章益氣活血——補陽還五湯52
補陽還五芪歸芎,桃紅赤芍加地龍;
半身不遂中風證,益氣活血經絡通。
第7章審因止血——瀉心湯、小薊飲子、十灰散、補絡補管湯、理中湯59
大黃黃連瀉心湯,黃芩黃連和大黃;
清熱瀉痞沸湯漬,擅治煩躁吐衄殃。
小薊飲子藕蒲黃,木通滑石生地襄;
歸草黑梔淡竹葉,血淋熱結服之康。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荷丹櫚隨;
二薊梔黃皆妙黑,涼降止血此方推。
補絡補管肺癆醫,咳血咯血邪久羈;
山萸龍骨生牡蠣,煎汁沖服漢三七。
理中丸主溫中陽,人參甘草術乾薑;
原為脾胃虛寒設,後人衍化許多方。
第8章心陽宜足——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69
桂枝甘草補心虛,兩手叉冒已澆漓;
汗多亡液心陽弱,藥少力專不須疑。
桂枝甘草組成方,龍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時兼煩躁,補陽寧心效果彰。
第9章動悸結代——炙甘草湯79
炙甘草湯參桂姜,麥地膠棗麻仁襄;
心動悸兮脈結代,虛勞肺痿俱可嘗。
第10章心神不安——天王補心丹、交泰丸、硃砂安神丸、半夏秫米湯88
補心丹用柏棗仁,二冬生地與歸身;
三參桔梗硃砂味,遠志茯苓共養神;
或加菖蒲去五味,心氣開通腎氣升。
交泰丸將心腎交,引來心火命門燒;
黃連肉桂六一配,失眠怔忡此方保。
硃砂安神東垣方,歸連甘草合地黃;
怔忡不寐心煩亂,養陰清熱可復康。
半夏秫米療失眠,失眠皆因有濁痰;
濁痰還需此方化,化痰和胃臥不煩。
第11章神魂不寧——酸棗仁湯106
酸棗仁湯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
養血除煩清虛熱,安然入睡夢鄉甜。
第12章陰虛火旺——黃連阿膠湯113
黃連阿膠治少陰,煩躁不寐脈數頻;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連芍膠黃攪勻。
第13章心火下移——導赤散119
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味共;
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第14章苦寒清解——黃連解毒湯127
黃連解毒柏梔芩,三焦火盛是主因;
煩狂火熱兼譫妄,吐衄發斑皆可平。
第15章汗為心液——當歸六黃湯131
火炎汗出六黃湯,歸柏芩連二地黃;
倍用黃芪為固表,滋陰清熱斂汗強。
第16章諸痛癢瘡,皆屬於心——五味消毒飲、四妙勇安湯139
五味消毒療諸疔,銀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輕。
四妙勇安用當歸,玄參銀花甘草隨;
清熱解毒兼活血,脫疽之病此方魁。

序言

寫作本系列之緣起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的壽命也越來越長。各種慢性病患病率逐漸增高,成為影響民眾生活質量的重要原因。在對慢性病的治療上,中醫有其獨到之處,且有很好的療效。而中醫取效的關鍵之一,就是如何遣方用藥。
於當今,中醫方劑書可謂琳琅滿目,筆者試圖通過特別的體例編排來編寫本系列叢書,以體現中醫的特色所在。由於在中醫學習過程中,曾經與四川名家陳潮祖教授有過一次書信往來,陳教授在繁忙的診療教學研究工作中,撥冗對筆者診治的一例病人進行過詳細點評,字裡行間,殷殷透露出其提攜後學的一片苦心。因此,益信其數十年來,反覆研究《中醫治法與方劑》的用意所在,故借鑑了陳教授對方劑的編排體例,轉以五臟陰陽圓運動的形式進行編排,除了常規介紹每首方劑的組成、功效外,重點突出了如何套用,並在所附案例中不惜筆墨,詳細介紹。
本書中之附方及加減套用,為便於闡述起見,主要是從方劑藥物組成而言,並不完全按照時代變遷的先後順序闡述。這一點,還請讀者朋友注意。
介紹兩個病例
下面,我們來看兩個病例。
病例一:周某,男,67歲。1998年2月6日初診。
