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關係史綱

中蘇關係史綱

《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干問題再探討(增訂版)》是幾位中蘇關係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的又一力作。他們在掌握大量豐富的中國與前蘇聯歷史檔案的基礎上,對中蘇關係進行了全面和系統的梳理和分析,特別是對中蘇關係的許多重大事件做出的新住釋。對於所有研究中蘇關係或者對那一段歷史有興趣的讀者,《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干問題再探討(增訂版)》都是開卷有益的。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蘇關係史綱
  • 作者沈志華新華出版社  
  • ISBN:9787509719831
  • 頁數:566
  • 定價:55.80元
  • 出版時間:2007年1月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蘇關係是20世紀最重要的雙邊國際關係之一,《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干問題再探討(增訂版)》作者多數是在這一課題上造詣最深、最具影響力的權威學者。在我看來,這部著作是每一個對中蘇關係感興趣的讀者的案頭必備之書。
國內著名學者利用大量史料、包括大量解密資料展示、探討1917-1991年中蘇關係的曲折歷史,詳盡而深刻地論述了蘇聯與中國革命、中蘇同盟建立、中蘇分裂與對抗、中蘇關係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是國內第一部完整反映中蘇關係歷史的力著。

圖書目錄

序 中蘇關係的歷史與中俄關係的未來
——寫在《中蘇關係史綱》出版前的幾句話
《中蘇關係史綱(增訂版)》序
增訂版說明
第一篇 難以確定的對手(1917~1949)
第一章 中蘇建交聲中的革命輸出/3
俄國人通過外交的手段與中國政府打交道,一面又堅持著自己的意識形態信念,著手在中國各派激進勢力中尋找同盟者。他們不僅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選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發動者——孫中山和他所領導的國民黨。
第二章 蘇聯援助下的國民革命/23
孫中山的強勢在相當程度上阻遏了莫斯科對國民黨前途的左右;而他的去世,則使莫斯科必欲引導國民黨前進方向的努力和國民黨內部的反抗形成尖銳的衝突。蘇聯幫助了中國的國民革命,同時也大大加速了國共兩黨之間的徹底分裂。
第三章 莫斯科與中國的蘇維埃革命/39
按照俄國模式創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雖然讓俄國人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最終還是沒有能夠抵抗住國民黨的軍事“圍剿”。土生土長的毛澤東在中共領導人中迅速崛起也就成為必然。
第四章 戰爭威脅下的中蘇外交/52
在種種危機的壓迫之下,蘇聯政府改變了以往的孤立政策,開始主動和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打交道。外交的需要影響到依賴蘇聯而存在的共產國際的方針。新的統一戰線政策的提出與推行,包括推動中共與國民黨妥協成為必然趨勢。
第五章 中蘇兩國的戰時合作與衝突/64
蘇聯既不能不要求中共顧及統一戰線,又不能不對國民黨壓制共產黨的行為表示異議,因而既不能讓國民黨滿意,也不能讓共產黨信服。其後果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很快就在中蘇兩國和中蘇兩黨之間,突出地表現了出來。
第六章 中國內戰與中蘇國共關係/91
莫斯科很快發現,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幫助,蘇聯要想確保不讓美國的勢力進入到被它視勢力範圍的中國東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把中共軍隊引入東北的結果,不可避免地使國共之間的戰爭很快從關內發展到關外。
第二篇 同志加兄弟(1949-1960)
第一章 同盟條約的簽訂及中蘇利益衝突/111
毛澤東的堅持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迫使史達林對中國的要求做出重大讓步,中蘇外交談判中的利益衝突最終得以化解,而史達林與毛澤東之間的猜疑也在加深。兩個大國之間的同盟關係籠罩在不祥的陰影當中。
第二章 韓戰與中蘇同盟的實質性進展/127
作為戰爭的實際決策者,毛澤東和史達林在全球戰略和局部利益上均保持一致意見,中蘇在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實現了全面協調和配合,在國內建設方面.蘇聯對中國提供的經濟援助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第三章 蘇共二十大及其對中蘇關係的影響/139
對於突如其來的變化,毛澤東既感謝赫魯雪夫為中共搬掉了壓在頭上的大石頭.又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前景擔憂,從而決定站出來講話。“非史達林化”降低了莫斯科在各國共產黨中的威信,卻使中共在社會主義陣營嶄露頭角。
第四章 蘇聯的經濟援助與中共的政治支持/157
赫魯雪夫掌握克里姆林宮實權後,全面推動對華政策新方針,加強對華經濟援助;波匈事件發生後,中國領導人到莫斯科和東歐進行協調,幫助蘇聯度過了危機。1956~1957年,中蘇關係進入了真正平等友好的“蜜月期”
