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學百部·中國通史

中華國學百部·中國通史

《中華國學百部·中國通史(卷2)》介紹: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要理解現實必須懂得歷史,借鑑前人得失。《中國通史》正是適應歷史發展的需要,採用全新的體例形式編纂的一部全景式展現中國歷史的新型圖書。《中華國學百部·中國通史(卷2)》以時間為順序,收錄了從盤古開天闢地起,歷代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優秀人物的事跡,全方位介紹了歷朝歷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各個領域。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國學百部•中國通史
  •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 頁數:138頁
  • 開本:16
  • 作者:邵士梅 蔣筱波
  • 出版日期:2008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5464992
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圖書目錄

卷二
十四、隋(581-618年)
楊堅稱帝
三省六部制
隋反擊突厥之戰
隋滅陳統一全國
改革兵制
開皇之治
楊廣弒父
東都洛陽
開鑿大運河
煬帝三游江都
三征高麗
瓦崗軍起義
李淵晉陽起兵
帝死隋亡
十五、唐(618-907年)
李淵稱帝建唐
統一戰爭
均田制與租庸調法
玄武門之變
渭水之盟
貞觀之治
房謀杜斷
玄奘西行
鑒真東渡
李靖破突厥
安西都護府
文成公主人蕃
《備急千金要方》
遣唐使來華
武則天封后
徐敬業起兵
武則天稱帝
狄仁傑拜相
北庭都護府
五王政變
韋後亂政
李隆基誅韋
玄宗即位
太平公主謀逆
開元盛世
李林甫拜相
楊貴妃
楊國忠擅權
安史之亂
馬嵬驛兵變
唐肅宗即位
史思明敗亡
王維
回紇助唐平叛
推行兩稅法
李白
杜甫
柳宗元
宦官專權
牛李黨爭
甘露之變
武宗崇道滅佛
白居易
杜牧
李商隱
黃巢起義
唐朝滅亡
十六、五代十國(907-960年)
朱全忠建(後)梁
王建(稱帝)建蜀
洛陽兵變
楊行密建吳
後唐建立
石敬瑭建後晉
劉知遠建後漢
郭威稱帝建後周
柴榮即位後周
十七、北宋(960-1127年)
陳橋兵變
杯酒釋兵權
北宋平定南方
宋太宗即位
王小波、李順起義
澶淵之盟
科舉取士
交子的出現
黃庭堅
秦觀
范仲淹、歐陽修被貶
活字印刷術
儂智高反宋
宋英宗即位
王安石變法
歐陽修
永樂城之戰
司馬光《資治通鑑》
元祜更化
沈括
平夏城之戰
米芾
蘇軾
書法四大家
徽宗即位
金朝建立
宋徽宗退位
李綱堅守開封
靖康之變
《清明上河圖》
十八、南宋(1127-1279年)
南宋建立
宗澤保衛東京
鐘相、楊么起義
岳飛抗金
紹興議和
宋孝宗即位
隆興和議
李清照
韓世忠
南宋紙幣一會子
鈞窯
定窯
陸游
朱熹
陸九淵
慶元黨禁
鐵木真建國
開禧北伐
宋蒙滅金
文天祥
宋朝滅亡
十九、遼(916-1125年)
耶律阿保機建國
遼建東丹國
幽雲十六州
遼周交戰
遼征西夏
東侵高麗
遼與韃靼的戰爭
遼朝滅亡
耶律大石建西遼
二十,西夏(1032-1227年)
西夏建立
夏遼之戰
諒祚攻宋
援遼抗金
蒙古滅夏
二十一、金(1115-1234年)
阿骨打建金
金滅北宋
金遷都燕京
太原失陷
金朝滅亡
二十二、元(1271-1368年)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蒙哥死於釣魚城之戰
忽必烈稱帝
忽必烈建元
馬可·波羅來華
伯顏渡江滅宋
《授時曆》
元大都建成
元曲和元曲四大家
京杭大運河
元成宗即位
英宗新政
十年更五帝
朱元璋稱王
元朝滅亡
二十三、明(1368-1644年)
明朝建立
君主專制的加強
分封諸王
空印案
建立錦衣衛
建文帝登基
建文削藩
靖難之役
方孝儒殉難
鄭和下西洋
永樂北伐
遷都北京
仁宗即位
朱高煦謀反
仁宣之治
明英宗即位
土木堡之役
于謙保衛北京
英宗自瓦剌回京
奪門之變
曹石亂政
設定西廠
弘治中興
武宗殺劉瑾
武宗亂政
明世宗即位
壬寅官變
嚴嵩遭貶
戚繼光抗倭
張居正改革
《本草綱目》
“一條鞭法”
女真崛起
吳承恩
中日朝鮮之戰
《牡丹亭》
東林黨
努爾哈赤伐明
薩爾滸大戰
熊廷弼抗金
袁崇煥督師薊遼
孫承宗抗金
明末三大案
魏忠賢亂政
袁崇煥寧遠大捷
皇太極稱帝
崇禎帝即位
徐光啟與《農政全書》
《天工開物》
荷蘭入侵台灣
李白成起義
李自成建大順
崇禎帝自縊煤山
二十四、清(1644-1911年)
清軍入關
清建都北京
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李自成死難
順治親政
鄭成功收復台灣
康熙即位
莊廷銑案
康熙計除鰲拜
平定三藩
統一台灣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康熙南巡
雅克薩之戰
三征噶爾丹
多倫會盟
《南山集》案
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雍正帝
西征青海
攤丁入畝
文字獄
“改土歸流”
曾靜投書案
軍機處
乾隆帝即位
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
圓明園
鄭板橋
揚州八怪
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
《四庫全書》
明清小說
大貪官和坤
乾隆退位
書法家劉墉
全國性大禁教
癸酉之變
道光帝即位
平新疆叛亂
虎門禁菸
第一次鴉片戰爭
三元里抗英
中英《南京條約》
魏源和《海國圖志》
洪秀全拜上帝會
葡萄牙強占澳門
金田起義
天京建都
曾國藩建湘軍
亞羅號事件
天京事變
洪仁王乾的《資政新篇》
第二次鴉片戰爭
火燒圓明園
辛酉政變
總理衙門
洋務運動
天京陷落
左宗棠收復新疆
晚清海軍
中法戰爭
《中法新約》
台灣建省
西藏遭侵
中日甲午戰爭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
台灣人民抗日
興中會
中日《馬關條約》
公車上書
強學會成立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
保國會創立
戊戌變法
戊戌六君子
京師大學堂
義和團運動
“門戶開放”
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
廢除科舉
日俄戰爭
中國同盟會
《蘇報》案
“三民主義”
詹天佑和京張鐵路
溥儀繼位
黃花崗起義
保路運動
武昌起義

