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遺產:中國名堂

中華遺產:中國名堂

《中華遺產:中國名堂》是2013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秀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遺產:中國名堂
  • 作者:黃秀芳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1日
  • 出版社:《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
  • 頁數:364 頁
  • 開本:16 開
  • ISBN::2342046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的門,重重進進,門門道道,超越了進出口的意義。為什麼會是門,成為家宅建築中最隆重的一筆?為什麼會是門,承載了如此多的情懷?為什麼會是門,揭露了政治的諸多秘密?圖為故宮保和殿右側殿門,透過它你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透過屏風之用以及對其演進之路的歷史追憶,可以窺視到古代中國人在生活方式、精神構造和審美情趣上的種種訴求。屏風不僅僅是一件家具,它更是彰顯國人各種需要、各種理想和各種手段的人文範式。

圖書目錄

《中華遺產》2011年第10期
【特別策劃】 屏風內外的風景
中式建築給了屏風
綻放的空間和舞台,
屏風給了中國人
起居行止、
賞時樂畫之趣,
心懷天地自然的古人,
用一架屏風,
繪寫有風景的生活。
26 屏風:構建靈魂的居所
權與儀·隔與藏·珍與賞
透過屏風之用以及對其演進之路的歷史追憶,可以窺視到古代中國人在生活方式、精神構造和審美情趣上的種種訴求。屏風不僅僅是一件家具,它更是彰顯國人各種需要、各種理想和各種手段的人文範式。
等 繪製/徐芥 等 攝影/王凱 徐曄 撰文/於汐
64 畫中屏中又畫屏
在中國傳世名畫中,幾乎隨處可見屏風的身影。它們或豎立於床榻几案之側,或敞露在花石巒嶂的戶外,或屏中又有畫不變的是,它們都承載了古人的意趣與心緒。屏風是畫中不可替代的中式元素,它讓中國畫有了別樣的景致。
繪製/徐芥 等 供圖/故宮博物院 撰文/貝洛
74 收藏中的貴族
隨著時代更迭、審美變化,傳統屏風逐漸淡出人們生活。不過在拍賣收藏市場,傳世屏風卻風生水起。在文化學者和各路藏家的協助下,完成室內裝飾品到收藏藝術品的華麗轉身後,來自歷史深處的屏風又成為財富人士追逐的目標。
攝影/王凱 撰文/邱櫟潔
【特別報導】 辛亥影像
86 那時人們,那時國
回望整整一百年前,依稀還能看見辛亥革命的烽煙。是的,這是一段看似遙遠,卻又與今天緊緊相連的歷史。然而,人生不過百年,我們只能是憑藉著前人的文字,去接觸並試圖理解這段歷史。幸運的是,攝影術將那個時代最真實的樣貌,拉近到我們眼前。著名攝影家劉香成用影像為辛亥革命做了編年史,我們從中挑選了一組,以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們關注的不是慈禧太后泛舟北海,也不是《辛丑條約》簽字現場,相比這些,我們更關注晚清時期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況。這些照片,講述著那時國家、那時人們、那時苦難。
撰文/任平生
108 “天命”:努爾哈赤的守護神
一道乍現的日光,飄滿北斗七星的極光,都曾撩撥努爾哈赤“脆弱”的梟雄之心。他堅信,他的成功全靠天助
繪畫/程池 呂婆樓 撰文/卜林
124 中國鐵道博物館:鐵軌上的近代史
中國鐵道博物館,以多達三個分館的龐大容量,記錄了中國鐵路發展的曲折歷程,同時也講述著那一段波瀾壯闊的近代史。
攝影/橙子 供圖/中國鐵道博物館 撰文/楊煦
140 圖說百苗的百苗圖
歌舞為媒的浪漫婚戀、信鬼不信神的奇特信仰,這些曾經鮮活存在於世間,卻在史書中不著點墨的民族風情,都將隨著百苗圖的重現而展陳人前。
供圖/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等 撰文/洪岳
《中華遺產》2012年第3期
特別策劃 門面中國
18 特別製作拉頁 “門”的家族
24 中國之門:合“禮”又合“理”
站在一扇中國大門前,總有熟悉之感蕩漾心間。中國的門為什麼獨特?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掘開土層,出土文物;跨越東西,打開文獻,回顧歷史,以求線索。
等 繪畫/李美志 子今 撰文/徐曄
40 宅門上的心思
門的存在,不僅因時而異,更因地而變。讓中國的宅門用自己的方式,為我們講述關於歷史、關於審美、關於人情的精彩故事。
等 攝影/蔣晨明 子今 撰文/徐曄
58 亮出心門
門戶不僅是進出之關,更是寄情之所。千家萬戶的門扉上都印著中國人基因里的記憶。追本溯源,竟是無數歷史片段,將“門”文化推向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等 攝影/蔣晨明 王敬雅 撰文/子今
66 城門:就是政治
巍峨高聳的城門,是權力的物化。機關與門道里,更可讓人窺見政治的秘密。最終,門與牆一起,幫中國劃分出政治秩序,更上演出有關限制與開放的悲喜劇。
撰文/成一農
86 外國銀元的中國故事
漂洋過海而來的外國銀元,在中國行走了好幾個世紀。它的大量湧入與大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拐點幾乎重合。它取代了中國貨幣銀兩,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主要貨幣。它帶走了整船整船的瓷器與絲綢,也帶來了物價的瘋長,以及對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幣制的巨大衝擊
攝影/潘德權 小斯 撰文/舒文峰
100 馬政 那些養馬的事兒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騎兵,是古戰場上的王者,可是,飼養戰馬卻不是農耕民族之長技。《周禮》中一紙養馬的政令,譜寫了中國人用政治智慧抗拒自然弱勢的詩篇。本文將要告訴你,“馬政”絕非養馬那么簡單
陳樂 撰文/寶音
116 趙家堡 南宋王族的“皇城”
公元1279年,元軍逼近,南宋丞相陸秀夫在極度絕望之下,背著小皇帝趙在廣東崖山投海殉國,趙宋子孫自此便從正史中集體消失了。誰能想到,在南宋覆亡已有七百餘載的今天,一方藏在福建漳浦縣偏僻山間的小堡,竟是這個滅國王族最後的精神領地?
插畫/李美志 攝影/朱慶福 撰文/葉子
134菜市口刑場 清王朝興衰的腳註
清朝的犯人,最怕聽到的一個地名便是“菜市口”,因為一旦被押解到菜市口,就意味著人生走到了盡頭。在這裡,上演過一幕幕或荒唐或悲壯,或大快人心或含冤千古的活劇,大清王朝的幾乎每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會在這裡留下一個腳註。
等 供圖/劉鵬 撰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