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第二冊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第二冊》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第二冊
  • 作者:中華中醫藥學會 著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限公司
  • 頁數:240 頁
  • ISBN:9787513258159
  • 定價:80.0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編寫的指導中醫內科各級醫師診斷治療行為的醫療檔案。包括內科四十餘個常見病種。

目錄

序言
T/CACM 1176—2019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重症肌無力
前言
引言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重症肌無力
1 範圍
2 術語及定義
2.1 重症肌無力 Myasthenia gravis
3 臨床診斷
3.1 西醫診斷
3.2 中醫診斷
3.2.1 中醫病名診斷
3.2.2 證候診斷
3.2.2.1 脾胃虛損
3.2.2.2 脾腎兩虛
3.2.2.3 氣陰兩虛
3.2.2.4 濕邪困脾
3.2.2.5 元氣虛脫
3.3 中醫鑑別診斷
3.3.1 痹證
3.3.2 偏枯
4 臨床治療及推薦建議
4.1 分證論治
4.1.1 波動期
4.1.1.1 脾胃虛損證
4.1.1.2 脾腎兩虛證
4.1.1.3 氣陰兩虛證
4.1.1.4 濕邪困脾證
4.1.1.5 兼證
4.1.2 危象期
4.2 其他療法
4.2.1 體針
5 預防與調護
附錄A(資料性附錄)指南修訂方法學說明
A.1 證候分類及名稱的修訂
A.2 臨床證據的檢索
A.3 質量評價和證據強度
A.3.1 文獻質量評價
A.3.2 證據評價分級
A.4 指南工具評價
附錄B(資料性目錄)CONSORT 2010聲明清單
附錄C(資料性附錄)改良的Jadad評分量表
附錄D(資料性附錄)AMSTAR量表
附錄E(資料性附錄)Newcastle-OttawaScale(NOS)評價標準量表
D.1 NOS評價標準(佇列研究)
D.1.1  佇列的選擇
D.1.1.1 暴露佇列的代表性
D.1.1.2 非暴露佇列的選擇
D.1.1.3 暴露的確定
D.1.1.4 研究開始時沒有研究對象已經發生研究的疾病
D.1.2 可比性
D.1.2.1 暴露佇列和非暴露佇列的可比性(設計和分析階段)
D.1.3 結果
D.1.3.1 結果的測定方法
D.1.3.2 對於所研究的疾病,隨訪時間是否足夠長
D.1.3.3 隨訪的完整性
D.2 NOS評價標準(病例對照研究)
D.2.1 病例組和對照組的選擇
D.2.1.1 病例的定義和診斷是否恰當
D.2.1.2 病例的代表性
D.2.1.3 對照的選擇
D.2.1.4 對照的定義
D.2.2 可比性
D.2.3 暴露
D.2.3.1 暴露的調查和評估方法
D.2.3.2 病例和對照的暴露是否採用了相同的確定方法
D.2.3.3 無應答率
參考文獻
T/CACM 1180—2019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抑鬱症
前言
引言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抑鬱症
1 範圍
2 術語和定義
2.1 抑鬱症 Depression
3 臨床診斷
3.1 西醫診斷
3.2 中醫診斷
3.2.1 中醫病名診斷
3.2.2 證候診斷
3.2.2.1 肝鬱氣滯證
3.2.2.2 肝鬱脾虛證
3.2.2.3 肝鬱化火證
3.2.2.4 心脾兩虛證
3.2.2.5 心腎不交證
3.2.2.6 腎虛肝鬱證
3.3 中醫鑑別診斷
3.3.1 癲狂
3.3.2 痴呆
4 臨床治療與推薦建議
4.1 分證論治
4.1.1 急性期治療
4.1.1.1 肝鬱氣滯證
4.1.1.2 肝鬱脾虛證
4.1.1.3 肝鬱化火證
4.1.1.4 心脾兩虛證
4.1.1.5 心腎不交證
4.1.2 鞏固期治療
4.1.2.1 腎虛肝鬱證
4.1.3 維持期治療
4.1.3.1 心脾兩虛證
4.2 中成藥