文摘

十四、隋(581—618年)
581年,北周大丞相楊堅稱帝,國號隋,都長安,建元開皇。隨即在.589年滅陳,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持續了二百七十餘年的分裂局面,統一全國。隋統一後,社會安定下來,南北經濟文化得到了交流。隋朝時候,經濟有很大發展。耕地面積大量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手工業有新的發展,造船技術達到很高水平,能造起五層樓的宏偉戰艦。洛陽的商業盛極一昌,居住著數萬家富商。封建經濟呈現繁榮的局面。為加強南北的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通一條通南北的大運河,對南北經濟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隋煬帝奢侈腐化,濫用民力,營建東都洛陽,幾次巡遊江都,三征高麗,兵役徭役繁重,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隋朝末年,爆發了瓦崗軍、河北及江淮等農民大起義,618年,李淵廢隋恭帝楊侑,稱帝建唐,隋朝滅亡。
楊堅稱帝(581年)
北周武帝死後,國力日益衰落,朝政逐漸混亂,統治集團也四分五裂。楊忠是北朝顯貴,西魏時為十二大將軍之一,在北周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隋國公。楊忠死後,楊堅(541年—604年)繼承了爵位,後來他的女兒又成為了宣帝宇文贊的皇后,楊堅當上了大司馬、上柱國,掌握了國家大權,在朝廷中的地位十分顯要。大成元年(579年),北周宣帝下詔退位,將皇帝寶座傳給了他年僅七歲的兒子宇文闡,即周靜帝。第二年五月,宣帝駕崩,因靜帝年幼,外戚楊堅就以左大丞相、都督內外軍事的名義把持朝政,不久相州、鄖州、益州等地因不滿其專權而起兵叛亂,楊堅率兵南下,不久將叛亂平定,並藉機消滅了宇文氏諸王,自己獨霸朝綱。581年二月,羽翼豐滿的楊堅廢掉了周靜帝,並自立為皇,建立隋朝,定都洛陽,是為隋文帝。
三省六部制(581年)
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對南北朝後期的官制進行了改革,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分別掌握執行、決策和審議大權,互相牽制,最後集權於皇帝。在尚書省下,又分吏、禮、兵、都官(後改為刑部)、度支(後改為戶部)、工六部,六部尚書分掌全國政務。隋文帝又在開皇三年將以往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改為州、縣兩級制。這些措施都有助於改善吏治和加強中央集權。
隋反擊突厥之戰(581—583年)
581年,突厥佗缽可汗死,攝圖即位為沙缽略可汗,攝圖弟蒼羅為第二可汗,木桿子大邏便為阿波可汗,沙缽略號突利可汗。攝圖的妻子為北周的千金公主,隋文帝取代北周后,千金公主便勸其夫乘隋政權未穩發兵攻隋。隋朝大臣長孫晟,在北周時曾送千金公主人突厥,對突厥內部的情況十分熟悉,於是上書提出“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方針,建議聯合西方的達頭可汗和阿波可汗,以及東北的處羅侯,促使突厥內部分化,再乘勢擊敗沙缽略。隋文帝派元暉出使達頭,長孫晟出使處羅侯,促成了突厥內部的分化。開皇三年(583年),隋開始反擊突厥,兵分八路,大敗沙缽略可汗,又屢敗阿波可汗。突厥由此分裂為東西兩個突厥汗國,東突厥以沙缽略為首,西突厥以阿波為首。開皇五年(585年),沙缽略臣附於隋。隋的北顧之憂得以解除。
