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
解放前,捲菸市場份額大部分被頤中(英美)占領,高級捲菸就是“白錫包”。新中國誕生後,生產自己最好的捲菸品牌這件事也就提到了議事日程。上海作為捲菸工業的發祥地,自然要擔當起這一責任。
解放後,上海市軍管會接受了國民政府的中華菸草公司。根據上級要求,我們承擔了生產“最好捲菸品牌”的任務。1950年國營中華菸草公司接受了“中華牌”捲菸的研製。當時接受任務是以中華公司廠務科王承翰科長為主,
朱尊權(中國工程科學院院士,原鄭州菸草研究所所長)和丁瑞康承擔葉組配方等具體工作,共同研究生產工藝及原輔材料標準等。曹達(原中華菸草公司副總經理)和搞工藝的同志精心研究設計捲菸配方,並做了一個無牌的樣煙。做樣煙時,為了安全起見,搞工藝的同志連著兩天兩夜都在廠里,由大東南煙廠的老闆張春申提供美國菸葉AAB。樣煙做成後,由當時的華東工業部部長
汪道涵同志專程送北京,供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評吸。中央領導評吸後,對這個樣煙評價很好。於是,我們就策劃要給這個最好的煙起一個最好的名字。因為當時的公司名稱是中華菸草公司,故這個品牌也順乎其名,特為之“中華”。
有了“中華”這個好名字後,我們就在解放日報上登報徵集商標圖案,並委託華商廣告公司的
丁浩負責代理。記得當時只花了100元錢(人民幣)。廣告刊出後,投稿人很多,其中華東美協秘書長畫的一個商標最好,那時的商標正面是
天安門城樓,深紅全底加上五顆金色五角星,兩旁兩個大華表,下面用金水橋相連結,上部中間印有“中華牌捲菸”五個大字,背面是一個有底座的大華表,中間印有“中華牌捲菸”。
“中華”牌上市後一炮打響,從而使“白錫包”不再名列第一,而中華牌捲菸從此名居首位。
研製
“中華牌”捲菸原配方中所用美國菸葉比重較大,這些都是過去進口庫存的陳煙,當時的情況(新中國成立)不可能繼續進口美國菸葉,因而庫存漸少,如何繼續生產成為最主要和緊迫的問題。顯然,以國產菸葉代替進口菸葉是唯一的出路。為此,我們進一步研究各種進口菸葉的香味特徵,並與國產各地方等級菸葉的香味品質作比較。研究認為,進口菸葉中部分香味屬濃香型,這種菸葉基本可以用當時的上等
許昌陳煙腰葉代替,供應量較充足,問題不大;另一類香味屬清香型,部分雲南菸葉與之較近似,可部分代替。此外,福建
永定新發展的烤菸具有另一特徵的清香,河南鄧縣的烤菸(當時稱鄧炕)也具有較獨特的清香,問題是數量有限,只能少量使用。當時數量較足的山東和貴州的部分烤菸雖然清香菸味不甚突出,但可以起到協調煙香的作用。
利用這些菸葉的適當調配,結合選葉、退梗、人工發酵處理等技術措施,逐步減少了美國菸葉的用量,並一度實現了完全用國產菸葉生產“中華牌”捲菸,解決了原料的供應問題。
應當說明,當時“中華牌”捲菸的生產是作為一項政治任務的,公司領導對此十分重視。1954年食品工業部曾派工作組專門赴上海檢查“中華牌”捲菸質量,規定“中華牌”捲菸配方如有較大的變動,必須經部里批准,並在原料供應等方面給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中華牌”捲菸的產量雖然不大,但上煙公司和生產廠一直在不斷努力改進質量,把它當作政治任務來完成,其政治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原料
從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上海就是依靠中央下達的菸葉調撥計畫生產捲菸,上海對調撥計畫的完成情況,經常向中央有關部門匯報,如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產品採購部、商業部、輕工業部等等。一遇到災害缺貨年份,計畫完成不好,我們上海的報告一份接一份向有關部去匯報,要求督促、支持,尤其是上等菸葉做中華的原料計畫,請示匯報更多、更勤。在主管部門感到為難時,也不得不向國務院辦公室匯報,因為一旦影響中華牌香菸的計畫完成,牽涉到特需、禮品煙的供應就成大事了。國務院的辦法就是開出介紹信,憑國務院介紹信去產區督促調運,產區因有國務院的介紹信也不得不作最大努力抓集中,抓復烤,抓調運,盡一切力量儘可能去完成調上海的計畫。
