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裏白(Diplopterygium chinense (Rosenstock) De Vol)是裏白科裏白屬的多年生常綠蕨類植物。植株高約3米;根莖橫走,密被棕色鱗片;葉片二回羽狀;葉柄深棕色,密被紅棕色鱗片,羽片長圓形,小羽片互生,羽狀深裂,裂片稍斜升,披針形或窄披針形,葉堅紙質,沿中脈側脈及邊緣密被星狀柔毛,葉軸褐棕色;孢子囊群圓形,位於中脈與葉緣間,稍近中脈,著生基部上側小脈。
中華裏白分布於中國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地,在越南也有分布,生長於海拔300-1400m的林下、灌叢和向陽草坡。喜溫暖濕潤而又蔭蔽的環境,適宜在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酸性土壤生長。繁殖方法一般為分株、播種及孢子繁殖。
中華裏白在中醫中有止血、接骨的功效,可用於鼻妞等症狀。還可作風景林園的地被植物。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繁殖方法,分株,孢子,栽培技術,苗期管理,栽植,施肥,澆水,溫度,主要價值,觀賞,藥用,
形態特徵
裏白科裏白屬的多年生常綠蕨類植物。植株高約3米。根狀莖橫走,粗約5毫米,深棕色,密被棕色鱗片。葉片巨大,二回羽狀;葉柄深棕色,粗5-6毫米或過之,密被紅棕鱗片,後幾變光滑;羽片長圓形,長約1米,寬約20厘米;小羽片互生,多數,相距2.2-3.2厘米,具極短柄,長14-18厘米,寬2.4厘米,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不變狹,羽狀深裂;裂片稍向上斜,互生, 50-60對,長1-1.4毫米,寬2毫米,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頂圓,常微凹,基部匯合,缺刻尖狹,邊緣全緣,乾後常內卷,中脈上面平,下面凸起,側脈兩面凸起,明顯,叉狀,近水平狀斜展。葉堅質,上面綠色,沿小羽軸被分叉的毛,下面灰綠色,沿中脈、側脈及邊緣密被星狀柔毛,後脫落。葉軸褐棕色,粗約4.5毫米,初密被紅棕色鱗片,邊緣有長睫毛。孢子囊群圓形,一列,位於中脈和葉緣之間,稍近中脈,著生於基部上側小脈上,被夾毛,由3-4個孢子囊組成。
產地生境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00-1400m的林下、灌叢和向陽草坡。有時成片生長。
分布範圍
分布於越南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台灣、浙江、江西、雲南(綏江和西疇)、貴州和四川。
生長習性
性喜溫暖濕潤而又蔭蔽的生態環境,要求在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酸性土壤中生長。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一般為分株、播種及孢子繁殖。
分株
中華裏白的分株繁殖可在春季的3月中下旬進行。分株前,將全株挖起,別除多餘的附著土(根莖上的泥土要保留),然後根據根狀莖的走向進行分切,每段長約15-20厘米,一般要有2-3片葉,使其成從。若不影響栽培的觀賞,株叢還可大一些,其分枝以4-5片為宜。如果不需全株挖起,只是在株叢中分取一段,進行小叢繁殖,蒔養者可在植株葉叢密集的地方創開泥土,露出根狀莖,把有2-3片老葉的根莖切斷,連土掘起,去除無根的泥土,就是一棵分株苗,然後便可栽培。
中華裏白分株栽培,可選林蔭濕潤地帶作育苗場地。場地的大小可根據分株苗的多少而定,一般長約300-600厘米,寬約60-80厘米,並將其挖成土坑,坑的深度為30-35厘米。坑內填放培養土,分株栽培的基質可用森林腐葉土4份、山泥土2份、砂質菜園土2份、堆積腐熟的乾雜肥2份配製。基質配好後,要充分曝曬,進行高溫消毒,然後整細過篩,便可填入坑內,進行分株栽培。操作時,基質要刮平壓實,再按30厘米×30厘米的株行距進行打穴栽培。分株苗栽培不宜過深,一般可按原來的深度栽培;但要穩固,基質和根系要密貼。栽好後,用細孔噴壺把水噴透,苗床上要搭設蔭棚,做好遮蔭工作。
孢子
中華裏白的孢子囊群,著生於側脈上端的網脈上,成熟時囊殼呈灰褐色。因此,蒔養者可挑選形態自然優美,葉片翡翠碧綠、觀賞價值較高的植株,帶葉剪下孢子囊群,裝入潔淨的紙袋,稍陰晾3-4天,待其自動開裂後,用手指頭輕輕彈動葉片,孢子便散落在紙袋中,在收集孢子的過程中,要注意工具的清潔,防止污染和品種的混雜;孢子收集後,使可在溫室中進行播種繁殖。