隋滅陳統一全國(589年)
楊堅稱帝建隋統一北方後,便開始作南下滅陳的準備了。楊堅首先任命韓擒虎為廬州總管,賀若弼為吳州總管,陳兵於隋陳邊界。又命楊素督造戰船,修成五牙大樓船、黃龍戰船、大量平乘、舴等輕便小船,以備渡江。587年,文帝又採納謀士之策,在江南收穫之際,派兵騷擾,廢棄農時,並派人焚燒陳人糧倉,令陳國力更衰。588年,在鞏固了內部、緩解了與突厥的矛盾後,楊堅命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出永安、劉仁恩出江陵、王世積出蘄春、韓擒虎出廬江、賀若弼出廣陵、燕榮出東海,兵分八路,計有五十二萬人,在東臨滄海、西接巴蜀的長江沿線,向陳發動了全線進攻。而陳後主沉溺酒色之中,不加防備。589年,韓擒虎領五百精兵夜渡長江,並攻克姑孰,控制了長江上游的咽喉要道。賀若弼橫渡天塹,克京口,掌握長江下游門戶,兩路夾擊之下,陳兵首尾不能顧,望風潰敗。賀若弼、韓擒虎趁勢分別攻人建康,俘虜了陳後主及文武百官。晉王楊廣人建康後,命陳後主詔上游諸位陳將投降,陳水軍都督周羅高等全部投降,陳亡。至此,白西晉滅亡以來二百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至此結束。
改革兵制(590年)
在北周以前,我國一直延用府兵制,到了隋初,雖有兵農合一的趨勢,但軍人仍另立軍籍,自成系統,不受地方州縣管轄。590年隋滅陳後,隋文帝楊堅下詔改革府兵制下令將軍人劃入當地州縣,與農民一樣分配土地,府兵從而有了軍籍與民籍的雙重身份。軍人及其家屬,平時耕作,戰時出征,免租調役;同時,每年輪流上京戌衛。府兵在統領上仍由江衛分領,但江衛現在只負責督領宿衛京師的府兵。江衛各設大將軍,總隸於皇帝。府兵制的改革,使國家兵源得到了保證,減輕了政府對軍隊的負擔,對軍人的管理和控制大大加強。這一制度到唐代仍沿襲使用。
開皇之治(581—600年)
“開皇”是隋文帝的第一個年號,共二十年(581—600年)。開皇年間,隋文帝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政策,使得政治穩定,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推行均田制,重編戶籍,削弱豪強勢力,簡化行政機構,加強皇權的同時也增強了國力。當時各糧倉儲糧都有數百上千萬石,其豐實程度甚至超過兩漢盛世。同時,經過南北朝時期,各少數民族與漢族進一步融合,民族關係融洽。隋文帝本人又勤政節儉,約束臣下甚嚴。因此在開皇年間,全國迅速呈現出繁榮盛況,史稱“開皇之治”。
楊廣弒父(604年)
楊堅稱帝建立隋朝之時,因楊勇為其嫡長子所以被立為皇太子。但他率意任情,又奢移無度很快在宮內失寵。二弟晉王楊廣,滅陳立功,又偽裝節儉仁孝,同時廣結黨羽。並討好內宮,在獨孤皇后、楊素等人的鼓譟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月,隋文帝以仁孝無聞委任奸佞等罪名廢太子勇。十一月,楊廣被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病重,召楊廣入居大寶殿。楊廣疑慮,寫信給楊素詢問後事的處理,不料被誤傳到文帝手中,同時又發覺楊廣猥褻陳夫人,後悔莫及,欲復立楊勇為太子。楊廣急派心腹張衡入侍,殺死隋文帝。廣又偽造敕書縊殺楊勇,遂即位為帝,是為隋煬帝。