從上等菸葉中去挑選中華原料比例不大,當年一般僅10%左右,需要提供的數量很大。記得1980年菸葉減產,上等煙緊張,山東
臨沂地區有7包上等煙調到開封煙廠,省公司知道後,責成必須追回,調給上海,否則停止對開封一切調運,開封煙廠只得把7包菸葉用零擔運往上海,說明了對上海調撥上等煙保證中華煙生產的嚴肅性。
生產“中華”煙最大的問題是原料,剛開始生產時,用的原料全是進口菸葉,後用國產菸葉替代,質量不夠上乘。1954年,輕工業部食品工業管理局派出工作組到煙廠,就“中華”煙質量問題開展調研。在研究試製國產菸葉替代中,使用了許昌、山東、福建、貴州等菸葉(從一、二級菸葉中選拔)。在計畫經濟的年代,中央規定,上述地區的一、二級菸葉全部調撥到上海,以確保“中華”煙的生產量。同時規定,“中華” 煙配方由食品工業管理局管理,調整配方結構須得到批准。
由於“中華”煙原料數量較少,至八十年代每年產量一般在幾千箱,不超過一萬箱(根據原料數量而定)。大躍進年代,原料更是匱乏,國產陳菸葉供不應求,於是採用了人工發酵菸葉工藝技術,同時,開始人工挑葉(解把挑葉)。“文化大革命”前,菸葉由中央統一調撥,“文化大革命”中,原料供應發生困難,“中華” 煙每年生產一些,但數量甚少。“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開始少量使用一些進口菸葉(美國、泰國、辛巴威等),但須每年向中央申請外匯額度。
在制絲工藝上,“中華”菸葉原料不在真空回潮機上加濕還潮,而打開煙包後在蒸葉車上加濕還潮,提高菸葉的還軟性;在抽梗機上人工抽去煙梗後,煙梗降級使用於其他捲菸產品(在“中華”煙中不使用煙梗)。在捲菸工藝上,指定專用捲菸機,捲菸車速減慢(600~700支/分),捲菸紙採用杭州華豐造紙廠生產的全麻捲菸紙,同時指定生產企業必須使用浙江劍橋麻。在包裝工藝上,原先全部採用手工包裝,後採用聯合包裝機包裝捲菸,特殊規格仍採用手工包裝(扁盒、聽裝等)。在當時設備、工藝等條件相對較差的情況下,靠“質量第一”的思想,道道工序嚴格把關,“中華”煙無論是內在質量還是外觀質量,在全國始終處於領先地位。
配方
“中華”牌始創於50年代初,它一問世就以優良的品質蜚聲菸草界,由於當時全國保上海,上海保“中華”煙的形勢和“中華”產量較少的事實,使得“中華”煙起初有充足的原料供應作保證,難度不在配方,而在於落後的生產設備和落後的生產工藝上。當時制絲車間對加工工藝參數的控制和摻和的均勻性成為了“中華”煙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在當時的情況下,煙廠職工憑著高度的責任心和豐富的經驗,確保了“中華”煙的內在質量。到了八、九十年代,隨著煙廠技改的進行,國外的先進設備不斷引進,工藝設備上小改小革的不斷湧現,生產自動化程度和精度不斷提高,工藝問題得以解決,但隨之帶來的是配方上難度加大,原因有二:其一是逐年提升的“中華”煙產量給配方原料的供給帶來了壓力;其二是市場經濟的槓桿作用使上海菸草採購上等煙越來越困難,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美國菸葉品種K326以其高產、抗蟲害、抗氣候能力強等優點,激起了廣大菸農的種植熱情,但此種品種種出的菸葉有一特性,即香氣濃、勁頭大,不適應“中華”煙的配方要求。二是由於各家煙廠都想在捲菸銷售市場尋得一席之地,故而對上等菸葉的搶購日趨白熱化,適用於“中華”煙的上等煙採購更是舉步維艱。