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蹄蓋蕨(植物)

中華蹄蓋蕨(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華蹄蓋蕨,植株高35-60cm。根莖短而斜升,頂端密被褐棕色、披針形和卵狀披針形全緣的大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0-25cm,深禾稈色,連同葉軸和羽軸被疏小的鱗片,基部膨大,向下尖削;葉片草質,光滑無毛,長圓披針形,長25-35cm,寬12-15cm,下部稍狹,沿羽軸下面有少數腺毛,三回羽裂;裂片約 20對或更多,互生,斜向上,近無柄,狹披針形,基部2-3對稍縮短,中部的羽片長7-10cm,寬約3mm,鈍頭,邊緣淺裂成鋸齒狀的裂片,小裂斜上,先端有微齒,基部以狹翅相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華蹄蓋蕨
  • 拉丁學名:Athyrium sinense Rupr.
  • 別稱狹葉蹄蓋蕨,戶縣蹄蓋蕨,老君山蹄蓋蕨,陝西蹄蓋蕨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亞綱:薄囊蕨亞綱
  • :真蕨目
  • :蹄蓋蕨科
  • :蹄蓋蕨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種提示,藥用相關,名稱,藥材基源,藥性論述,中藥化學成分,

形態特徵

根狀莖短,直立,先端和葉柄基部密被深褐色、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的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35-92厘米;葉柄長10-26厘米,基部直徑1.5-2毫米,黑褐色,向上禾稈色,略被小鱗片;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5-6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略變狹,二回羽狀;羽片約15對,基部的近對生,向上的互生,斜展,無柄,基部2-3對略縮短,基部一對長圓狀披針形,長7-12厘米,寬約2.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對稱,截形或近圓形,一回羽狀;小羽片約18對,基部一對狹三角狀長圓形,長8-10毫米,寬3-4毫米,鈍尖頭,並有短尖齒,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下側闊楔形,並下延在羽軸上成狹翅兩側邊緣淺羽裂;裂片4-5對,近圓形,邊緣有數個短鋸齒。葉脈兩面明顯,在小羽片上為羽狀,側脈約7對,下部的三叉或羽狀,上部的二叉或單一。葉乾後草質,淺褐綠色,兩面無毛;葉軸和羽軸下面禾稈色,疏被小鱗片和捲曲的、棘頭狀短腺毛。孢子囊群多為長圓形,少有彎鉤形或馬蹄形,生於基部上側小脈,每小羽片6-7對;在主脈兩側各排成一行;囊群蓋同形,淺褐色,膜質,邊緣齧蝕狀,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
中華蹄蓋蕨

生長環境

生山地林下,海拔350-2550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內蒙古、北京(百花山、西山)、河北、山西(寧武、霍縣、靈石、婁煩、洪洞、沁水、五台,陳家莊)、陝西(華山、戶縣,光頭山、太白山)、寧夏(涇源)、甘肅東南部(文縣)、山東以及河南西部(盧氏老君山)。模式標本采自北京。

本種提示

本種形體極似蹄蓋 A. filix-femina (L.) Roth, 但葉片基部僅2-3 (4) 對羽片縮短,可以區別。

藥用相關

名稱

藥名:中華蹄蓋蕨
中華蹄蓋蕨中華蹄蓋蕨
漢語拼音:zhong hua ti gai jue
英文名:Chinese Lady Fer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thyrium sinense Rupr.
別 名::狹葉蹄蓋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藥材基源

來源:為蹄蓋蕨科植物中華蹄蓋蕨的根莖。
考 證:始載於《蕨類名詞及名稱》。
科屬分類:蹄蓋蕨科,蹄蓋蕨屬。
動植物形態:葉脈在裂片上2-3叉,伸達齒端。孢子囊群長形或短線形,少為彎鉤形,著生於裂片上側小脈的下部,每裂片有1個;囊群蓋與囊群同形,棕色,膜質,邊緣齧蝕狀。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750-2800m的山谷林下。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山東、內蒙古等省區。朝鮮,日本也有。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除去鬚根,洗淨,曬乾。

藥性論述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
性味歸經:微苦;涼。歸肺;大腸二經。
功效:清熱解毒,驅蟲。
主治:流感;麻疹;乙腦;流腦;鉤蟲病;蛔蟲病。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莖:味微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殺蟲的功能。用於防治流感、乙腦、並驅鉤蟲、蛔蟲。
用法用量:
①《中華本草》內服:煎湯,10-15g。
②《中國本草彩色圖鑑》:6~10g。

中藥化學成分

化學成份 根莖含少量東北貫眾素(dryocrassi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