播種苗床可用廢舊木箱改制成床。苗床的長度為45-50厘米,寬度為35-40厘米,高度為25-30厘米。播種基質可用森林腐葉土2份、泥炭土2份、蛭石2份、經過長期發酵腐熟的腐殖土2份、砂質菜園土2份配製。配好後的基質還要整細過篩,再經藥物消毒處理後才能使用,常用的消毒方法是:先用2000倍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清洗苗床,再用3000倍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噴酒基質,經密封24小時後再晾曬數日,待藥味全部揮發後,再裝入苗床,表層的土壤越細越好,再刮平壓實便可播種。播種操作要精細,可用紙殼攤住孢子,用手指彈動,緩緩地將孢子均勻地播種在苗床內,動作要輕,以免孢子飛揚床外,播後不能覆土,可將苗床浸入淺水容器中,待其完全濕透後,蓋上玻璃,置於蔭蔽的地方。
栽培技術
苗期管理
播後管理:中華裏白播種後,要精心管理,基質要保持濕潤,苗床要遮光。如果播種後氣溫過高,可把苗床移至濕潤涼爽的地方,床內溫度控制在20-22℃。如果溫度過低,可在玻璃上覆蓋廢舊報紙,將苗床移至陽光下,使其迅速提高溫度,但要注意通風。如果管理得法,溫、濕度適宜,孢子發育也較快,一般30-40天便開始萌發。這時要保持基質的絕對濕潤,以利雌雄配子結合受精,當原葉體形成小苗株(這要很長的時間)後,可進行間苗,擴大株行距。冬季要進入溫室蒔養,注意避風。待到次年3-4月,當小幼苗長出3-4片真葉後便可進行定植綠化栽培了。
分株後管理:中華裏白分株以後,要加強生根管理,因為新分苗株根系尚不能吸收水分,如果管理不好,會出現葉片萎蔫的情況。解決的辦法是每天多次進行霧狀噴水,保持葉面濕潤,減少葉片水分的蒸發,同時還能增加小範圍的空氣濕度,這對保持分株苗葉片鮮綠有利。苗株溫度控制在18-20℃,這種溫度適宜分株苗的傷口癒合。15-20天后可進行花搭光照射,促進新根萌發。分株苗在水、溫、光都比較適宜的情況下,生長發育較快,春季分株的早秋便可進行綠化美化栽培。
栽植
中華裏白性喜陰濕環境,不耐強陽光直射,因此,栽培場地最好是種植有高大落葉喬木的地方,這些地方春秋冬三季都有較強的陽光照射。這時,中華裏白也正需要陽光照射,正好落葉喬木夏季枝繁葉茂,擋住強陽光。栽培時,挖穴要大,穴內施入堆積的乾雜肥、落葉等固體肥料,踩緊壓實,上面再用播種培養土填入。在春季新葉尚未萌動時進行綠化美化栽培,栽培不宜過深,一般可略深於原培養苗株的深度即可。回土填平,周圍要壓實,然後把水灌透,如遇連日不雨,每隔2-3天就要澆水一次,待其抽生新葉後,便可進行正常管理。
施肥
在蕨類植物中,中華裏白是一種生長繁茂株形高大的種類,因而在生長期需要較多的養分。栽培時,場地要疏鬆肥沃,最好是排水透氣的、含有大量腐殖質的砂質土壤。穴內要施足底肥,最好是農家豬乾類或堆積的乾雜肥。中華裏白喜肥,每年在新葉尚未成長之前、要加強護育,可在植株周圍60-80厘米處,進行環狀曲形挖溝,施入長效有機肥,一般以1:1的濃度施入50-80千克,待土壤吸乾水分後,再施0.25千克尿素,然後回十填平,次日把水灌透。夏季是中華裏白的繁茂生長期,蒔養者可用0.1%的尿素和0.1%的磷酸二氫鉀,交替追施,每月次,施後把水灌透。秋季可用花生麩肥追施1-2次即可。冬季停止施肥,修剪基部老枝老葉,清除周圍雜草,保護植株越冬。
澆水
中華裏白原生長在林蔭濕潤的地方,因而不耐乾旱,生長發育期要求土壤濕潤。在園林綠化美化栽培的植株,從春季新葉萌動時,就應加強水分的管理。大多數地區林緣地帶都比較乾燥,蒔養者可在春季追施基肥,挖溝,把植株周圍的土壤濕透,庭院植株也要灌透水一次。施肥後,更要保持土壤的濕潤,毎星期灌水一次,植株在水肥都比較充足的情況下,便抽枝展葉繁茂生長。夏季更要結合施肥進行中耕,把水灌透,土壤不能出現乾旱的情況。庭院中栽培的植株,用稀薄(0.05%)尿素、磷酸二氫鉀灌溉,保持植株周圍的土壤濕潤肥沃,使其繁茂生長。秋季澆水可適當減少,但也不能幹旱,保護好葉片,以利採光,進行有效的光合作用,積累養分以利越冬。冬季澆水要控制,土壤不宜太濕,以微潤不乾為度。
溫度
中華裏白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0-30℃,一般是在上半年的4-6月,下半年的9-11月,這兩個季節是它的繁茂生長期、當秋季氣溫低於16℃,其長勢明顯減弱;當氣溫繼續下降到10℃及其以下時,植株的生長點便停止活動而進行體眠中華裏白冬季需要在5℃左右才能安全越冬,所以露地栽培,只限於亞熱帶地區,其他地區可作盆栽,冬季進入溫室蒔養,每周噴洗葉片一次,以保持鮮綠,但是盆土。不宜過濕,以增強抗寒能力。
主要價值
觀賞
中華裏白是一種大型觀葉蕨類,有群棲的生長習性,園林部門可用來綠化園林、公園,作為林蔭下的地被植物,既能顯示其群體美,又能抑制雜草的生長,對維護土壤肥力有一定的作用。茶園、茶坊也可群植,特別是有假山噴泉的園林建築,配植中華裏白更能顯示其雄偉壯觀的景象。
藥用
中華裏白在中醫中有止血、接骨的功效,可用於鼻妞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