第五章 蘇聯對中國核武器研製的援助和限制/171
赫魯雪夫在內心深處對中共並不信任,特別是中蘇在核戰略、核政策以及處理國際事務方面的分歧不斷顯露,構成了蘇聯核援助的限度和制約條件。中蘇關係開始出現惡化的跡象時,蘇聯首先關閉的就是核援助的大門。
第六章 毛澤東共產黨莫斯科會議獨領風騷/190
在莫斯科會議上,毛澤東確實是最引人注意的中心人物。不過,最令人感興趣並引起爭議的,是毛澤東在11月18日大會上的長篇即席發言。他在發言中不時講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和不易理解的話語,使得聽眾驚詫不已。
第七章 “大躍進”、人民公社與中蘇對內政策分歧/206
對於“大躍進”,蘇聯開始熱情支持和讚揚,後來逐漸冷靜下來;對於人民公社,蘇聯從一開始就表現出懷疑的態度,並一直保持沉默。廬山會議期間得知赫魯雪夫公開發表言論談論公社問題後,毛澤東忍無可忍,決定向赫魯雪夫宣戰。
第八章 軍事合作、炮擊金門與中蘇對外政策分歧/219
台海危機給赫魯雪夫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不知道毛澤東在想什麼,也不知道毛澤東會做什麼,這一點由於危機期間出現的核恐嚇及核保護問題而顯得尤為尖銳幾個月以後,赫魯雪夫終於做出了決定:停止對中國的核技術援助。
第九章 中蘇兩黨在理念和政策上難以彌合的裂痕/252
毛澤東力勸赫魯雪夫改弦更張,中蘇領導人會談不歡而散。中印邊界衝突升級進一步刺激了赫魯雪夫,毛澤東也不能再容忍蘇聯對美國軟弱和妥協的政策。中蘇兩黨在理念和政策上的分歧不斷加深,出現了難以彌合的裂痕。
第三篇 從分裂到對抗(1960~1978)
第一章 中蘇分歧公開化與短暫的緩和/279
意識形態的分歧關係到社會主義陣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以誰的思想理論、路線方針為統一的標準、共同的規律,以誰為領袖的大勢,與兩黨的政治命運、兩黨領袖的政治地位密切聯繫到了一起,這就預示了兩黨分歧最終公開化的前景。
第二章 兩黨關係破裂與兩國關係惡化/334
促使中共邁出破裂與蘇共關係步伐的關鍵,是毛澤東對國內政治形勢估計的變化,開啟了中國外交政策“左”轉的進程和中國黨對做國際共運領袖目標的追求。一場意識形態大論戰從思想和感情上斬斷了這對兄弟之間的最後一絲情誼。
第三章 中蘇同盟關係的徹底瓦解/375
在對外患與內憂思考的相互作用下,毛澤東將中國集中反帝的外交戰略調整為反帝反修戰略。蘇聯開始成為中國國家安全的一個假想敵,中國則成為蘇聯人眼中的領土擴張主義者。敵友角色的質的變換徹底扭轉了中蘇關係發展的方向。
第四章 國際共運分裂與中蘇走向對抗/410
中蘇雙方在邊界問題上,從謹慎、克制發展到主動反擊、軍事對峙。毛澤東著手調整中國的對外戰略。1970年國中美關係解凍,中國開始聯美抗蘇,中蘇關係最終轉入敵對狀態。中蘇同盟名存實亡。
第四篇 走向“正常化”(1979~1991)
第一章 “正常化”問題的緣起/451
惡化的雙邊關係同歷史遺留問題和兩國內外政策等糾結在一起,既造成了解決有關問題的迫切性,也加劇了解決問題的複雜性和難度,並導致探索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不斷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在對抗和衝突中逐步和緩慢地前行。
第二章 開啟“正常化”進程/466
中蘇副部長級政治磋商在北京舉行。中方要求根本消除蘇聯對中國的安全威脅,蘇方則不希望對已經獲得的戰略地位做根本調整,不想減輕對中國的軍事壓力。談判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這是典型的馬拉松式的談判。
第三章 雙邊關係逐步改善/491
蘇聯最高領導人相繼辭世,導致國內政局複雜化,各項政策停滯不前。中方的努力成為中蘇關係緩和與改善的主要動力。中蘇各領域關係的持續改善與發展使兩國關係正常化進的基礎日益穩固。兩國關係正常化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第四章 走向“正常化”的轉折/504
“首先我們是鄰國,我們之間有世界上最長的陸地邊界,因此就決定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後代要‘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這是中蘇關係正常化最基本的動力,也是中蘇關係的歷史命運。
第五章 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525
中國政府的確在積極地推動中俄關係發展,通過外交努力促使葉爾欽新政府很快表示,願意繼承中蘇關係的一切積極成果,保持同中國的睦鄰友好關係,繼續履行前蘇聯同中國簽訂的條約,並同意儘快批准中蘇東段國界協定。跋中蘇同盟破裂的內在原因/531
附錄一 參考文獻/541
附錄二 譯名對照表/561

作者簡介

沈志華,1950年4月出生。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冷戰史、蘇聯史。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已出 版的學術專著有《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毛澤東史達林與韓戰》(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並主編了《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和《朝鮮戰 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檔案》(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