4.2.1 舒肝解郁膠囊[20-22](推薦強度:推薦使用;證據級別:Ⅰb級)
4.2.2 解郁丸[23-27](推薦強度:推薦使用;證據級別:Ⅰb級)
4.2.3 烏靈膠囊[28,29](推薦強度:推薦使用;證據級別:Ⅰb級)
4.2.4 越鞠丸[30](推薦強度:有選擇性地推薦;證據級別:Ⅱb級)
4.2.5 天王補心丸[18](推薦強度:有選擇性地推薦;證據級別:Ⅳ)
4.2.6 加味逍遙丸[31](推薦強度:有選擇性的推薦;證據級別:Ⅱb級)
4.3 其他療法
4.3.1 針灸療法
4.3.2 氣功療法
4.3.3 音樂療法
4.3.4 重複經顱磁刺激療法
4.4 疾病管理
4.5 預防與調護
附錄A(資料性附錄)修訂方法說明
A.1 臨床證據的檢索策略
A.2 證據級別和質量評價
A.3 推薦分級
A.4 指南工具的評價
附錄B(資料性附錄)改良的Jadad評分量表
附錄C(資料性附錄)AMSTAR量表
附錄D(資料性附錄)基於證據體的臨床研究證據分級參考建議
參考文獻
T/CACM 1208—2019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癲癇
前言
引言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癲癇
1 範圍
2 術語和定義
2.1 癲癇 Epilepsy
2.2 癇性發作 Seizure
3 臨床診斷
3.1 西醫診斷
3.1.1 病史
3.1.2 症狀體徵[2]
3.1.2.1 部分性發作
3.1.2.2 全面性發作
3.1.2.3 不能確定的發作
3.1.3 影像檢查[1-4]
3.1.3.1 腦電圖
3.1.3.2 動態腦電圖
3.1.3.3 腦CT及MRI檢查
3.1.3.4 SPECT、PET檢查
3.1.3.5 實驗室檢查
3.1.4 診斷要點[2]
3.2 中醫診斷
3.2.1 中醫病名診斷[5]
3.2.2 證候診斷[5,6,7,8,9,10,11]
3.2.2.1 風痰上擾證
3.2.2.2 痰火擾神證
3.2.2.3 瘀阻腦絡證
3.2.2.4 肝腎陰虛證
3.2.2.5 心脾兩虛證
3.3 中醫鑑別診斷[5,12,13]
3.3.1 中風
3.3.2 厥證
3.3.3 痙證
3.3.4 抽動症
4 臨床治療與推薦建議
4.1 辨證論治
4.1.1 治療原則[7,8,9]
4.1.2 緩解期分證論治
4.1.2.1 風痰上擾證
4.1.2.2 痰火擾神證
4.1.2.3 瘀阻腦絡證
4.1.2.4 肝腎陰虛證
4.1.2.5 心脾兩虛證
4.1.3 發作期治療
4.2 其他療法
4.2.1 中成藥治療
4.2.2 醒腦開竅法[27-36]
4.2.3 穴位埋線法[37,38]
4.2.4 耳穴療法[39]
5 預防與調護[5,40,41]
5.1 預防
5.1.1 加強鍛鍊
5.1.2 癲癇日記
5.1.3 加強護理,預防意外
5.1.4 加強休止期的治療,預防再發
5.1.5 避免誘因
5.2 調護
附錄A(資料性附錄)指南質量方法學策略
A.1 臨床證據檢索策略
A.2 證據評價及證據強度
A.2.1 證據分級
A.2.2 文獻評價
A.3 指南工具的評價
附錄B(資料性附錄)改良的Jadad評分量表
附錄C(資料性附錄)MINORS評價條目(適用於非隨機對照試驗)
附錄D(資料性附錄)AMSTAR量表
附錄E(資料性附錄)質量評價表
參考文獻
T/CACM 1220—2019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老年衰弱
前言
引言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老年衰弱
1 範圍
2 術語和定義
2.1 老年衰弱 Frailty in older adults
3 臨床診斷
3.1 中醫診斷
3.1.1 病名診斷
3.1.2 證候診斷
3.1.2.1 腎精虧虛證
3.1.2.2 氣血虧虛證
3.1.2.3 脾腎陽虛證
3.1.2.4 脾虛痰濕證
3.1.2.5 五臟虛弱證
3.2 西醫診斷
3.3 西醫鑑別診斷
3.3.1 充血性心力衰竭
3.3.2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3.3.3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
3.3.4 腺垂體功能減退症
3.3.5 電解質紊亂
4 臨床治療與推薦意見
4.1 分型論治
4.1.1 腎精虧虛證
