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學大典

中華國學大典

《中華國學大典》是2012年遼海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老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國學大典
  • 作者:老子
  • 出版社:遼海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4月1日
  • 頁數:747 頁
  • 定價:498.00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45117387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中華國學大典(套裝共4冊)》選錄了多本廣為流傳且又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名作,同時參考各家集注,力求準確、流暢地翻譯原典,真實地體現經典精神。希望讀者可以從《中華國學大典(套裝共4冊)》中領悟國學精髓,借鑑賢哲智慧,懂得知己知彼,學會尊重自然,增進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

編輯推薦

《中華國學大典(套裝共4冊)》編輯推薦:雅禮豪華擋不住!
為高端消費人群量身定製,從內到外均採用諸多新材質、新工藝、新設計,觀感氣派輝煌,適於自藏、饋贈。
特種材質包裝——仿真隨形皮書盒,觸感好,豪華氣派有面子!
特種裝訂方式——全手工縫製彩線線裝,古樸典雅!
特種飾品——燒陶、烤瓷、貝殼、玉石,多材質飾品,尊貴專屬!
特種紙——進口特種紙,光潔度高,閱讀不傷眼!
冊數多——一盒4冊,1100多頁,厚重!
用途廣——裝飾性強,書房、臥室、辦公室、影視劇道具……擺哪都hold住!

圖書目錄

易經
老子
大學
中庸
論語
六祖壇經
孟子
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
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規

作者簡介

作者:(戰國)老子 等

序言

前言:國學又被稱為“中國學”、“漢學”、“國故”、“國故學”,是“西學東漸”之後,針對西方文化在我國的傳播而提出的名詞。晚清國粹派如辜鴻銘、章太炎等,也都發表文章,結成社團,倡導國學。
在對國學定義時,章太炎認為“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胡適等人則把它看成是一部中華文化史,包羅萬象;辜鴻銘則強調一切“中國學”。為了捍衛中華文化傳統,辜鴻銘堅守了讓很多人都難以想像的奇怪遺風。
時至今日,學術界及社會上對國學的概念、範圍也各有看法,爭議不斷。一般分為狹義、廣義兩種概念,前者是指儒家學術文化及諸子百家,後者則擴大到中國一切傳統歷史文化。
中華文化悠悠五千年,深邃且廣大,有四書五經、周易老莊,有史記漢書、唐詩宋詞,還有元曲雜劇、紅樓水滸……各類經典著作數不勝數。而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整箇中華文化至關重要的,是貫穿於其內的傳統精神!
這種深厚的精神內蘊,歷經千年風霜的磨礪,不僅見證過民族的鼎盛,也經受過民族的苦難。千百年來的風雨共濟,使得中華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理想、價值倫常、行為舉止、風格氣質都獨具魅力,深深植根於炎黃子孫骨髓之中。
民國初,為了應對社會轉型的挑戰,“五四”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徹底批判傳統文化;後來,西化日深,我們用西方的學科分類取代了國學兼修並學,對科技的過分重視則割斷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理念;至今,我們有的人熱衷於西方節日、洋式快餐,使用西方技術,目之所及盡屬引進文化。
長期如此,如果西學興盛、國學式微,社會中就會充斥著科技理性膨脹、人生價值迷茫、道德意識淺薄及人與自然相互衝突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都亟待解決。
這些問題的解決實際上都可以在國學中找到啟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國學教我們上下和諧;“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仁者愛人”、“普度眾生”,國學教我們平等博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國學教我們體諒尊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國學教我們堅守正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國學教我們尊重自然……眾多典籍之中,開卷有益之處,歷歷可數。
著名學者南懷瑾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振興國學,已成必行之勢。但是振興國學不是簡單的一味繼承,而是詳加分析,從而借鑑歷史得失、傳承精要文化、領悟祖先智慧。因此,我們在學習國學時應效仿諸國學大師“融會中外,博通古今”的精神,不僅學習古籍中可為今用的仁愛精神、群體觀念、豁達心理等,還要繼承傳統文化,兼容並蓄,也不盲目追逐或排斥西方文化,從而達到“雙贏”效果。同時,切忌不假思索、一味跟從國學熱潮,要慎重選擇、閱讀適合當今社會及自身需要的重要典籍。
本書選錄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廣為流傳而又具有教育意義的蒙書,以及儒家名典“四書”、啟發中國文化的《易經》,還有《老子》、《六祖壇經》、《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經典名作。本書同時參考各家集注,力求準確、流暢地翻譯原典,真實地體現經典精神,以求共同參詳。
希望讀者可以從本書中領悟國學精髓,借鑑賢哲智慧,知曉學而後時習之,明白有所為有所不為,懂得知己知彼,學會尊重自然,注重和諧發展,也算是本書為國學之振興,盡了綿薄之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