針對嚴峻局面,1993至1994年“中華” 煙配方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整。當時的配方小組首先對配方體系進行了變動,由原來的少地區、少等級、大比例的配方模式向多地區、多等級、小比例的配方模式轉變,以期降低由於原料短缺給產品帶來的風險。其次,(集團)公司加大了基地的建設力度。基地由原來的河南、雲南、貴州、山東四省逐步擴充至四川、福建、湖南、東北、拓展了“中華” 菸葉原料的來源渠道。另外,為節約菸葉資源,配方小組對“中華” 牌的配方進行了調整,並輔之於重新調製後的香精,使“中華”牌捲菸保持了原有的風格,同時使產品原料的瓶頸現象得以緩解。當然,對“中華”煙配方的每一次調整,無論大與小,都是經過了嚴格的論證和反覆的試驗。可以講,為了保證“中華”煙的產品質量,公司上下是不遺餘力的,類似“中華”煙挑葉、普查和單料煙評吸等工作內容長期以來從未間斷過。
品牌
捲菸是特殊消費品,“中華”牌捲菸的特殊性體現得尤為深刻,頗值得回憶。一是在五六十年代,“中華”牌捲菸是我國政府用於招待中外賓客的指定牌號,外交部門每年向上海捲菸廠定購一批“中華”牌捲菸,主要規格是五十支聽裝和二十支軟包裝,既用於國內接待又分發到中國駐外使館招待來賓。為了運輸方便並確保“中華”牌捲菸品質及口感,包裝要求特別講究,如“中華”牌軟包每十條用鍍鋅鐵盒密封抽氧真空,每十隻鐵盒套裝木箱用鐵皮緊固,供駐外使館使用一年。二是“中華”牌捲菸出口始於1954年,受到海外華僑和華人的喜愛,最早的客戶是香港德信行和澳門信中行,六七十年代在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上“中華”牌捲菸也是供不應求,到目前為止“中華”牌捲菸出口份額仍占國內出口捲菸首位。三是“中華”特製聽裝捲菸曾作為禮品贈送給東歐國家領導人,每年一千聽。四是1968年起
中國民航總局向上海捲菸廠定製硬盒十支裝與硬盒五支裝“中華”煙作為乘坐中國民航航班紀念品,贈送給中外乘客,1978年終止,歷時十一年。五是“中華”牌捲菸長期作為特供商品進入外輪供應公司、
友誼商店和華僑商店。由於“中華”煙生產數量有限,市場上難以買到,外賓、華僑與海員在國內購買“中華”牌捲菸需用外幣或外匯到外輪友誼或華僑商店購買,被稱為特供捲菸。直至
中國菸草總公司成立,特供捲菸納入省市計畫才逐漸淡化。
價格
“中華”牌捲菸之所以享譽神州,是因為曾作為“國煙”被周總理在國宴上招待來自五大洲的貴賓。尤其是從50年代到80年代年期間,“中華”牌捲菸一直作為特供煙,主要供應對象是駐外使領館和來華外賓,當時產量一直偏低,無法在市場上銷售,這就使“中華”牌捲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文革期間,“中華”煙的產量甚至低於50年代,商業部按照“照顧特需、照顧邊遠、兼顧一般”的原則對全國進行分配。上海捲菸廠開始生產濾嘴“中華”煙後,第一次樣品煙是由市煙糖公司派專人送到中央。1984年上海菸草公司成立時,“中華”還是作為特供煙,消費者仍不能在市場上買到。1988年全國13種名煙放開價格上市供應,“中華”煙終於和消費者見面了。上市第一天,1條“中華”煙從40元漲到65元,上市不久就被搶購一空。為保證“中華”煙的市場供應,使消費者能真正買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於是在上市的第二天,價格定在72元/條,市場開始平靜。當時
國家菸草專賣局領導在一次會議上自豪地說,13種名煙價格放開後,有的國煙價格已超過名牌洋菸
萬寶路、健牌,其中“中華”牌捲菸價格是最高的。
從1965至1967年,“中華”牌捲菸就出口香港市場。1985年,上海菸草進出口公司成立後的第一年出口820件“中華”牌等滬產捲菸,創匯11萬美元,以後逐年上升,1992年出口295520件,創匯3991萬美元,出口地區擴大到新加坡等東南亞市場,為國家賺取了不少外匯,同時也為上海捲菸廠引進國際先進捲菸設備提供了充足的外匯儲備。
