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香岩寺

中衛香岩寺

香岩寺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黃河以南的香山之巔,距城百里,行政區屬紅泉鄉,與甘肅靖遠縣,寧夏海原縣,同心縣接壤,按其地理特點有雞鳴一聲聽三縣之稱。香岩寺山是縣內最高大的香山主峰。古時森林茂盛,層巒疊嶂,頂峰建有香岩古剎,故名香岩寺山。古寺舊時高拔於群山眾嶺之上,清雅幽靜,氣勢磅礴,即是僧侶道士拜佛修道之所,也是鄰近中衛,靈州,固原,民眾朝山遊樂之處,清代賦名“香岩登覽”,列為中衛八景之一。香岩寺塔林遺址由香岩寺遺址和塔林遺址兩部分組成。香岩寺遺址保護範圍:建築群外側各50米以內,面積為47000平方米。塔林遺址保護範圍:東西長20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40000平方米。遺址保護範圍向外5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衛香山寺
地圖信息,
香岩寺
香岩寺位於中衛黃河以南的香山之巔,距城百里,行政區屬紅泉鄉,與甘肅靖遠縣,寧夏海原縣,同心縣接壤,按其地理特點有雞鳴一聲聽三縣之稱。
香山東西走向,橫亘中衛之南,連綿數百里,香岩寺居最高主峰,海拔2364米,山勢山帶山臬,溝壑縱橫,遠近四面大山兀立,(青龍山,黃龍山,黑龍山,雙龍山)故有五龍捧壽之美談,香山居中是“壽”峰,香岩寺更顯佛音一聲聽三縣之微妙。
中衛縣誌載:香岩寺山是縣內最高大的香山主峰。古時森林茂盛,層巒疊嶂,頂峰建有香岩古剎,故名香岩寺山。古寺舊時高拔於群山眾嶺之上,清雅幽靜,氣勢磅礴,即是僧侶道士拜佛修道之所,也是鄰近中衛,靈州,固原,民眾朝山遊樂之處,清代賦名“香岩登覽”,列為中衛八景之一,清末名人謝威鳳就有“遠覽香岩千障岸,高枕賀蘭萬重山”的酒令句。並有游香山詩:癸卯花朝日(即農曆二月二日)鳴沙草未青,探山臨絕頂,保種仗衰齡。(當時香山地區常發生土匪搶劫)萬里河為帶,青山賽坐屏,泉源如可掘,何止居千丁。
近年來,在此山,石馬溝,石羊溝,大井溝等地發現古代岩畫100多幅,130多個單體構圖,內容與北山岩畫大體相同,富有考古價值,可供開發觀賞。
香岩山植物奇特,有一種權木叫“爬松”匐地生長,枝幹盤曲如虬爪,葉簇如松,唯無松的氣質,不能向上直長固得乖名。多現於山坡的皺摺之 處,蔓枝滴翠,四季常青,婀娜多姿,令人觀之稀奇。爬松無志勝有志。她深閨不嫁,孤芳自賞,熱戀家鄉,唯香山獨生,別處不去。香山昔日權木叢生,有山榆,山楊柳,山酸棗,旋條,冬青等多種。早春始發,吐翠露顏,山花爛漫,五彩繽紛,漫山清香,不負香山美稱也,現因天旱,大集體時代過份樵採,天然植被日漸退化稀少了。
初探香山不知高,揮汗攀岩渴難消;放膽尋水寺中去,唯見僧笠掛樹稍。
香岩寺始建於唐代(與石空大佛寺,宣和羚羊寺,寺口米缽寺同為寧夏四大古寺之一)。清乾隆中衛縣誌載:“縣之南山總名,前明為慶王牧場。。。。。山巔高約十里,舊建有香岩寺。”據重修香岩募化疏引方:“應理黃河之南,舊有香岩寺,登覽翠岩乃中衛第一名勝古蹟,越千餘年矣。開闢初建系唐代慰遲公,振興者宋代羅彥威。前明成化年(公元1466年)始有洗心和尚繼業重統,督修樓台殿閣,規模全偉。迄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嗣有通眾和尚追前代開闢之遙,先師續修之久,但山場闊大,殿宇微小,發心邀請地方文武官暨鄉紳遮募化,前後樓閣殿宇,概為重修。