4.1.2 氣血虧虛證
4.1.3 脾腎陽虛證
4.1.4 脾虛痰濕證
4.1.5 五臟虛弱證
4.2 運動治療
4.2.1 治療原則
4.2.2 五禽戲
4.2.3 易筋經
4.2.4 坐式八段錦
4.3 食療
4.4 膏方
4.4.1 龜鹿二仙膏(《醫便》)[34](證據分級:Ⅱ;推薦級別:C)
4.4.2 瓊玉膏(《仁齋直指》)(證據分級:Ⅲ;推薦級別:D)
4.5 其他療法
4.5.1 灸法
4.5.2 體針
4.5.3 穴位貼敷
4.6 預防與調護
4.6.1 積極預防和治療慢性疾病
4.6.2 體力鍛鍊
4.6.3 飲食調養
4.6.4 其他
參考文獻
T/CACM 1224—2019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缺血性心肌病
前言
引言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缺血性心肌病
1 範圍
2 術語和定義
2.1 缺血性心肌病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3 診斷
3.1 病史
3.2 臨床表現
3.3 輔助檢查
3.4 診斷標準[2,3]:
3.5 鑑別診斷[2]
4 中醫辨證
4.1 證候診斷
4.1.1 氣虛血瘀證
4.1.2 痰瘀互結證
4.1.3 氣陰兩虛血瘀證
4.1.4 陽虛水泛血瘀證
5 治療
5.1 治療原則
5.2 分型論治[12-13]
5.2.1 氣虛血瘀證
5.2.2 痰瘀互結證
5.2.3 氣陰兩虛血瘀證
5.2.4 陽虛水泛血瘀證
5.3 心臟康復
5.3.1 經絡推按[31]
5.3.2 中醫健身功法治療[31-33]
6 預防與調護
附錄A(資料性附錄)指南質量方法學策略
A.1 臨床證據的檢索策略
A.2 質量評價和證據強度
A.2.1 文獻質量評價
A.2.2 證據評價分級和文獻推薦級別
A.3 專家調查方法
A.4 指南工具的評價
附錄B(資料性附錄)改良的Jadad評分量表
附錄C(資料性附錄)MINORS評價條目(適用於非隨機對照試驗)
參考文獻
T/CACM 1231—2019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心脹病(高血壓左室肥厚)
前言
引言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心脹病(高血壓左室肥厚)
1 範圍
2 術語和定義
2.1 高血壓左室肥厚 Hypertensive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3 臨床診斷
3.1 中醫診斷
3.1.1 病名診斷
3.1.2 證候診斷
3.1.2.1 陰虛陽亢證
3.1.2.2 痰瘀互結證
3.1.2.3 氣陰兩虛證
3.1.2.4 心腎陽虛證
3.2 西醫診斷
3.2.1 高血壓病診斷標準
3.2.2 LVH的診斷
3.2.2.1 症狀
3.2.2.2 體徵
3.2.2.3 心電圖
3.2.2.4 超聲心動圖(UCG)
3.2.2.5 X射線
3.2.2.6 磁共振成像(MRI)
3.3 鑑別診斷
4 臨床治療與推薦建議
4.1 辨證論治
4.1.1 陰虛陽亢證
4.1.2 痰瘀互結證
4.1.3 氣陰兩虛證
4.1.4 心腎陽虛證
4.1.5 常見兼證
4.1.5.1 夾瘀
4.1.5.2 夾痰
4.1.5.3 兼氣虛
4.2 中醫其他治療
4.2.1 針灸治療(推薦強度:C;證據級別:Ⅴ級)
4.2.1.1 治療原則
4.2.1.2 選穴
4.2.2 中藥熏洗療法(推薦強度:C;證據級別:Ⅴ級)
4.2.3 穴位敷貼(推薦強度:C;證據級別:Ⅴ級)
4.3 預防與調護
4.3.1 注意調攝精神,避免情緒波動
4.3.2 注意生活起居,寒溫適宜
4.3.3 注意飲食調節
4.3.4 注意勞逸結合,堅持適當活動。
附錄A(資料性附錄)指南質量方法學策略
A.1 臨床證據的檢索策略
A.2 質量評價和證據強度
A.2.1 文獻質量評價
A.2.2 證據評價分級
A.3 推薦等級
A.4 指南工具的評價
附錄B(資料性附錄)改良的Jadad評分量表
附錄C(資料性附錄)MINORS評價條目(適用於非隨機對照試驗)
附錄D(資料性附錄)Newcastle-OttawaScale(NOS)評價標準量表
D.1 NOS評價標準(佇列研究)
D.1.1 佇列的選擇
D.1.1.1 暴露佇列的代表性
D.1.1.2 非暴露佇列的選擇
