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奇石雜誌社

中華奇石雜誌社

《中華奇石》雜誌社成立於2006年12月,雜誌社位於美麗的塞上平原城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自1995年中國大陸有了第一份與賞石文化相關的報刊以來,中國的玩石走入了“賞石文化”的階段,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時至今日,已形成了穩固的奇石文化產業鏈,把一個包括“鑒評”、“奇石交易”、“石文化推廣”、“奇石資源”等等配套因素已然完善的奇石行業推至了平穩發展的道路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華奇石
  • 外文名稱:Chinese Stone Arts
  • 語言:中文
  • 主管單位: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史研究館
  • 主辦單位:《中華奇石》雜誌社
  • 創刊時間:2007年7月
  • 出版周期:月刊
  • 國內刊號:CN64—1060/N
  • 國際刊號:ISSN1673-9566
  • 郵發代號:74-39
  • 定價:28元人民幣
雜誌歷史,版面分類,雜誌特色,關於創刊,重要影響,編輯隊伍,編委成員,編委會,編 委:,高級顧問,特邀顧問,顧問,

雜誌歷史

中華奇石(Chinese Stone Arts)是奇石收藏類專業期刊、中國觀賞石權威鑑賞交流期刊。
2006年底,由原《石道》雜誌(被譽為中國賞石文化第一刊,影響深遠)總編輯陳西先生擔任主編的《中華奇石》雜誌社成立,由此拉開了賞石新文化的全新局面。2007年7月,在經過籌備半年之後,《中華奇石》雜誌創刊號面世,辦刊理念:全面關注賞石人與企業的成長。《中華奇石》雜誌的創刊,標誌著,中國觀賞石文化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正規而權威的發展時代。

版面分類

主要欄目:《珍品閣》、《前沿》、《特別策劃》、《市場觀察》、《鑑藏》、《奇石史記》、《石友文摘》、《石友珍藏》、《心情故事》、《熱點評述》、《石話實說》、《石市觀察》、《紀錄》、《交流平台》、《海峽兩岸》、《石事問答》、《特別策劃》、《賞心院》等。
《珍品閣》與《賞心苑》主要介紹全國各地的石友珍藏、交流的觀賞石,推動觀賞石的珍藏流動。
《前沿》欄目體現了各地的觀賞石博覽會,呈現給讀者最前沿的觀賞石博覽會動向。
《特別策劃》為讀者探尋全國的觀賞石的產地、珍藏石種的石友資訊。
《鑑藏》特邀賞石界與藏石界的名家,為大家講評觀點以及佳石的選賞。
《中華奇石》為喜石愛石的各界人士提供最全面和最熱點的行業信息,實為當代觀賞石藝術投資專業指導。

雜誌特色

中華奇石作為一權威雜誌,憑藉其高素質的采編力量,權威的點評、最新行業風向的信息報導,成為中華奇石雜誌特色之一,從而贏得國內石友的普遍信賴。不僅在專業領域獨樹一幟,並且在發行服務方面得到廣大石友的一致好評。
中華奇石雜誌在國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經濟特區)設有近80個通聯站,同時在台灣地區也專門派駐了記者為台灣石界服務。
2012年封面樣式2012年封面樣式
同時為了連線並加強大陸與台灣地區賞石文化的交流,雜誌自創刊之日起便設有專門版塊《海峽兩岸》,定期定量介紹台灣地區的石種,刊登台灣石友的賞石心得、理念以及創作佳作,在台灣地區影響深遠,成為台灣石友每期必看的風向性期刊,是連線兩岸賞石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
《中華奇石》雜誌不僅是廣大奇石愛好者和收藏家的交流平台,也是人們文化生活與藝術修仙的驛站。

關於創刊

創刊號創刊號
《中華奇石》雜誌社成立於2006年12月,雜誌社位於美麗的塞上平原城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銀川是全國101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雄渾的賀蘭山與黃河,一起造就了銀川平原,在這塊土地上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文明。歷史的年輪、多元的文化在這裡積澱,中原文化、邊塞文化、河套文化、絲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等多種文化激盪交融,濃郁的回鄉風情,雄渾的大漠風光,秀麗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構成了“雄渾賀蘭、多彩銀川”的城市形象,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鄉”的鮮明特色,錘鍊成“包容、誠信、自強、創新”的城市品格。自1995年中國大陸有了第一份與賞石文化相關的報刊以來,中國的玩石走入了“賞石文化”的階段,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時至今日,已形成了穩固的奇石文化產業鏈,把一個包括“鑒評”、“奇石交易”、“石文化推廣”、“奇石資源”等等配套因素已然完善的奇石行業推至了平穩發展的道路上。特別是近年來,中國賞石文化發展更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業界原有的內部出版物性質的期刊、報紙已經遠遠無法滿足奇石市場及賞石文化的發展了。
2006年底,由原《石道》雜誌(被譽為中國賞石文化第一刊,影響深遠)總編輯陳西先生擔任主編的《中華奇石》雜誌社成立,由此拉開了賞石新文化的全新局面,中國賞石界第一本公開發行的期刊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它的應運而生,標誌著將結束中國觀賞石文化發展30年來沒有一本公開發行權威刊物的時代,改寫了賞石文化發展的歷史。
2007年7月,在經過籌備半年之後,《中華奇石》雜誌創刊號面世。《中華奇石》雜誌的創刊,標誌著,中國觀賞石文化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正規而權威的發展時代。