因惡寒、發熱、汗多1天前來就診。伴頭痛,周身骨節酸楚,體溫36.7℃。苔薄,舌色正,六脈浮緩。證屬太陽中風,表虛營衛不和。治當調和營衛,予仲景桂枝湯原方:
桂枝9克,生白芍9克,炙甘草3克,生薑5片,大棗(擘)3枚。2劑。
藥後熱退,身痛除。余症亦減,惟汗仍多,動則尤甚,苔脈如前,此衛氣本虛,再合玉屏風散:
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生薑5片,大棗3枚,生黃芪10克,生白朮10克,青防風10克。2劑。
三診時汗出大減,惟頸項背部有之,頭微痛,上方大棗加至5枚,青防風減為6克。考慮“汗為心之液”,加浮小麥15克,既可斂汗,且可養心,以防傷正。再加白芷5克以除頭痛。再進2劑,以收全功。
【按】該患者年近七旬,素體較虧,常罹此疾,每發則需靜脈給藥,多延至十餘日方解,而此次僅以6劑中藥,即收全功,雖因汗多,加用了玉屏風散,但仲景桂枝湯一方功不可沒,且花費甚少,僅數元錢。初診即投桂枝湯原方,因其表現為“惡寒、發熱、汗出、頭痛、脈浮緩”,與《傷寒論》條文“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類似,故辨為太陽中風證,服後果效,後再合玉屏風散,及加用浮小麥、白芷,則是隨症加減之法。
雖然此例前後凡三診,用藥6劑,得竟全功,但若再作進一步總結的話,其實如果初診時注意到“汗多”一症,則可據《傷寒論》“漏汗”一證,施以桂枝加附子湯,或許取效更捷。
總之,不管是初診時施以桂枝湯原方,或是施以桂枝加附子湯,均是將患者的臨床表現與《傷寒論》條文作比照,而直接疏方。此即經方套用的便捷之處。
病例二:張徐某某,女,26歲。2003年10月15日初診。
自幼即體虛乏力。1995年發現左側甲狀腺囊腫,已手術切除。性素急躁,形瘦頭暈,乏力肢倦,動則汗出,畏寒肢冷。口乾飲少,每喜涼飲。口中有異味,常感腥臭。食無規律,時有嘔吐。食後脘脹堵塞,近兩三年來症狀加重。大便多溏,數日一行。並有痛經,現經前、經行則痛,經過痛消,痛時較甚。末次月經9月27日。近幾天外感經治好轉,仍咳,痰黃。舌淡紅邊有齒印,苔潤近水滑,後薄膩;脈細弦,左弱右滑,尺脈尤弱。此乃肝鬱腎虛,脾寒胃熱,沖任瘀阻,血虛水盛也,擬柴胡桂枝幹薑湯合當歸芍藥散出入:
柴胡12克,桂枝12克,乾薑9克,黃芩9克,生牡蠣15克,天花粉9克,當歸9克,生白芍9克,川芎6克,澤瀉15克,茯苓12克,生白朮15克,生石膏30克,半夏9克,吳茱萸3克,生薑4片。7劑。
並囑以調飲食。藥後精神稍好,畏寒略緩,胃脘較適,未嘔。解糊狀便,日二行。仍咳,痰由黃轉白,質稍黏,惟口中異味如故。並訴近幾年來每聞煙、辣椒等味,或遇氣候變化,會致噴嚏、流清涕。舌淡紅邊有齒印,苔潤水滑,後薄膩,脈細弦。上方參苓甘五味姜辛湯意:
柴胡12克,桂枝12克,乾薑9克,黃芩6克,生牡蠣12克,天花粉9克,當歸6克,生白芍6克,川芎6克,澤瀉15克,茯苓15克,生白朮12克,生石膏45克,半夏9克,細辛6克,五味子6克。7劑。
10月31日三診。患者10月28日經水適至,仍出現痛經。近幾個月來情緒波動、緊張或激動時均出冷汗。近來飲食已基本規律。藥後咳嗽、鼻塞已愈。大便為糊狀,日一次,仍畏寒,胃脘嘈雜,口中異味如故,水滑苔消失,脈細弦滑。轉以溫經湯出入,參柴胡桂枝幹薑湯意:
吳茱萸10克,桂枝12克,川芎9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牡丹皮9克,半夏12克,麥冬18克,黨參15克,炙甘草6克,阿膠9克,黃連6克,乾薑9克,柴胡12克,白朮15克,白及6克。5劑。
藥後精神、面色改善,胃脘不適亦改善,口氣有減,仍四肢畏寒。訴易掉發,靜立站久則有暈倒感,欲吐,舌淡邊有齒印,苔潤,脈細弦。前方合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出入:
吳茱萸12克,當歸12克,川芎6克,桂枝9克,赤、白芍(各)12克,牡丹皮6克,半夏12克,麥冬18克,阿膠9克,生薑4片,黨參18克,炙甘草6克,黃連6克,白及12克,細辛6克,通草6克。5劑。