內塑佛道兩教尊神,春秋賽社,?不肅嚴,閎闊真乃寶山勝境,千古大佛場也。傳至寂化禪師,法名覺孝,已三十六世。歷年久遠,凡寺中梁木損壞者頗多,磚瓦傾頹者不少,覺孝不忍坐廢,於前清道光丙申年(1836年)呈請地方官,飭諜捐修前後殿宇,上下樓台及兩廊房屋總計一百八十餘間。一一重修飾葺,較前尤為華麗。孰意同治二年(1863年)逆匪叛亂,香山八十三莊,七十二水廟宇,房屋一概燒毀,盡為焦土。至光緒年間(公元1875至1908年)。有釋子悟真,邀集城鄉善士劉福德,王合生,程萬倉,蘇映東,周永年竺倡募化緣為重修,基本恢復前制:有山門,兩進兩院殿堂樓閣,過殿東西兩廊,房舍雜室近百間。一進山門東西僧寮,齋房天王殿(過殿)。內塑韋陀,關公護法,兩側站立四大天王。上樓為觀音殿和鐘鼓樓。進過兩殿到後院,建大雄殿和東西陪殿,大雄寶殿建於高台之上懸空山巔,單檐歇山拱頂互脊角獸排空,丹楹畫棟艷麗,殿堂佛龕莊嚴。中塑釋迦牟尼蓮台座像,阿難迦葉,東西陪文殊,普賢,坐騎白象,青獅,各顯慈悲,智慧無量,肅穆敬仰,東陪殿塑地藏王菩薩,側陪藥王,眼光菩薩。西陪塑三霄娘娘。下列東西殿堂,一為龍王殿,塑龍王,陪風神,雷神,山神,土神。一為玄壇殿,塑玄壇趙公財神,陪福祿壽三星和牛王馬神。面南山門磚雕門聯:“直徑巍峨進步踏著實際真境;大路平坦舉目遙望本地風光。”清代詩人宋楫《香巗登覽》贊曰:“邊城古剎勢崔嵬,竟日登臨示擬回,俯視河山收眼界,恍疑身在雨花台。”清代乾隆中衛縣誌將《香巗登覽》列為十二景之一。按語說“峰岳巍聳,凌雲插漢,登臨遠眺,群山皆俯,南通靈固,北盡沙漠,城堡星羅,河流如帶,殊足以拓心胸而資流覽矣。”乾隆年間知縣黃恩錫就駐此總纂修成首部中衛縣誌,能不讓人感慨乎?
香岩寺東南一小山坡之上,建有一片塔林,大小十座,有磚砌,土築兩種。土築者已傾塌。塔林中偏北有座磚石牌坊,高五米,寬四米,東西貫通一門洞,高二米,寬一點五米。門洞上額刻“松風晚照”四字。門聯刻:“雲室共我為至友,山水同吾作一家。”右上角題有“康熙癸未秋月”字樣,說明此牌坊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30年)秋建。為明清時期住寺僧人墓塔,未刻名諱。明代的住持洗心,清代的通眾,道光時代的覺孝,悟真等大師之靈骨必存其下。清道光年間住持僧寂化禪師(覺孝)已傳世36代,可見香岩寺歷史悠久,住僧不斷。香火興旺,佛燈長旺,為塞上名剎也。
香岩寺的廟會是農曆四月初八,為佛祖聖誕日,中衛及周邊地區有“朝山”的傳統,廟會期間,各路人流絡驛不絕。洪鐘震盪山谷,佛音傳於二省三縣,非常盛大。
至民國年間,由於自然環境之變遷,乾旱愈增,香山民眾不斷遷移,寺況衰微,而僧人仍不畏艱辛,相繼有禪淨,覺慧,覺性,覺悟和宗相住場弘法。解放後宗教受挫,文革動亂,寺廟遭毀破壞,1966年拆除,只留廢墟,宗相被趕回家勞動,修持獨身。1982年宗相師與會長折成龍,陳繼恆等倡議募資,光復香岩。於1989年興工首建大殿,地藏殿,天王殿及簡陋房舍,並事塑像彩繪,至2001年竣工,增建房舍20餘間。耗資20多萬元。然創業唯艱,較之前代有所不及,百廢待舉,正在繼續努力之中。
日月無窮己,江山待後人,2002年恢復香岩寺的工程相繼展開組成寺管會領導班子。

地圖信息

地址:202省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