D.1.1.3 暴露的確定
D.1.1.4 研究開始時沒有研究對象已經發生研究的疾病
D.1.2 可比性
D.1.2.1 暴露佇列和非暴露佇列的可比性(設計和分析階段)
D.1.3 結果
D.1.3.1 結果的測定方法
D.1.3.2 對於所研究的疾病,隨訪時間是否足夠長
D.1.3.3 隨訪的完整性
D.2 NOS評價標準(病例對照研究)
D.2.1 病例組和對照組的選擇
D.2.1.1 病例的定義和診斷是否恰當
D.2.1.2 病例的代表性
D.2.1.3 對照的選擇
D.2.1.4 對照的定義
D.2.2 可比性
D.2.3 暴露
D.2.3.1 暴露的調查和評估方法
D.2.3.2 病例和對照的暴露是否採用了相同的確定方法
D.2.3.3 無應答率
參考文獻
T/CACM 1232—2019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真心痛(PCI術後)
前言
引言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真心痛(PCI術後)
1 範圍
2 術語和定義
2.1 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2.2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2.3 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 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
2.4 真心痛 Zhen Xin Tong
3 臨床診斷
3.1 西醫診斷
3.1.1 心肌標誌物
3.1.2 缺血性症狀
3.1.3 心電圖
3.1.4 影像學證據
3.1.5 造影或屍檢
3.2 中醫診斷
3.2.1 病名診斷
3.2.2 證候診斷
3.2.2.1 痰瘀阻絡證
3.2.2.2 心血瘀阻證
3.2.2.3 氣滯血瘀證
3.2.2.4 痰濁內阻證
3.2.2.5 氣虛血瘀證
3.2.2.6 氣陰兩虛證
3.3 鑑別診斷
3.3.1 中醫鑑別診斷[16]
3.3.1.1 胃脘痛
3.3.1.2 胸痹心痛
3.3.1.3 胸痛(以肺、胸膜、氣管疾患為主)
3.3.1.4 脅痛
3.3.2 西醫鑑別診斷[14]
3.3.2.1 心絞痛
3.3.2.2 主動脈夾層
3.3.2.3 急性肺栓塞
3.3.2.4 急性心包炎
3.3.2.5 急腹症
4 臨床治療與推薦建議
4.1 辨證論治
4.1.1 痰瘀阻絡證
4.1.2 心血瘀阻證
4.1.3 氣滯血瘀證
4.1.4 痰濁內阻證
4.1.5 氣虛血瘀證
4.1.6 氣陰兩虛證
4.2 對症治療
4.2.1 針刺治療(推薦強度:C;證據級別:Ⅴ級)
4.2.2 灸法治療
4.2.2.1 普通灸法(推薦強度:C;證據級別:Ⅴ級)
4.2.2.2 熱敏灸法(推薦強度:C;證據級別:Ⅴ級)
4.2.3 耳針治療(推薦強度:C;證據級別:Ⅴ級)
4.2.4 穴位注射治療(推薦強度:C;證據級別:Ⅴ級)
4.2.5 穴位敷貼治療(推薦強度:C;證據級別:Ⅴ級)
4.2.6 推拿按摩治療(推薦強度:C;證據級別:Ⅴ級)
4.3 預防與調護
4.3.1 預防
4.3.2 調護
附錄A(資料性附錄)指南質量方法學
A.1 臨床證據的檢索策略
A.2 質量評價和證據強度
A.2.1 文獻質量評價
A.2.2 證據評價分級
A.3 推薦等級
A.4 指南工具的評價
附錄B(資料性附錄)改良的Jadad評分量表
參考文獻
T/CACM 1237—2019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眩暈病(原發性高血壓)
前言
引言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眩暈病(原發性高血壓)
1 範圍
2 術語和定義
2.1 原發性高血壓 Essential hypertension,EH
3 臨床診斷
3.1 中醫診斷
3.1.1 病名診斷
3.1.2 證候診斷
3.1.2.1 診斷原則
3.1.2.2 證候分型
3.2 西醫診斷
3.3 鑑別診斷
4 臨床治療與推薦意見
4.1 基本指導原則
4.2 辨證論治
4.2.1 肝火亢盛證
4.2.2 痰瘀互結證
4.2.3 陰虛陽亢證
4.2.4 腎氣虧虛證
4.3 中成藥治療
4.3.1 肝火亢盛證
4.3.2 痰瘀互結證
4.3.3 陰虛陽亢證
