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作者:
易中天 出版社: 浙江文藝出版社
副標題: 先秦到隋唐(1-16卷)
出版年: 2016-11
定價: 560.00元
叢書:易中天中華史(新版)
ISBN: 9787533946043
內容簡介
《易中天中華史:先秦到隋唐》全新修訂升級版16卷套裝,囊括了已經出版上市的"易中天中華史"前三部1至16卷。
2013年5月,著名學者易中天,決心以顛覆傳統史學著作的寫作方法、優美詩意的語言、獨特創新的全球視角,用五到六年時間,創作六部共32歷史巨著《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先秦》,第二部《秦漢魏晉南北朝》,第三部《隋唐》,第四部《宋元》,第五部《明清》,第六部《近現代》。至2016年10月,已出版前17卷,現將前三部16卷作圖文修訂,結集成套裝,以饗讀者。
目錄
卷一《易中天中華史:祖先》
第一章 夏娃造反
第二章 女媧登壇
第三章 伏羲設局
第四章 炎帝東征
第五章 黃帝出場
第六章 堯舜下課
卷二《易中天中華史:國家》
第一章 國家與人
第二章 城市跟你說
第三章 從雅典到費城
第四章 謝絕宗教
第五章 告別圖騰
第六章 闖他一回紅燈
卷三《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
第一章 生於憂患
第二章 定音鼓
第三章 西周大封建
第四章 天下為家
第五章 兩個基本點
第六章 根本所在
卷四《易中天中華史:青春志》
第一章 刺客
第二章 情人
第三章 戰士
第四章 人臣
第五章 使節
第六章 鬼神
卷五《易中天中華史:從春秋到戰國》
第一章 禍起蕭牆
第二章 五侯爭霸
第三章 南方崛起
第四章 禮壞樂崩
第五章 商鞅變法
第六章 合縱連橫
卷六 《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
第一章 這世界有救嗎
第二章 哪個社會好
第三章 君權、民權,人權
第四章 活著為什麼
第五章 生存之道
第六章 制度與人性
卷七《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
第一章 始皇革命
第二章 陳勝造反
第三章 項羽爭雄
第四章 劉邦稱帝
第五章 大秦沒死
卷八《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
第一章 帝國之初
第二章 獨尊儒術
第三章 高度集權
第四章 官治天下
第五章 是非功過
卷九《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
第一章 世界
第二章 歷史
第三章 制度
第四章 信仰
第五章 理念
卷十《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
第一章 袁紹揭幕
第二章 魏武揮鞭
第三章 孫劉聯盟
第四章 三分天下
第五章 武侯治蜀
第六章 桃園驚夢
卷十一《易中天中華史:魏晉風度》
第一章 時代
第二章 人物
第三章 精神
第四章 風尚
第五章 價值觀
卷十二 《易中天中華史:南朝,北朝》
第一章 大換血
第二章 鮮卑人
第三章 南朝試驗田
第四章 宗教問題
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卷十三《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
第一章 隋煬帝
第二章 唐太宗
第三章 官僚政治
第四章 混血王朝
第五章 世界帝國
卷十四《易中天中華史:禪宗興起》
第一章 拜占庭
第二章 阿拉伯
第三章 禪
第四章 佛教中國化
第五章 大洗牌
卷十五《易中天中華史:女皇武則天》
第一章 奪宮
第二章 弄權
第三章 血洗
第四章 變臉
第五章 無字碑
卷十六《易中天中華史:安史之亂》
第一章 開元新政
第二章 潛在危機
第三章 動亂始末
第四章 走向沉淪
第五章 唐詩精神
卷十七《易中天中華史:大宋革新》
第一章 新生活
第二章 新政權
第三章 新經濟
第四章 新形勢
第五章 新戰略
成書過程
《中華史》是易中天於2012年開始寫作、計畫於2018年完成的36卷本
歷史學著作。易中天“隱居”江南某小鎮,表示要以一己之力來完成36卷本《中華史》。2013年5月,易中天在部落格上透露,“2012年3月,《易中天中華史》方案啟動,策劃和預備期長達一年。它的出版,則是一個‘五年計畫’。我們的構想,從2013年5月起,每季兩卷與讀者見面,至2018年出齊36卷。”易中天認為,要解決“歷史常常被我們誤讀”的問題,有三個解決辦法,即直覺,邏輯,證據,這同時也是易中天寫《中華史》的三大辦法。
社會評價
易中天的《中華史》立意頗高,眼界之寬,覆蓋世界史。但以嚴格的學術標準衡量,它可能還不夠好,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比如有些對歷史細節的考證,涉及技術層面的問題就顯得力不能逮,爭議聲頻起。但易氏史書的好處卻一望可見,它擺脫了教科書式的學術語言系統,讓語言在接近地氣的環境下野蠻生長,通俗、生動、鮮活,甚至有些俏皮的語言,將一個個歷史事件和故事講得千轉百回、恣肆汪洋。
作者簡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
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曾任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期從事文學、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是央視《
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著有《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著作。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 《
閒話中國人》、《
中國的男人和女人》、《
讀城記》和《
品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