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經脈

中華文明的經脈

《中華文明的經脈》是由商務印書館2019年6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姜義華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文明的經脈
  • 作者姜義華
  • ISBN:9787100174381
  • 頁數:359
  • 定價:88.00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19-6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走向現代的偉大轉型,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方才真正踏上征程的。今天,我們已經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這個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我們更要有著充分的自信來理解、把握和闡釋我們自己的歷史與征程。
本書指出,中華文明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知識體系、價值體系、政治經濟和社會實踐體系,以及話語體系,就是這個整體的主要經脈。我們的文明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不但源起於古老的傳統,更是深深紮根於每一代人現實的鬥爭與實踐中。

作品目錄

第一編 中華文明是有機的整體
第二編 中華文明的經脈系統和知識體系
中華文明的多樣性與整體性
中華文明整體性的百年裂變
走向現代:中華文明的偉大轉型
以文明的尺度回溯改革開放四十年
改革開放四十年:偉大的解放運動推動中華文明走向新時代
當代世界多元文明視野中的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經脈系統的構成
中國知識體系的歷史演進
中國傳統文化:在批判中繼承,在創新中發展
讓儒學回歸人文化成
不應漠視“國學”概念的非科學性
附:循名責實並非禪和子斗機鋒
還國學一個正確的定位
第三編 中華文明的價值體系
第四編 中華文明的實踐體系
“文明根柢”是我們的精神基因
中華文明的根柢和核心價值
中國責任倫理的形成與演進
“中國人為和平之人種”——《孔教經世法》序
大一統國家治理的歷史與現實
附:“百代都行秦政法”
孫中山的實業救國思想與工業化藍圖
禮儀之邦:傳統社會自我治理
禮治的現代意義
第五編 中華文明的話語體系
附錄
構建中國自己解釋歷史的話語體系
正本清源:建立合乎實際的中國歷史觀
走出思想文化上的“被殖民”
拾人牙慧的“中國帝國”可以休矣
深入了解中國和世界:推進學術再創造
章太炎思想學術的現代品格
章太炎與中國現代學術基礎的奠定
堅守文化主體性——重讀《華國月刊》
重讀南懷瑾《論語別裁》
張仲禮是真正有世界影響的學者
憶丁守和、王堯兩位長者
何炳棣先生的寂寥與失落
陸谷孫:在英語世界中播撒中國話語種子
後記

作品思想

從史學研究的現狀出發,《中華文明的經脈》揭示了不少思考中華文明演進脈絡的關鍵點。
在近代西方的政治話語裡,往往把歷史悠久、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中國視為“專制”“落後”的象徵,認為是人類政治文明中的落伍者。這種學說在近代經由日本傳入中國,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出於對中國衰弱現狀的擔憂,也受此論述裹挾,開始在各種言說中把中國的大一統格局污名化,否定它對於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重要貢獻。
《中華文明的經脈》強調,理解中華文明,必須要充分認識到“政治大一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根柢”,它是整個文明體系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訴求與重要支柱。以中華文明的演進為視角,“人從來不是完全孤立的、原子化的存在,只有在族群、國家、文明這樣一些命運共同體中,他們方才能夠成為真正現實的存在”。就國家而言,它“源於政治和經濟利益訴求的命運共同體,其中一部分是基於不同利益長期互相博弈而形成的命運共同體,一部分是基於不同利益互惠互補而形成的命運共同體”。從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出發,“中華文明為什麼可以這樣,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中國一直有著一個大一統的傳統,這是我們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源,也是了解中華文明為什麼有這樣強大活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以此為起點,我們可以在歷史研究中詳細考察維繫大一統格局的經濟基礎、制度設計與政治實踐。
想要充分理解中華文明,必須注意到它的基本社會結構以及由此而生的倫理價值觀。而這其中的關鍵之處,在於反思近代以來對中國社會衝擊極大的近代資本主義思潮。
《中華文明的經脈》十分準確地指出:“歐洲個人本位的基礎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資本的集中與集聚,它們之間激烈的相互競爭,尤其是資本與勞動力的對立,使人們不可能真正相互平等,更不可能具有同樣的自由”。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個人主義訴求、把人與人之間的所由關係想像為經濟契約式的關係,其實是對社會組織與人倫關係的極大破壞。相較之下,中華文明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個人、家庭與國家高度同構化,形成不可分割的“家國共同體”。“任何個人,從出生到成長到衰老再到去世,都是由家庭而逐步遞升至國家這一社會共同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的存在只能依附於這一家國共同體”。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家國共同體的價值遠遠高於並永遠優先於個人價值,個人價值只有通過家國共同體才能得到真正實現。這種價值理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倫理”,它強調個體對於共同體的巨大責任。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之所以能夠在近代衰微之際仍有眾多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而不懈奮鬥,甚至犧牲生命,歸根結底,就是這樣的“責任倫理”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身上不斷得到繼承發揚。
從長期歷史演進而形成的基本國情出發,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大量複雜且細緻的改造與更新,這是近代中國發展的需要。就此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於中華文明意義重大。
《中華文明的經脈》強調,對於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而言,“要理直氣壯地正面闡明,中國共產黨人在近一個世紀奮鬥中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成功結合起來,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批判中繼承、在創新中發展的偉大踐行者”。這一歷史過程,既包括了在社會主義理想下,發揚傳統“責任倫理”的精髓,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建設社會主義;又包括了充分動員起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創造性地將現代工業文明與傳統農耕文明有機結合起來,開闢出一條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新道路;還包括了繼承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格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選賢與能”等古典政治理想在國家制度建設與社會基層社會治理中體現出來。

作者簡介

姜義華,江蘇揚州人,復旦大學文科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文化學院特聘教授,當代中國著名歷史學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