4.3.3.1 松齡血脈康膠囊(SLXMK)
4.3.3.2 柏艾膠囊
4.3.3.3 六味地黃丸
4.3.3.4 杞菊地黃丸
4.3.4 腎氣虧虛證
4.4 其他療法
4.4.1 刺灸療法[40-41](Ⅱa,A)
4.4.1.1 痰濁雍盛證
4.4.1.2 瘀血阻絡證
4.4.1.3 陰虛陽亢證
4.4.1.4 腎氣虧虛證
4.4.2 推拿療法[43-50](Ⅱa,B)
4.4.2.1 頭面頸項部操作規程
4.4.2.2 腹部操作規程
4.4.2.3 腰部及足底操作規程
4.4.3 耳針/耳穴貼壓療法[52-56](Ⅱa/Ⅱb,C)
4.4.4 外治法(Ⅱb,C)
4.5 特殊人群的中醫降壓治療策略
4.5.1 老年人高血壓
4.5.2 高血壓血管病變
4.5.2.1 補腎和脈方
4.5.2.2 松齡血脈康
4.5.3 高血壓合併冠心病
4.5.4 特殊類型高血壓
4.6 高血壓中醫社會化管理建議
4.6.1 工作目標
4.6.2 規劃任務
4.6.3 推薦範例
5 預防與調護
5.1 肝火亢盛證
5.2 痰瘀互結證
5.3 陰虛陽亢證
5.4 腎氣虧虛證
附錄A(資料性附錄)指南質量方法學策略
A.1 證據檢索策略
A.1.1 檢索的資料庫
A.1.2 檢索類型
A.1.3 計算機檢索策略
A.1.4 手工檢索策略
A.1.4.1 文獻納入標準
A.1.4.2 文獻排除標準
A.1.4.3 選出擬進行證據評價的文獻
A.2 文獻質量評價
A.3 證據表述形式
A.3.1 證據評價分級
A.3.2 證據推薦強度
A.4 指南工具評價
附錄B(資料性附錄)改良的Jadad評分量表
附錄C(資料性附錄)MINORS評價條目(適用於非隨機對照試驗)
附錄D(資料性附錄)詞 匯 表
參考文獻
T/CACM 1273—2019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急性心肌梗死
前言
引言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
1 範圍
2 術語和定義
2.1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2.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
2.3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
3 臨床診斷
3.1 西醫診斷
3.2 中醫診斷
3.2.1 病名診斷
3.2.2 證候診斷
3.2.2.1 氣虛血瘀證
3.2.2.2 痰瘀互阻證
3.2.2.3 正虛陽脫證
3.2.2.4 氣陰兩虛證
3.3 鑑別診斷
3.3.1 心絞痛
3.3.2 主動脈夾層
3.3.3 急性肺動脈栓塞
3.3.4 急性心包炎
3.3.5 重症心肌炎
3.3.6 急腹症
4 臨床治療與推薦意見
4.1 辨證論治
4.1.1 氣虛血瘀證
4.1.2 痰瘀互阻證
4.1.3 正虛陽脫證
4.1.4 氣陰兩虛證
4.2 推薦中成藥
4.2.1 通心絡膠囊(推薦強度:強;證據級別:中等)
4.2.2 複方丹參滴丸(推薦強度:強;證據級別:中等)
4.2.3 麝香保心丸(推薦強度:強;證據級別:中等)
4.2.4 丹蔞片(推薦強度:弱;證據級別:低)
4.2.5 麝香通心滴丸(推薦強度:弱;證據級別:低)
4.2.6 丹七膠囊(丹七軟膠囊、丹七片)(推薦強度:弱;證據級別:低)
4.2.7 丹參酮IIA磺酸鈉注射液(推薦強度:弱;證據級別:低)
4.2.8 丹紅注射液(推薦強度:弱;證據級別:低)
4.2.9 疏血通注射液(推薦強度:弱;證據級別:低)
4.2.10 參芎葡萄糖注射液(推薦強度:弱;證據級別:低)
4.3 其他療法
4.3.1 針刺治療
4.3.2 耳穴治療
4.3.3 穴位按揉與腹部按摩
4.4 對症治療
4.4.1 速效救心丸(推薦強度:強;證據級別:中等)
4.4.2 寬胸氣霧劑(推薦強度:強;證據級別:低)
4.5 預防與調護
4.5.1 預防
4.5.1.1 松齡血脈康膠囊(推薦強度:弱;證據級別:低)
4.5.1.2 血脂康膠囊(推薦強度:強;證據級別:中等)
4.5.1.3 芪參益氣滴丸(推薦強度:強;證據級別:中等)
4.5.2 調護
4.5.2.1 參附註射液(推薦強度:強;證據級別:中等)
4.5.2.2 芪藶強心膠囊(推薦強度:強;證據級別:低)
4.5.2.3 參麥注射液(推薦強度:弱;證據級別:低)
4.5.2.4 黃芪注射液(推薦強度:弱;證據級別:低)
