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家訓智慧:學出名堂來》是作者酈波圍繞“學”這一與青少年息息相關的主題,旁徵博引地用古今中外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以古喻今,並結合現代孩子的學習生活現狀,向青少年讀者講述治學的方法和意義。《中華家訓智慧:學出名堂來》以家訓名言切入主題,深入淺出地為孩子們講解了傳統家訓中為學處世的深刻哲理,讓孩子在閱讀中豐富歷史文化知識、樹立正確的治學處事觀。為了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書中插入了生動有趣的作者形象,並將作者與其子的生活趣事改編成漫畫,拉近作者與小讀者的距離。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家訓智慧:學出名堂來
- 出版社:新蕾出版社
- 頁數:186頁
- 開本:32
- 作者:酈波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076042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華家訓智慧:學出名堂來》由新蕾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酈波,祖籍江蘇丹陽,生於1972年。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專業博士,國內首位文牘學研究方向博士後,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古曲文學與文化學、儒家教育思想與實踐、文牘學。
媒體推薦
中華家訓智慧,不僅是中華親職教育的精華,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酈波先生的解讀,別有智慧,是父母與孩子共享的好讀本。
——著名作家 葉兆言
國有法,鄉有約,家有訓。中華家訓文化,經酈波先生解讀,生動有趣,饒有興味。
——著名學者 鮑鵬山
——著名作家 葉兆言
國有法,鄉有約,家有訓。中華家訓文化,經酈波先生解讀,生動有趣,饒有興味。
——著名學者 鮑鵬山
圖書目錄
讀書是改變氣質的絕招
讀史開人智慧
要學就學最棒的
考試神馬都是浮雲
人窮志不短手窮心不窮
聰明不讀書龍也像頭豬
一記二問三思考
有專業很重要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實踐出真知
讀書做人不是兩件事
教人也是一種學法
早教很重要
一目十行是讀書第一大病
格物方能致知
學習最怕半途而廢
當柏拉圖遇到蘇格拉底
以古人激勵自己
學習也要有氣勢
了解社會才有作為
讀史開人智慧
要學就學最棒的
考試神馬都是浮雲
人窮志不短手窮心不窮
聰明不讀書龍也像頭豬
一記二問三思考
有專業很重要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實踐出真知
讀書做人不是兩件事
教人也是一種學法
早教很重要
一目十行是讀書第一大病
格物方能致知
學習最怕半途而廢
當柏拉圖遇到蘇格拉底
以古人激勵自己
學習也要有氣勢
了解社會才有作為
序言
中華家訓別有智慧
家訓,對於今人來說,是個比較專業的說法。但在古時,卻是常用詞,因為“人必有家,家必有訓”。中國的家訓傳統,自古及今,源遠流長。
那么,什麼是家訓呢?
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說過一句名言:“他日趨庭,叨陪鯉對。”說的正是早期的家訓。《論語·季氏》篇記載:
(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這是一段對話,也是一幕生動有趣的生活場景:
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裡,他的兒子孔鯉從庭前經過,孔子便叫住孔鯉問道:“你開始學詩(按:一說學習《詩經》)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於是說:“不學詩,怎么會說話呢?”於是孔鯉退下,開始努力學詩。
過了幾天,孔子又在院中看見兒子從面前經過,於是又叫住他問道:“你開始學禮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於是教訓道:“不學禮,不知禮,怎么能立身於世呢?”於是孔鯉退下,開始努力學禮。
這是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對孔鯉的教育,也是一個普通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所以這段記載也被視為中國古代親職教育中的典範之一。而孔子所說的“不學詩無以言”和“不學禮無以立”,則成了古代早期家訓的典型內容。
當然,就文獻而言,《論語》所載孔子對孔鯉的教育還不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訓。作為商周時期文獻的合集,《尚書》中收錄了更多也更為典型的家訓作品。其中最為有名的《無逸》篇,是周公輔政時,周公教導侄子成王如何勤儉執政的。那句“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也成了後世諸多帝王教育後代不要貪圖安逸奢華生活的名訓。
通過孔子所說的“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以及周公所說的“君子所其無逸”,我們可以知道,家訓其實很簡單,不過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長輩教育子弟或晚輩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十分寬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舉止、個體修身、交友處世,乃至出仕從政、建功立業等各個方面。這些內容中的精華被行之於文、傳乎後世,便形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家訓文化。
西漢以後,由於儒家學說漸成社會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仰與素來的家訓教育不謀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訓遂一躍成為社會教育的主流。這集中地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家訓所代表的親職教育形式成為當時教育的主流形式。
我們一般以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我們現在一樣,是課堂,也就是學校教育。事實上,標準的學校自商周以來確實也早就存在。比如商周時期的庠序、辟雍,兩漢的太學,唐宋以後的國子監與書院等。
但我們不知道的是,不論哪個時期,能進入這些學校學習的學生在數千年的中國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數的(古代私塾、族塾、宗塾等俱屬親職教育形式,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學校)。事實上,因為儒家對“修齊治平”“家國天下”信仰的推崇,“修身齊家”的行為模式最終決定了親職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
換句話說,中國人最重家,從來都把親職教育當作安身立命的根本。《三字經》里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說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責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師的責任。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任重要的老師。推而廣之,父母對子女,長輩對晚輩,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這就是中國人所篤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訓在中國古代得以昌盛的最關鍵原因。
二是家訓所涵蓋的教育內容成為當時教育的主要內容。
秦漢以後,大量有關家訓的文本文獻開始出現。雖然一直到南北朝時期,自顏之推寫作《顏氏家訓》開始,“家訓”才正式得名,但在這之前,大量的“家誡”“家范”與“誡子書”其實都是標準的家訓文獻。自顏之推後,像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司馬光所作的《家范》等,雖然不以“家訓”為名,卻也都是標準的家訓作品。甚至像成冊成卷的家書、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內容與意義,在古時也一概被視為“家訓”。
這樣一來,古代家訓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內容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狹義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處,如何規範,如何發展;廣義地看,則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啟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兩全。
學習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業之道,莫不成為中國古代家訓的關注點,這正是中國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家訓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教育智慧,也承載著華夏文明獨特的歷史智慧與人生智慧。
中華家訓,別有智慧!
