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虛髒寒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素體脾陽虧虛,虛寒中生,漸致氣血生成不足,脾陽虛而不能溫養所表現出來的一類病證。常見於腹痛。
概述,病因,病機,辨證要點,臨床表現,治法,方劑,常用中藥,常見證型,預防調護,轉歸預後,
概述
中虛髒寒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素體脾陽虧虛,虛寒中生,漸致氣血生成不足,脾陽虛而不能溫養所表現出來的一類病證。常見於腹痛。
病因
素體脾陽虧虛,虛寒中生,漸致氣血生成不足,脾陽虛而不能溫養,甚至病久腎陽不足,相火失於溫煦,臟腑虛寒。
病機
中陽不振,氣血不足,失於溫養,故見腹痛綿綿;不能溫煦,故見形寒肢冷;脾虛運化功能失司,故見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為中虛髒寒之象。
辨證要點
腹痛綿綿,形寒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臨床表現
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溫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胃納不佳,面色無華,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
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方劑
小建中湯加減。
常用中藥
桂枝、生薑、芍藥、炙甘草、飴糖、大棗、黨參、白朮。
常見證型
中虛髒寒證(腹痛)。
預防調護
1. 平素宜飲食有節,進食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飲食。忌暴飲暴食及食生冷、不潔之食物。
2. 虛寒者宜進熱食,熱證忌辛辣煎炸、肥甘厚膩之品。
3. 如見患者腹痛劇烈、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溫、嘔吐不止等症狀,須警惕出現厥脫證,須立即處理,以免貽誤病情。
轉歸預後
腹痛的轉歸及預後決定於其所屬疾病的性質和患者的體質。一般來說體質好,病程短,正氣尚足者預後良好;體質較差,病程較長,正氣不足者預後較差;身體日漸消瘦,正氣日衰者難治。若急性暴痛,治不及時,或治不得當,氣血逆亂,可致厥脫之證;若濕熱蘊結腸胃,蛔蟲內擾,或術後氣滯血瘀,可造成腑氣不通,氣滯血瘀日久,可變生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