4.5.2.5 心脈隆注射液(推薦強度:弱;證據級別:低)
4.5.2.6 參松養心膠囊(推薦強度:強;證據級別:中等)
4.5.2.7 穩心顆粒(推薦強度:強;證據級別:中等)
4.5.2.8 心寶丸(推薦強度:強;證據級別:低)
4.5.2.9 芎芍膠囊(推薦強度:強;證據級別:低)
附錄A(規範性附錄)證素——急性心肌梗死的中醫辨證依據
附錄B(資料性附錄)指南質量方法學策略
B.1 臨床證據的檢索策略
B.2 文獻篩選和質量評價
B.2.1 文獻納入標準
B.2.2 文獻排除標準
B.3 推薦強度與證據級別
B.3.1 證據級別
B.3.2 推薦強度
B.4 評議和諮詢過程
附錄C(資料性附錄)Cochrane協作網偏倚風險評估工具[117]
參考文獻
T/CACM 1282—2019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顫病
前言
引言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顫病
1 範圍
2 術語和定義
2.1 顫病 Tremor disease
3 臨床診斷
3.1 中醫診斷
3.1.1 病名診斷
3.1.2 證候診斷
3.1.2.1 風陽上擾
3.1.2.2 痰熱動風
3.1.2.3 氣血不足
3.1.2.4 陽虛風動
3.2 西醫診斷
3.2.1 診斷原則
3.3 中醫鑑別診斷
4 臨床治療與推薦意見
4.1 辨證論治
4.1.1 風陽上擾證
4.1.2 痰熱動風證
4.1.3 氣血不足證
4.1.4 陽虛風動證
4.2 其他療法
4.2.1 中成藥治療
4.2.1.1 六味地黃丸[16](證據級別:Ⅱ級;推薦強度:C)
4.2.1.2 天麻鉤藤顆粒[17](證據級別:Ⅱ級;推薦強度:C)
4.2.1.3 通心絡膠囊[18](證據級別:Ⅱ級;推薦強度:C)
4.2.2 針灸治療
4.2.2.1 針刺治療[19-30](證據級別:Ⅱ級;推薦強度:C)
4.2.2.2 灸法治療[31-33](證據級別:Ⅱ級;推薦強度:C)
4.2.3 推拿治療[34-35](證據級別:Ⅱ級;推薦強度:C)
4.2.4 康復訓練[37](證據級別:Ⅱ級;推薦強度:C)
4.2.5 太極拳[38](證據級別:Ⅳ級;推薦強度:E)
5 預防和調護
附錄A(資料性附錄)指南質量方法學策略
A.1 臨床證據的檢索策略
A.2 文獻質量評價
A.3 證據評價分級和文獻推薦級別
A.4 指南工具的評價
附錄B(資料性附錄)改良的Jadad評分量表
附錄C(資料性附錄)MINORS評價條目(適用於非隨機對照試驗)
附錄D(資料性附錄)Newcastle-OttawaScale(NOS)評價標準量表
D.1 NOS評價標準(佇列研究)
D.1.1 佇列的選擇
D.1.1.1 暴露佇列的代表性
D.1.1.2 非暴露佇列的選擇
D.1.1.3 暴露的確定
D.1.1.4 研究開始時沒有研究對象已經發生研究的疾病
D.1.2 可比性
D.1.2.1 暴露佇列和非暴露佇列的可比性(設計和分析階段)
D.1.3 結果
D.1.3.1 結果的測定方法
D.1.3.2 對於所研究的疾病,隨訪時間是否足夠長
D.1.3.3 隨訪的完整性
D.2 NOS評價標準(病例對照研究)
D.2.1 病例組和對照組的選擇
D.2.1.1 病例的定義和診斷是否恰當
D.2.1.2 病例的代表性
D.2.1.3 對照的選擇
D.2.1.4 對照的定義
D.2.2 可比性
D.2.3 暴露
D.2.3.1 暴露的調查和評估方法
D.2.3.2 病例和對照的暴露是否採用了相同的確定方法
D.2.3.3 無應答率
參考文獻
T/CACM 1292—2019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面癱病
前言
引言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面癱病
1 範圍
2 定義
2.1 面癱病 Facial paralysis
2.2 周圍性面癱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3 臨床診斷
3.1 中醫診斷
3.1.1 病名診斷
3.1.2 證候診斷
3.1.2.1 風寒襲絡證
3.1.2.2 風熱襲絡證
3.1.2.3 風痰阻絡證
3.1.2.4 氣虛血瘀證
3.2 西醫診斷
3.2.1 危險因素
3.2.2 分期與症狀
3.2.2.1 急性期
3.2.2.2 恢復期
