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蜜蜂化石

中華蜜蜂化石

中國蜜蜂博物館收藏的中華蜜蜂化石,屬中新世年代,距今已有2300多萬年。化石上的中華蜜蜂翅膀展開,體色條紋清晰,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簡介,分類,

簡介

蜜蜂的起源地,是在亞洲。1984年,在山東萊陽盆地下白堊統萊陽組發現蜜蜂早期的類型─北泊子古蜜蜂。它的脛節較細,採集花粉的器官尚未發育,但從形態特徵上看,當屬於蜜蜂總科的古昆蟲。這表明了華北古陸在早白堊世早期(1.3億年前)已經出現了蜜蜂的早期種類。這也是當今國際上發現蜜蜂的較早年代的記錄。

分類

北泊子古蜜蜂的形態特徵:
蟲體褐黑色,長8mm,寬3mm。頭部略寬於胸部,前伸,長2mm、寬2.5mm。上唇前突,前緣圓滑;唇基寬兩倍於長。上顎強壯,向內彎曲,似有一顎齒。額很寬闊,被額唇基縫分割;額唇基縫向後伸,呈弧形。複眼位於頭兩側,腎形,中間內緣明顯向內凹陷,內側似有眼側脊;眼側區很大。單眼3個,呈三角形排列,中央一個較大,單眼區和額區均無裝飾。 複眼之下為頰,其與額眼區界限不明顯。觸角長4mm,向前斜伸;觸角13節, 故推斷該標本為雄蟲;觸角的柄節膨大,鞭節基部數節較細,但向末端數節變粗;觸角窩不很明顯。前胸背板很窄,向兩側延伸;中胸背板十分發達,占胸部的大部分;中盾片大,方形;小盾片發達呈半圓形,基部寬,占中盾片後緣的大部分,與近代蜜蜂明顯不同;後胸背板較窄,呈帶狀。並胸腹節位於後胸背板之後,不很明顯。化石標本中,其後翅失落,僅存倒翻的前翅。前翅長7.5mm、寬2.5mm,基部有發達的翅基片;翅痣長而明顯;前緣在翅痣之前一段斜直,在翅痣之後呈弧形,並在端緣過渡。徑脈緊靠緣脈,在翅痣之後較遠離;徑分脈在翅痣中點之前從徑脈發出,基部向前下斜伸,在與基脈(rs-m)連線處,曲折轉向翅後向下斜伸, 至翅中點之後開始分Rs1、Rs2 2支,前支向上斜伸至r-rs之後呈弧形向上伸達翅緣;後支基部較短,與第1中脈合併,斜伸達翅緣。中脈遠離翅基與徑脈合併, 向下斜伸至翅中點之後分M1、M22支,前支上斜,繼之與第2徑分脈合併;後支向下斜伸,至2m-cu匯合後上斜伸達翅緣;Cu+A傾斜達後緣。全翅有rs-m、r-rs、1r-rs、2r-rs、m-m、1m-cu、2m-cu 7支橫脈,其中2r-rs彎曲。所有的縱脈均伸達翅緣, 這與近代蜜蜂科明顯不同。後者縱脈在伸達翅緣之前消失。化石標本中,其前、中足失落,僅存後足。後足寬扁,基節寬大,股節發達,長1.8mm、寬0.6mm,脛節明顯變細,長1.8mm、寬0.2mm,披毛極少。腹部豐滿,呈橢圓形,色黑;腹部共7節,第4節為最寬。
中新蜜蜂的形態特徵:
蟲體中等,褐棕色;體長14~15mm,寬 5~6mm。前翅長8~11mm,寬2~3mm;後翅長6~7mm,寬2mm。頭部前伸, 角圓形,橫寬。上唇前突,很寬,但稍窄於唇基。複眼大,腎形。前胸背板窄條狀;中胸背板寬大,小盾片較窄,向中央變寬,並微微下垂與後盾片中溝連線,後盾片呈窄帶狀,向中央中溝微微收縮,兩側明顯變窄。足膨大, 寬短;基節較短, 長1.5mm;股節寬扁,長度與脛節近似或略短;脛節寬大,略長於第一跗節,披密集的毛;跗節末節較長,具有一對爪,其它跗節較短。腹部除第一節與後胸連線形成並胸腹節外,可見腹節6節,每節(腹、背板)矩形,下方均有一條特殊的棕色環帶;第一腹節腹板中央披毛密集,並呈“八”字形向兩側散開。
翅脈與近代生存的蜜蜂類脈序基本相同。前翅翅基窄長,端緣斜切;前緣斜直,末端向下彎曲;C、R較其它脈粗濃,Rs基部向前向下斜伸,與r-m匯合,繼之向後伸,又向上曲折伸達頂端,頂端圓形,造成2r的頂端圓形;M幾次彎曲, 最後斜伸未達翅緣消失;M在翅基與Cu合併之後斜直延伸,繼而又分離;Cu1與M分離後, 曲折下斜並分離為Cu1a、Cu1b,前者末端呈勾形,未達翅緣,後者末端向前交於臀脈,頗為特殊;A斜伸達翅緣。一支徑橫脈形成1r和2r兩個徑室,後者大小是前者的2倍多;3支徑中橫脈形成3個徑中室,r-m與Rs基部連線;2r-m和3r-m橫脈中,後者明顯長於前者,傾斜;1rm橫寬,2rm較斜長,3rm寬大,開放;1mcu窄長,2mcu 寬大,3mcu開放;cu-a分割1cua和2cua兩個肘臀室;翅室大小關係:rm> 2r> 2mcu>2cua>1cua≈1mcu>1r>2rm≈1rm。
後翅明顯小於前翅,前緣近平伸,末緣微微向下彎曲;R靠近前緣,加厚,末端發出Rs;R5傾斜;M與Cu1在翅基合併,在翅中點稍後分離呈叉形;M分叉是中華蜜蜂(A. c. cerana)的特點,因而推斷中新蜜蜂很可能是中華蜜蜂的祖先。
北泊子古蜜蜂和中新蜜蜂化石先後在山東的發現,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溯古延後的聯繫。這樣就不得不考慮到,蜜蜂乃起源於華北古陸,真正的蜜蜂是從早期類型的蜜蜂演化而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