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史話:故宮史話

《故宮史話》介紹了作為神秘帝王文化的縮影的北京故宮的歷史沿革,從營建到布局,詳細解剖故宮所蘊含的中國古典建築的智慧和魅力;從紫禁城遺事到故宮博物館,翻閱這部厚重的中國歷史與藝術百科全書。讓讀者在這裡獲得營養與知識,並對書寫這一歷史的先民與藝術家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文明史話:故宮史話
  •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頁數:99頁
  • ISBN:9787500081142
  • 作者:馮賀軍 龔莉
  • 出版日期:2009年4月1日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正大光明匾的背後,究竟有多少陰謀陷阱?金鑾寶座的魔咒,又引來多少血雨腥風?梵華樓帝王打坐參禪,修道還是懺悔?珍妃井后妃沉冤難雪,家事還是國事?《故宮史話》將打開故宮這扇承載了厚重歷史的大門,將你導引其中,做浮光掠影式的介紹。

圖書目錄


引言
一、紫禁城的營建
1.為什麼選擇北京為都城
2.紫禁城是如何營建的
二、紫禁城的建築布局
1.天子居中
2.陰陽五行
3.中軸線
4.左右對稱
5.四合院組合
三、古代建築擷英
1.浴德堂
2.暢音閣
3.禊賞亭
4.文淵閣
5.九龍壁
6.建築上的楹聯
四、紫禁城遺事
1.梃擊·紅丸·移宮三案
2.南書房康熙擒鰲拜
3.“正大光明”匾的背後
4.重華宮清茶宴群臣
5.養心殿慈禧垂簾聽政
五、從皇宮到博物院
1.溥儀退位
2.古物陳列所
3.北京故宮博物院
4.瀋陽故宮博物院
5.台北故宮博物院
六、故宮珍藏
1.《中秋帖》與《伯遠帖》
2.《步輦圖》
3.唐三彩馬
4.《韓熙載夜宴圖》
5.永樂、宣德款銅造像
6.何朝宗達摩渡海像
7.故宮鐘錶
七、景仁榜
1.煙雲過眼,風物長存——張伯駒
2.永在的溫情——鄭振鐸
3.功侔魯壁——馬衡
4.直節虛懷,化私為公——章乃器
結束語
附錄(中國歷史年代表)