3.2.2.3 後遺症期
3.2.3 體徵
3.2.4 檢查
3.3 鑑別診斷
3.3.1 中醫鑑別診斷
3.3.1.1 中風
3.3.1.2 面風
3.3.2 西醫鑑別診斷
4 臨床治療與推薦建議
4.1 治療原則
4.2 辨證論治[10]
4.2.1 風寒襲絡證
4.2.2 風熱襲絡證
4.2.3 風痰阻絡證
4.2.4 氣虛血瘀證
4.3 針灸治療
4.3.1 面癱病急性期的針灸治療[22-26]
4.3.2 面癱病恢復期的針灸治療[31,34]
4.3.3 面癱病後遺症期的針灸治療[10,35]
4.4 其他療法
4.4.1 白脈軟膏療法[36]
4.4.2 苗藥牽正膏治療
5 調護[37-38]
5.1 局部護理(證據級別:Ⅲ;推薦強度:D)
5.2 飲食起居護理(證據級別:Ⅲ;推薦強度:D)
5.3 情志護理(證據級別:Ⅲ;推薦強度:D)
5.4 康復指導(證據級別:Ⅲ;推薦強度:D)
5.4.1 抬眉訓練
5.4.2 閉眼訓練
5.4.3 聳鼻訓練
5.4.4 示齒訓練
5.4.5 努嘴訓練
5.4.6 鼓腮訓練
附錄A(資料性附錄)制訂方法說明
A.1 文獻檢索策略
A.2 文獻評價
A.2.1 RCT的評價
A.2.2 非RCT的評價
A.2.3 Meta分析的評價
A.3 證據評價分級和推薦級別
A.4 AGREE評價結果
附錄B(資料性附錄)改良的Jadad評分量表
附錄C(資料性附錄)MINORS評價條目(適用於非隨機對照試驗)
附錄D(資料性附錄)AMSTAR量表
參考文獻
T/CACM 1316—2019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中風后吞咽困難
前言
引言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中風后吞咽困難
1 範圍
2 術語和定義
2.1 中風后吞咽困難 Post-stroke dsyphagia
3 臨床診斷
3.1 西醫診斷
3.1.1 西醫診斷標準
3.1.2 臨床表現
3.1.3 體徵
3.1.4 輔助檢查
3.2 中醫診斷
3.2.1 病名診斷
3.2.2 證候診斷
3.2.2.1 風痰阻絡證
3.2.2.2 肝腎虧虛證
3.2.2.3 氣虛血瘀證
3.2.2.4 肝陽上亢
3.3 鑑別診斷
3.3.1 西醫鑑別診斷[1,3]
3.3.1.1 真性球麻痹
3.3.1.2 運動神經元疾病
3.3.1.3 多系統萎縮
3.3.1.4 重症肌無力
3.3.1.5 精神心理因素
3.3.2 中醫鑑別診斷[9-11]
4 臨床治療與推薦建議
4.1 論治原則
4.2 辨證論治
4.2.1 風痰阻絡證
4.2.2 肝腎虧虛證
4.2.3 氣虛血瘀證
4.2.4 肝陽上亢證
4.3 針刺療法
4.3.1 治則治法
4.3.2 針刺選穴原則
4.3.2.1 針刺選穴
4.3.2.2 頭針
4.3.2.3 電針
4.3.2.4 醒腦開竅針法
4.3.2.5 項針
4.4 康復治療
5 預防與調護
5.1 中風的預防
5.2 主要併發症的預防
5.2.1 營養不良的預防
5.2.2 誤吸致肺部感染的預防
5.3 調護[9]
5.3.1 護理
5.3.2 飲食調理
5.3.3 情志調攝
附錄A(資料性附錄)指南方法學策略
A.1 臨床證據的檢索策略
A.2 質量評價和證據強度
A.2.1 文獻質量評價
A.2.2 證據評價分級及推薦等級
A.3 指南工具的評價
附錄B(資料性附錄)改良的Jadad評分量表
附錄C(資料性附錄)MINORS評價條目(適用於非隨機對照試驗)
附錄D(資料性附錄)AMSTAR評價條目
附屬檔案E(資料性附錄)吞咽功能評估表
參考文獻
T/CACM 1317—2019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動眼神經麻痹
前言
引言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動眼神經麻痹
1 範圍
2 術語和定義
2.1 動眼神經麻痹 Oculomotor nerve palsy
3 臨床診斷
3.1 西醫診斷
3.1.1 西醫診斷標準
3.1.2 臨床表現
3.1.3 體徵
3.1.4 眼科檢查
3.1.5 實驗室檢查
3.2 中醫診斷
3.2.1 病名診斷
3.2.2 病因病機
3.2.3 證候診斷
3.2.3.1 風邪襲絡證
3.2.3.2 風痰阻絡證
3.2.3.3 肝風內動證
3.2.3.4 瘀血阻絡證
3.2.3.5 氣血虧虛證
3.3 鑑別診斷