重要影響

人們覓石、藏石、賞石,實際上就是在尋找石頭與人某些精神上的共鳴,這也是人們將自身本質力量對象化的一種理想方式。真正愛石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每塊石頭,都寄託著他(她)的一份情感,仿佛就是他(她)身心的一部分。《中華奇石》在國內外的石友中起到了引導、鑑賞、推崇等作用。鑑賞奇石既然是一種認識活動,就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全面、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它總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不斷循環往復,從而一次比一次深化,一次比一次得到更多的認識成果。石頭欣賞是博大精深而古樸的藝術;同時又是民族的、大眾的、傳統的、富於地方色彩的、雅俗共賞的藝術,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中華奇石》以石為友、以石為伴、以石為家、以石為榮。引導奇石愛好者在玩石、賞石中,修身養性,感悟人生,充分享受天然石頭展現出來的真、善、美的無窮樂趣。
二零一二年度樣刊二零一二年度樣刊

編輯隊伍

榮譽社長:壽嘉華 石峰 羅伯健 趙濤
榮譽主編:柴寶成 石多才 莊偉才
社長:韓冬亮
主編:陳西
常務副主編:吳艷彪
副主編:楊靖 王崗 林震坤
藝術總監:李振江
編輯部主任:吳蕊賢
美編部主任:高燕
採訪中心主任:晁彩紅
特約高級編輯:楊勇生
責任編輯: 張鑫 楊文靜 許靜 嚴麗娟 張陽丹璐
美術編輯:白莎 劉偉 邸澤雨
特約攝影:張 文
特約拍賣師:許京 常健
法律顧問:李兆輝

編委成員

編委會

編委會主任:楊繼國 張蜀華 吳謙舜(特邀)
編委會副主任:胡迅雷 王長河

編 委:

馬吉青 馬增榮 王明章 王天然 王 崗 司紹忠 盧 鋒 朱旭佳 畢傲霜 畢崇毅 呂坤爐 劉昌沛 劉永凱 劉 霄 劉 建 鞏 傑 孫 葦 吳坤連 吳培龍 吳雲華 鄒順駒 李觀雲 李明華 李 群 李憲亮 蘇躍進 蘇立社 陳松林 陳一漢 陳 君 陳東升 張 梁 周易杉 林世基 楊海浩 招雪芬 武林虎 胡社軍 夏華炳 高 生 梁奕淦 梁向陽 梁成剛 惠學耕 葛寶榮 彭中榮 焦旭鼎 韓 東

高級顧問

王 偉 閆振堂 何 光 馬金虎 馬占瑛 寸建強 王 鏞 王鐵珊 王全詩 王志勇 韋建樺 鄧安連 石 兵 白雪石 馮其庸 馮少康 蘭仲傑 朱勃騰 劉及響 李 軍 李永盛 李秀芳 肖 峰 沈 鵬 沈 寬 蘇義吉 張 原 張明義 陳二曦 陳 秀 陳愛軍 杜耀西 宋益群 林同濱 趙步長 徐偉崇 高 嵩 黃富強 藍天野 楚國義 樊振寅

特邀顧問

麥培滿(印尼) 琳達·貝勃(澳洲) 湯姆·伊萊(美國) 金秀卿(韓國) 詹姆斯(德國) 春成溪水(日本) 周鎮榮(泰國) 黃國忠(馬來西亞) 羅莎迪(加拿大) 特邀專家:張家志 張寶橋 徐文強 詹增祥

顧問

馬永紅 文 甡 鄧鎮堅 王金水 王震谷 王志榮 王 義 王榮才 王金建 方鳳英 馮海勇 馮炳金 平 青 石 忠 劉 洪 劉開建 劉又諒 劉繕華 劉善友 劉長青 劉曉明 劉福元 劉粟平 劉永進 劉柱昌 向前飛 朱海珠 朱曉華 朱擁軍 朱貴全 朱鐵山 朱明敬 閆志強 祁文石 陳榮昌 陳有政 陳 路 陳少華 陳民府 陳慧明 陳鴻濱 陳 亮 陳 華 何 崗 何孝國 李 明 李 民 李道槐 李文煌 李亞紅 李忠孝 李西明 張昭然 張志寬 張 華 張發偉 張長壽 吳樹明 吳德雄 余愛業 官德鑌 鄭金川 鄭 忠 楊真旗 楊曉紅 楊連記 楊志偉 楊桂德 周偉權 周自革 周川人 羅文燧 羅開華 邵 峰 郎寶山 柏極光 駱柱英 侯小明 姚和江 郝孝禮 郝惠亮 唐正安 賈少奎 高新村 高平均 高尚元 高津龍 徐 健 浦龍恩 耿德寶 袁 武 梁進貞 梁志偉 梁偉嶺 黃兆排 黃雲波 梅志剛 蔣仁康 董建軍 曾榮文 溫學禮 甄曉光 蔡中華 蔡進福 裴海龍 廖 迅 黎志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