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精神形成之外緣》是唐君毅所著作品,出自於《唐君毅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西文化精神形成之外緣
- 作者:唐君毅
- 作品出處:唐君毅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吾人今茲論中國文化,乃以西方文化為背景,而作一比較之論列。關於中西文化之差別,吾人今將首提一義:即西方文化之形成為多元,其所歷之文化衝突多,而中國文化之形成,幾可謂一元,其所歷之文化衝突少。西方文化源於受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敘利亞文化,與愛琴文化之影響而形成之希臘文化。羅馬精神融攝希臘文化,而形成羅馬文化。希伯來之猶太教、基督教精神,與阿拉伯精神侵入羅馬世界而有中古文化。再加上義大利之文藝復興,與日耳曼精神之發揮,乃成西方近代之文化。其中基督教之精神,雖由其主宰中古文化,浸成西方文化之統所在,然基督教精神畢竟為後起,而與希臘精神不能全水乳交融,因而有文藝復興時代之人,以希臘文化對抗希伯來文化精神之事。吾人今日雖可在哲學理念上,將希臘中古與近代西洋文化精神統攝而論之,如黑格爾及著者本書上部之所為,然不能掩西方文化之來源為多元之歷史。此種文化之來源為多元,亦即西方現代英、美、法、德、俄之文化思想之衝突何以極多之故。中國文化之來源,近人因受西方文化之來源為多元觀念之暗示,亦有論其為多元者。如梁任公先生極早即有中國南北二支文化思想之論,蒙文通先生《古史甄微》有齊魯、秦晉、荊楚三支文化之說,然此種各地文化思想之差別,毋寧謂純為地理之影響或各地民族氣質之不同所形成之差別,不足成立中國文化之來源為多元之證。至少在有史足征以後,所謂不同民族之夏、殷、周,在文化上,大體乃一貫相仍,中原民族用以表達學術文化思想之文字之統一,即其證也。至於後來,中國之中原民族,對夷狄之文化,雖時有所取,然皆無損於文化之大本大原之不變。漢唐以後,對印度文化之接觸,非由實際利害上之情勢所促成,主要出於中國人內心之嚮往要求,故中、印間之文化衝突亦少。唐代與回教文化、景教思想之接觸,亦未嘗生文化之衝突,且未影響中國文化精神之核心。明代教士之輸入西方科學與基督教義,當時亦未發生大影響。唯近百年來之中西文化之接觸,因初為受實際利害上之情勢(如通商及帝國主義之侵略等)所促成,而後有種種文化衝突之發生,特感文化融合之需要。然西方之文化史,則整個為一不同文化之接觸衝突,迄今未能融合之歷史[此意西方人論者已多。近見諾斯諾圃(Northrop)《東方與西方之會合》(TheMeetingofEastand West)中言之甚詳。並以為此乃西方文化亟須東方文化加以補足之理由]。因在西方歷史中,不同文化之接觸,皆復為實際利害之情勢所促進,故接觸恆與衝突相俱。非如中國人之過去接受印度文化,純出內心之嚮往要求,而易如水乳之交融也。
吾人自西方文化之來源為多元,及其文化中之衝突多上著眼,以觀西方文化之發展,即可以多少解釋西方文化之特殊精神所由形成之外緣,而中國缺此外緣,故其文化精神亦不同也。【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是20世紀有著重要影響的中國哲學家。他在貫通理性與理想、理想與現實的基礎上,重建了道德理想主義哲學;同時,他的哲學思想又是傳統哲學與現代哲學、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橋樑。他一生著述宏富,按內容可分為人生哲學、道德哲學、心本體論、文化哲學、宗教哲學、中國哲學史等;按文字風格可分為抒懷式、反省式、辯論式、析理式、說教式、述學式;按發展階段可分為對中心觀念的肯定與展開、對中西文化與人文精神的論述、對中國傳統哲學的論述、心通九境論系統的建立。編者簡介單波,哲學博士,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跨文化傳播、比較新聞學研究,代表作有《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學的精神空間》《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中西新聞比較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