序言

中華民族的歷史紛繁錯綜,治亂興衰交錯更迭,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民族抗爭史,也不乏悲痛屈辱的民族血淚史。歷史不是簡單地記錄事件的發生,史學家們所爭論不休的也決不僅僅局限於無足輕重的細枝末節,學習歷史的目的應該是了解歷史、感悟歷史、以史為鑑、古為今用。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廢。要理解現實必須懂得歷史,借鑑前人得失,古為今用。今天,我們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回顧歷史,了解歷史,感悟歷史,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更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江澤民總書記曾說:“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全民族共同的財富。全黨全社會都應該重視對中國歷史的學習,這對於大家弄清楚我國歷史的基本脈絡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奮發圖強的精神,增強唯物史觀,豐富治國經驗,都是很有好處的。”鑒於此,我們精心編寫了這部《中國通史》。本書以中國文明的歷史發展時間為線索,以生動客觀的語言為載體,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宗教、思想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來反映歷史發展的進程,力求為讀者展現一部清晰的中華文明史。當今時代呼喚知識英雄,需要千百萬適應時代發展、博古通今的傑出人才來開拓進取,引領時代潮流。《中國通史》正是適應歷史發展的需要,採用全新的體例形式編纂的一部全景式展現中國歷史的新型圖書。
本書是按照現代新型教育理念,在吸收國內史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中華文明悠久歷史沉澱下來的豐富的圖文資料按歷史編年的形式進行編排,記述了從170萬年前至公元1912年中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全書按照中國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根據朝代的更替,將總體內容分為二十四章,每一章都有一個總括此段時期中國歷史發展特點的標題,並根據全章內容整理出一段介紹有關該時期重要發展的簡練文字。每一章里又按照各朝代相互更迭的順序來逐一梳理紛紜繁複的歷史事件。每章均以珍貴的歷史圖片配合通俗易懂的文字敘述,全方位介紹了各個朝代的歷史主題,生動、真實、全面、客觀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藝術、民俗等各個領域。以最新的視角解讀中國歷史,以最新的形式整合中國歷史,帶讀者跨越千年時光,全面領略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這就是本書的主旨所在。
本書力求在真實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等方面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並通過科學的體例與創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地闡釋歷史。著重於引導讀者探討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培養讀者從歷史學習中吸取知識營養和智慧的興趣。它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和極具歷史價值的圖片,讓讀者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真切而直觀的感受,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和學習。此外嚴格尊重史實,公正評述歷史人物與事件,注重故事的文學性、趣味性,使歷史人物栩栩如生,讀者閱讀歷史事件時如親臨其境,感同身受,既能從中學到歷史知識受到教育,又能得到文學陶冶。
編者
2008年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