患者於2007年5月23日又來就診。雲前症施治後,一直頗安。今年4月後月經淋漓不淨,正服避孕藥。初以脾不統血治,投補中益氣湯加仙鶴草類不應。今訴近2個月來夜間四肢抽搐,舌淡邊有齒印,苔潤,脈緩欠力。改師四川余國俊法,轉以傅青主“加減當歸補血湯”出入:
炙黃芪30克,當歸30克,桑葉10克,山茱萸30克,生龍牡(各)30克,仙鶴草30克,川續斷15克,炮姜炭10克,炙甘草6克。7劑。
6月6日再診時,訴藥後諸症明顯好轉,四肢抽搐亦十去其八。效不更方,再進7劑。
隨訪1年,愈而未發。
【按】患者為一朋友之女,其診治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3年,第二階段是2007年。在第一階段中,患者症狀繁多,病情複雜,可謂內傷雜病,前後凡四診,處方用藥可謂是氣血陰陽、虛實寒熱面面俱到;第二階段主要是治療月經不調,病情似乎相對簡單,但也前後三診,至第二診時方證才相應。
首診時用方往往是關鍵所在,如果效果明顯,或者稍有療效,就可以使患者堅定信心,但這又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達到,更多的是在診治多次後才能摸準疾病的“脾氣”。不過,對於較為複雜的病情,可以通過將症狀進行分組歸類,再進行適當提煉,如此往往可以得出一個準確的病機,以之制定治法,並選擇藥方,多會收效。
本例就是這樣。經過觀察,可以將患者眾多的症狀歸納為下列幾組:①自幼即體虛乏力;1995年發現左側甲狀腺囊腫,已手術切除;乏力肢倦,動則汗出,畏寒肢冷。②性素急躁,形瘦頭暈。③口乾飲少,每喜涼飲;口中異味,常感腥臭;食無規律,時有嘔吐。④食後脘脹堵塞,近兩三年來症狀加重;大便多溏,數日一行。⑤伴有痛經,現經前、經行則痛,經過痛消,痛時較甚。⑥近幾天外感經治好轉,仍咳,痰黃。
將症狀歸納後,不難發現,第①組症狀提示患者自幼體質為氣血不足,而畏寒肢冷等更提示了陽氣不足。手術除了治病外,往往會損傷機體的元氣,尤其是對於體質素虧之人。至於第②組症狀,則提示肝氣鬱滯,陰血不足。第③組症狀提示胃中有熱,胃氣因之不降,時而上逆。第④組症狀則提示存在脾虛濕阻。第⑤組症狀要結合舌脈分析,多為沖任瘀阻,血虛水盛陽氣不運。第⑥組症狀為時感外邪,痰熱郁肺。最後,再結合舌象與脈象,齒痕舌與水滑苔往往提示陽虛水濕;脈細弦可為肝腎陰虛,左弱者,血虛也,右滑者,肺脾痰濕也,尺脈尤弱者,久病及腎也。
最後,將以上六組症狀提示的病機加以聯繫匯總,可以得出肝鬱腎虛、脾寒胃熱、沖任瘀阻、血虛水盛這樣一個綜合病機。患者氣血陰陽俱虛,肝脾腎三髒均病,治療十分不易,經過仔細考慮,從《傷寒論》中選擇柴胡桂枝幹薑湯與當歸芍藥散合方治療。前方既可疏肝,也可溫脾;既可調氣清熱,也可溫陽化痰。後方則兼顧養血活血,健脾利濕化飲。這樣,兩方合用,已經兼顧了病機的大部分,再合用生石膏以清胃熱,半夏、生薑以降胃逆,吳茱萸可入沖任,如此基本能適應治療需要。
至二診時,症狀有所減輕,也證明了所選藥方差堪對證,又因噴嚏、流清涕,提示肺寒有飲,故予參苓甘五味姜辛夏湯,其實是選用了乾薑、細辛與五味子,以溫肺寒,並借原方之茯苓、半夏、甘草以健脾化飲。三診時,因經水適至,痛經明顯,故轉用溫經湯以溫胞宮,繼取柴胡桂枝幹薑湯以調肝脾,加白及,以護胃黏膜也。四診時,諸症改善,惟四肢畏寒明顯,且訴易掉發,靜立站久則有暈倒感,欲吐,因此合用有溫經散寒、暖肝和胃的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經過以上治療,患者病情基本得以控制。到第二階段,以月經淋漓不淨來診,初以脾不統血治,投以大劑補中益氣湯加仙鶴草類不應。因其人有夜間四肢抽搐,遂悟應從肝論治,至於選方,則參照四川余國俊的經驗,選用高效專方“加減當歸補血湯”,施之果效。
從以上兩例診治過程可以看出,中醫治療核心之一就是用方。而用方的方法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點:一是根據方證相應的原則,直接選用經方;二是根據病機特點,進行選方;三是選用高效專方、驗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