3.3.1 西醫鑑別診斷
3.3.1.1 滑車神經麻痹及展神經麻痹
3.3.1.2 眼型重症肌無力和Graves病
3.3.1.3 眼外傷引起的肌源性損傷
3.3.2 中醫鑑別診斷
3.3.2.1 面癱
3.3.2.2 面肌痙攣
4 臨床治療與推薦建議
4.1 中醫辨證論治原則
4.2 中醫中藥治療[15-16,21-26]
4.2.1 風邪襲絡證
4.2.2 風痰阻絡證
4.2.3 肝風內動證
4.2.4 瘀血阻絡證
4.2.5 氣血虧虛證
4.3 針刺療法
4.3.1 普通針刺[2,15,30]
4.3.1.1 眼周局部取穴[19,31-34,42-45](證據級別:Ⅰ;推薦級別:A)
4.3.1.2 循經取穴[31-34,43](證據級別:Ⅰ;推薦級別:A)
4.3.2 眼部內刺法[39-41](證據級別:Ⅱ;推薦級別:C)
4.3.3 眼三針[38](證據級別:Ⅱ;推薦級別:C)
4.3.4 眼部經筋刺法[46-47](證據級別:Ⅱ;推薦級別:C)
4.3.5 其他針刺類療法[2,5,34,39-40,55-56]
4.3.5.1 眼球運動功能障礙
4.3.5.2 上胞下垂
4.3.6 穴位注射[49-57](證據級別:Ⅰ;推薦級別:C)
4.4 其他療法
4.4.1 推拿治療[31,37](證據級別:Ⅱ;推薦級別:C)
4.4.2 康復治療[34-36](證據級別:Ⅱ;推薦級別:C)
5 預防與護理
5.1 預防
5.2 護理
附錄A(資料性附錄)指南方法學策略
A.1 臨床證據的檢索策略
A.2 質量評價和證據強度
A.2.1 文獻質量評價
A.2.2 證據評價分級及推薦等級
A.3 指南工具的評價
附錄B(資料性附錄)改良的Jadad評分量表
附錄C(資料性附錄)MINORS評價條目(適用於非隨機對照試驗)
附錄D(資料性附錄)AMSTAR評價條目
參考文獻
T/CACM 1315—2019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阿爾茨海默病
前言
引言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阿爾茨海默病
1 範圍
2 術語和定義
2.1 阿爾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
3 西醫診斷:
3.1 診斷標準[3]
3.1.1 特定的臨床表現
3.1.2 體內阿爾茨海默病理證據
3.2 病情程度[1]
3.2.1 早期症狀(病期1~3年)
3.2.2 中期症狀(病期2~10年)
3.2.3 晚期症狀(病期8~12年)
3.3 神經心理學量表檢測
3.4 輔助檢查[3]
3.4.1 CT或MRI檢查
3.4.2 血液和尿液檢查
3.4.3 其他檢查
4 中醫診斷
4.1 病名診斷[2]
4.1.2 證候診斷[1,4]
4.1.2.1 髓海不足證
4.1.2.2 脾腎陽虛證
4.1.2.3 肝腎陰虛證
4.1.2.4 陰虛火旺證
4.2 鑑別診斷[3]
4.2.1 腦血管性痴呆
4.2.2 額顳葉變性
4.2.3 路易體痴呆
4.2.4 帕金森病痴呆
4.2.5 快速進展性痴呆
4.2.6 其他痴呆
4.2.7 痴呆精神行為症狀的鑑別和診斷[1]
5 臨床治療與推薦建議
5.1 治療原則[5]
6 辨證論治
6.1 髓海不足證
6.2 脾腎陽虛證
6.3 肝腎陰虛證
6.4 陰虛火旺證
6.5 對症治療
7 針刺治療
7.1 針刺處方(證據等級:Ⅲ;推薦級別:D)
7.2 項七針[19](證據等級:Ⅲ;推薦級別:D)
7.3 三焦針法[20](證據等級:Ⅱ;推薦級別:C)
7.4 穴位埋線[21](證據等級:Ⅱ;推薦級別:C)
8 西醫學治療阿爾茨海默病[3]
9 預防和調護
9.1 預防[5](推薦級別:D)
9.2 調護[22-26](推薦級別:D)
9.2.1 心理療法
9.2.2 行為療法
9.2.3 認知訓練
9.2.4 生活指導
9.2.5 睡眠障礙護理
9.2.6 藥物服用護理
9.3 食療[27](證據等級:Ⅲ;推薦級別:D)
附錄A(資料性附錄)指南質量方法學策略
A.1 臨床症狀檢索策略
A.2 質量評價和證據強度
A.2.1 文獻質量評價
A.2.2 證據評價分級
A.3 推薦等級
A.4 指南工具的評價
附錄B(資料性附錄)改良的Jadad評分量表
附錄C(資料性附錄)MINORS評價條目(適用於非隨機對照試驗)
參考文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