民族品牌
中華牌捲菸之所以能贏得“國煙”的美譽,關鍵是中華牌捲菸的吸味純淨,質量上乘,富有清香之氣。為了把好中華牌捲菸的質量,中華牌一問世,便得到了當時各級領導的極大關注,上至國家局、華東菸草公司和上海市公司,下至廠領導、車間領導,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中華牌捲菸基本上是按照“有多少菸葉生產多少香菸”的原則進行生產的。由於當時國民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國內菸葉供應嚴重不足,因此,當時的中華牌捲菸的產量也一直較低,但中華牌捲菸的質量始終保持如一。
“文革”期間,港商在廣交會期間,身上往往要放兩包煙,一包“中華”牌,一包“三五”牌,自己抽“三五”牌,招待客人時才抽“中華”牌。台灣同胞當時購買中華牌主要是回台送人,或許是中華牌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吧,為了解除思鄉之情,台胞對中華牌捲菸自然有一種偏愛。“ 中華”煙是從五十年代開始走出國門的,當時的捲菸出口業務主要依靠土產進出口公司,僅限於銷往港澳地區。1985年成立中國菸草上海進出口公司後,“中華”煙的出口業務逐漸步入了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每年以開拓十多個市場的速度遞增,海外市場不斷得到拓展。已銷往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各大洲,遍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個免稅和有稅市場以及國內100多個免稅銷售網點。“中華”煙在海外市場地位日漸穩固,深受華人、華僑的信賴和銷售網點的青睞。1993年,我國政府指定駐外使館將“中華”煙作為招待外賓用煙,“中華”煙是第一個進入國際免稅品商店的國產品。“中華”煙位居全國單牌號捲菸出口數量第一;在海外免稅品商店捲菸零售價格第一;中國商品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免稅品商店中市場占有率第一,充分顯示了“中華”牌捲菸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和實力。
歷史上,中華牌捲菸為適應各種不同的需要,從內在配方到外形包裝,曾開發生產了多種多樣的新品。首先在內在配方上就有:為國家領導人所需的特製#54中華煙(質量等同於熊貓);為供應有關國外領導人所需的特供#35中華煙;為出口外銷市場所需的#15中華煙;以及供應內銷市場的#25中華牌捲菸。
在中華牌捲菸包裝形式上就有光嘴粗支的軟包20支裝;硬盒(抽屜式)10支、20支、24支等包裝;鐵聽50支裝,鐵聽形式也分有低聽及卷邊聽二種;以及現有生產的硬盒翻蓋式20支裝(也曾生產過5支、10支裝)等多種形式。
在煙支的規格上也由粗支(光嘴)發展為81毫米長過濾嘴煙以及現有生產的84毫米長過濾嘴捲菸。並在煙支品牌和包裝商標裝潢上也按不同的產品要求,有華表圖案加中文字、華表圖案加中文拼音字樣以及華表圖案加中英文字樣等。使用的商標及鋼印就是延用了歷史上設計的華表中英文(拼音)。
我們生產的中華牌捲菸主要是傳統的烤菸型捲菸,在八十年代,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國家菸草專賣局提出要發展混合型捲菸。當時就研製開發了中華牌混合型捲菸,使中華品牌的捲菸又增加了新的內容。