是為序。
酈波
甲午暮春於金陵水雲居
家訓,對於今人來說,是個比較專業的說法。但在古時,卻是常用詞,因為“人必有家,家必有訓”。中國的家訓傳統,自古及今,源遠流長。
那么,什麼是家訓呢?
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說過一句名言:“他日趨庭,叨陪鯉對。”說的正是早期的家訓。《論語·季氏》篇記載:
(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這是一段對話,也是一幕生動有趣的生活場景:
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裡,他的兒子孔鯉從庭前經過,孔子便叫住孔鯉問道:“你開始學詩(按:一說學習《詩經》)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於是說:“不學詩,怎么會說話呢?”於是孔鯉退下,開始努力學詩。
過了幾天,孔子又在院中看見兒子從面前經過,於是又叫住他問道:“你開始學禮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於是教訓道:“不學禮,不知禮,怎么能立身於世呢?”於是孔鯉退下,開始努力學禮。
這是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對孔鯉的教育,也是一個普通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所以這段記載也被視為中國古代親職教育中的典範之一。而孔子所說的“不學詩無以言”和“不學禮無以立”,則成了古代早期家訓的典型內容。
當然,就文獻而言,《論語》所載孔子對孔鯉的教育還不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訓。作為商周時期文獻的合集,《尚書》中收錄了更多也更為典型的家訓作品。其中最為有名的《無逸》篇,是周公輔政時,周公教導侄子成王如何勤儉執政的。那句“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也成了後世諸多帝王教育後代不要貪圖安逸奢華生活的名訓。
通過孔子所說的“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以及周公所說的“君子所其無逸”,我們可以知道,家訓其實很簡單,不過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長輩教育子弟或晚輩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十分寬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舉止、個體修身、交友處世,乃至出仕從政、建功立業等各個方面。這些內容中的精華被行之於文、傳乎後世,便形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家訓文化。
西漢以後,由於儒家學說漸成社會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仰與素來的家訓教育不謀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訓遂一躍成為社會教育的主流。這集中地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家訓所代表的親職教育形式成為當時教育的主流形式。
我們一般以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我們現在一樣,是課堂,也就是學校教育。事實上,標準的學校自商周以來確實也早就存在。比如商周時期的庠序、辟雍,兩漢的太學,唐宋以後的國子監與書院等。
但我們不知道的是,不論哪個時期,能進入這些學校學習的學生在數千年的中國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數的(古代私塾、族塾、宗塾等俱屬親職教育形式,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學校)。事實上,因為儒家對“修齊治平”“家國天下”信仰的推崇,“修身齊家”的行為模式最終決定了親職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
換句話說,中國人最重家,從來都把親職教育當作安身立命的根本。《三字經》里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說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責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師的責任。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任重要的老師。推而廣之,父母對子女,長輩對晚輩,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這就是中國人所篤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訓在中國古代得以昌盛的最關鍵原因。
二是家訓所涵蓋的教育內容成為當時教育的主要內容。
秦漢以後,大量有關家訓的文本文獻開始出現。雖然一直到南北朝時期,自顏之推寫作《顏氏家訓》開始,“家訓”才正式得名,但在這之前,大量的“家誡”“家范”與“誡子書”其實都是標準的家訓文獻。自顏之推後,像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司馬光所作的《家范》等,雖然不以“家訓”為名,卻也都是標準的家訓作品。甚至像成冊成卷的家書、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內容與意義,在古時也一概被視為“家訓”。
這樣一來,古代家訓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內容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狹義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處,如何規範,如何發展;廣義地看,則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啟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兩全。
學習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業之道,莫不成為中國古代家訓的關注點,這正是中國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家訓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教育智慧,也承載著華夏文明獨特的歷史智慧與人生智慧。
中華家訓,別有智慧!
是為序。
酈波
甲午暮春於金陵水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