文摘

1.為什麼選擇北京為都城
在明朝遷都北京以前,北京就曾經是遼、金、元三朝的都城。遼、金、
元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均設都於此,目的是同南方漢族政權相
對峙,在軍事戰略上居於有利位置。明初立國,以南京為都,南京虎踞龍蟠
,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建都的理想之地。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皇位由其孫
朱允炆(後稱建文帝)繼承。建文帝採取削藩政策,削弱各地藩王的權力,朱
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藉機聯合其他藩王,於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四年
後攻陷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明成祖雖奪取了皇位,
但在封建正統觀念看來,他畢竟是謀逆篡位,擁戴建文帝的人始終對他心懷
不滿,朱棣在南京也感到不安全,加之他長期居住在北方,已不太習慣南京
的氣候,因此總想找機會將都城遷往他的藩邸——北平,只是擔心大臣們反
對才沒有公開提出。但遷都計畫一直都在按部就班進行,當時北平已改稱北
京,朱棣也經常北上巡視,出征蒙古殘餘勢力。他住在北京的時間越來越長
,北京逐漸成為明朝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時機成熟後,他命令大臣開始
營建北京,營建紫禁城,並於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2.紫禁城是如何營建的
故宮也稱紫禁城,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皇帝也稱天子,所謂天子,就
是上天之子的意思。上天居於紫微垣,《後漢書》卷四十八謂,“天有紫微
宮,是上帝之所居也”,上天之子在人間也應住在與之相應的宮殿,所以皇
宮也稱紫宮。皇帝居住之地又是禁地,久而久之,皇宮就被稱為紫禁城了。
明清紫禁城是在元大內基礎上修建的,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元大內建築格
局對紫禁城的營建有借鑑參考作用;二是紫禁城部分沿用了保存下來的元代
建築。
紫禁城修建的準備工作始於永樂五年(1407),與營建北京城時間一致。
因為紫禁城是北京城的中心,是全城營建中最重要的一環,修筑北京城自然
以營建帝王宮殿為先決條件。而正式動工則始於永樂十五年(1417),到永樂
十八年(1420)全部完工。這一時期營建了三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
清朝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兩宮(乾清宮、坤寧宮)、文華殿和武英
殿等建築,形成了軸心對稱、前朝後寢的基本格局。永樂十九年(1421),宮
殿建成不到半年,由雷擊引起的火災便將三大殿毀於一旦。正統五年(1440)
,明英宗發各監局及輪班匠三萬餘人,操軍三萬六千人,用了一年半的時間
,重修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嘉靖三十六年(1557)和萬曆二十五年(1597)
,三大殿又遭雷擊,前者不僅焚毀了三殿,且殃及文樓、武樓、奉天門、左
順門、右順門、午門外左右廊。後者與前者相似,只是未波及午門以外地區
。紫禁城,特別是三大殿及其附屬建築的屢毀屢修,使原有格局發生了一些
變化。正統時期的重建工程,由於參加過永樂朝紫禁城建築的著名工匠如蒯
祥等尚在,原建築結構與施工方法一如前朝。加之營建紫禁城的石、木、磚
、瓦等建築材料尚有存余,故修復工程進展順利,基本保持了建築的原貌。
嘉靖朝對被毀建築的修復,採納了嚴嵩的建議,總的原則是不飾鋪張,減小
規制。三大殿除三台舊基不變外,其餘相應縮減。由於木材砍伐過量,特別
粗大的木材已難尋找,有些地方只得採用中心一根、外用八瓣共成一柱的包
鑲法。明梁也是如此,或三輳一根,或四輳一根。楠木也被杉木替代。萬曆
至天啟年間對紫禁城的修復,採取了更為簡約務實的方案。天啟元年(1621)
,御史王大年提出了再求節儉的建議:“夫茅茨土階,光照帝德,卑宮陋室
,無間禹功。今一街石也,而費十餘年之開斫,勞數萬夫之推挽,孰若量減
其闊厚,輕省以奏功;頂石大者,亦為量減,似於制無礙。至若花石、金磚
採運費煩,鐵力等木召買艱難,以別項酌抵。”這項建議除街石、項石尺寸
仍照舊例外,其餘主張均被天啟帝接受。
宮殿營造所需石料,主要開採於北京附近。順義牛欄山與門頭溝馬鞍山
青砂石、白虎澗等處的豆渣石、房山大石窩青白石、河北曲陽大理石為其主
要石源。宮殿所用石材不僅數量多,規格也相當大。尤其是早期,台基上面
的階條石要“長同間廣”,即石料的長度和每間的面寬相一致。殿前御道石
板及中軸線上的御街,也要鋪巨形石板。據統計,明代修筑紫禁城所需的5
噸以上的石材在萬塊以上。紫禁城現存許多石雕,如保和殿後長達17米的丹
陛石便是明代遺存(清乾隆年間將原圖案剔除,在舊石上重雕新圖案)。而陳
設所需石材,如乾清、坤寧二宮春雲出谷、泰山喬嶽、神龍雲雨、天地交泰
、玉韞山光諸石,更出自雲南等地。磚是建造宮殿的另一項重要材料。建造
宮殿的磚因形狀與用途不同分成兩種:一種是用來修築城牆、宮殿的城磚,
一種是用於鋪地的方磚。城磚以山東臨清窯燒制最多。據《明會典》記載,
臨清窯燒造有城磚、副磚、券磚、斧刃磚、平身磚、望板磚、方磚多種。它
取土當地,先用大小篩子篩選,然後用水過濾沉澱,再從沉澱池中取泥,反
復踩踏,入模脫坯。用柴禾、麥秸燒窯,燒半月,涸半月,每窯需柴八九萬
斤,每窯燒制1000~4000塊不等。用於鋪地的細料方磚多出自蘇松七府。其
製造方法為,先取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泥土,運至燒制地“凍土”,分解
其結構,使泥土無硬塊。其次為練泥,即將“凍土”加水和泥,反覆踩踏,
使其黏稠。再次制坯,坯成後需在通風處放置兩月,晾乾後方可入窯燒造。
燒窯相當講究,一般每窯只裝100塊左右,周圍用雜磚相護,以防燒窯水滴
在方磚上出現白斑。窯溫先低後高。先用糠草熏一個月,再用片柴、棵柴各
燒一月,後用松枝燒40天,方可出窯。這些磚運至北京後,還需砍磨加工、
抄平、鋪泥、彈線、試鋪、墁平、浸油等多道工序。
P4-13

序言

我不是一個科班出身的歷史學工作者,基礎的中國歷史知識,幾乎全部
得自自學。所謂“自學”,也就是自己摸索著讀書。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篇
幅簡短的歷史知識小叢書,給我提供過非常重要的幫助,是引領我步入中華
文明殿堂的有益嚮導。按照我所經歷的切身感受,像這樣簡明扼要的小書,
對於青少年和其他普通讀者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應當會有更大的幫助。現
在擺在讀者面前的這套《中華文明史話》彩圖普及叢書,就是這樣一部中國
歷史知識系列專題讀本。
編撰這樣的歷史知識介紹性書籍,首先是要保證知識的準確性。這一點
說起來簡單,要想做好卻很不容易。從本質上來講,這是由於歷史本身的復
雜性和認識歷史的困難性所造成的,根本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用通俗的形式
來表述,尤為困難。好在讀者都能夠清楚理解,它只是引領你入門的路標,
中華文明無盡的深邃內涵,還有待你自己去慢慢一一領略。
這套《中華文明史話》彩圖普及叢書,在首先注重知識準確性的基礎上
,編撰者還力求
使文字敘述生動、規範,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內容則注重富有情趣,
具有靈動的時代色彩,希望能夠集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和時代性於一體
;選題則努力契合社會公眾所關注的問題;同時選配較多圖片,彩色印刷,
幫助讀者更為真切地貼近歷史。
生活在物質文化高度發達的當代社會而來學習久已逝去的歷史知識,經
常會有人提出為什麼要讀這些書籍的問題。中國古代士大夫對歷史知識價值
的闡釋,是“以史為鑑”,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特別是處理政務時借鑑歷史
的經驗。歷史知識這一功能,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但並不是與每一個人都
有直接的關係。對於大多數社會普通民眾,尤其是對於青少年朋友來說,我
想,歷史知識雖然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衣服穿,但卻是人類精神不可或
缺的基本營養要素。讀史會使人們的頭腦更為健全,智慧更為發達,情操更
為高潔,趣味也更為豐富。
2009年4月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