為貫徹國家菸草專賣局提出的對降低捲菸焦油含量要逐年降焦的工作要求,在技術中心的領導和同志們經過努力研究,中華牌捲菸在原有的基礎上,研製開發並生產了15毫克/支和11毫克/支的中低焦油產品。隨著進一步的研究,將來一定會開發出8毫克/支的低焦油中華牌捲菸。
生產技術
七十年代時,上海捲菸廠
主要生產設備還比較落後,當時為了滿足海外市場需求,曾對包裝機進行了改革,通過技術革新,首次將直式“中華”包裝改為橫式包裝。我們在缺乏
國際市場信息的情況下,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花了一年多時間,終於成功完成了橫包機設備的製造任務,設備的包裝時速約為100包/分鐘。
儘管設備台時生產量不高,但卻順利地完成了“中華”橫式包裝任務,滿足了海外市場需求。
另外,七十年代時,在中國民航上,曾將5支裝的“中華”捲菸作為小禮品分發給乘客,為了生產5支裝的民航煙,我們也花了很大精力。
記得剛開始時,5支裝民航煙由於批量小,用手工包裝即可滿足需求了,但後來,需求量大了,光靠手工包裝就難以維計了。我們就決定對原有的一台進口的抽屜式包裝機進行改裝,如何讓這台放在倉庫中閒置數年的設備發揮作用?我們為此進行了自行設計、裝配和調試,結果花了半年多時間改裝成功。這台設備用了幾年後,隨著民航不能抽菸規定的出台,而停止生產,民航5支裝“中華”捲菸也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煙標圖案
有收藏煙標嗜好的人都知道早期的“中華”煙標和現在的煙標主圖案內容大致相同,卻又有質的區別。早期的“中華”煙標中,華表和天安門城樓圖案均為徒手畫成,因此與實物有較大差異,並略顯矮胖,而煙標自然也是顯得有些粗糙,為此,當時煙廠於1966年8月4日派專人趕赴北京在天安門城樓處用當時十分笨重的照相機拍下了實物,以照片上的實物作為設計的參照藍本。
關於“中華”煙標的幾次重大變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就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華”煙標上的印金商標改為燙金商標,這一煙標的變化無疑利用了圖案的燙金效果,令整個煙標煥然一新,使“中華”的品牌形象驟然提升。
第二,就是在1994年時,燙金印刷改為較為先進的凹版印刷,而煙標的材質也由白卡紙改為裱鋁紙。原來的燙金印刷工藝複雜,均為手工操作,印刷效率低,質量也不穩定,顯然不符合產量日益增長的需要。而改為凹版印刷之後,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印刷質量也不斷提高,因此,在當時來講,這一轉變的影響是空前的。以上兩次煙標的改變也從側面反映了菸草印刷行業的發展歷程。
第三,煙廠於1998年在原有花式菸品種單調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了多種花樣品種,包括一些“中華”大禮盒、各種抽屜式包裝等近10個品種,使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推動了“中華”牌捲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現在硬中華出廠價187.2元/條,批發價370元/條,零售價450元/條(出零差價262.8元/條), 軟中華出廠價241.02元/條,批發價530元/條,零售價700元/條(出零差價458.98元/條)。
種類
中華全開式13mg
中華(硬13mg)
中華(軟13mg)
中華抽屜式5支13mg
中華5000 13mg
中華硬盒12支裝 10mg
中華硬盒5支裝 10mg
中華(專供出口) 13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