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公論

中華公論

《中華公論》 ,1937年7月21日在上海創刊。大型學術性月刊。錢亦石主編。編委有王志莘、杜佐周、張志讓、張仲實、鄭振鐸、錢介石等。1937年8月20日出版第2期後,曾和《世界知識》、《國民》周刊、《婦女生活》出版《戰時聯合旬刊》4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公論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37年
  • 出版周期:月刊
辦刊歷史,辦刊成果,文化傳統,

辦刊歷史

1937年7月20日創刊於上海。
王志華、杜佐周、張志讓、張仲實、鄭振鐸和錢亦石為編輯,陳霖任發行人,中華公論社發行,社址位於上海福州路復興里四號。
該刊停刊時間和原因不詳,館藏最晚一期為1937年8月出版的第二期。

辦刊成果

在代發刊詞《我們的認識和態度》一文中,該刊的編者聲明:“我們的熱望,是把這塊文化的園地,做成一面反映現實的鏡子,讓大家——為獨立自由而奮鬥的中國人——從這面鏡子中,認識世界的真相,認識中國的前途。”這樣才能實現“團結禦侮,爭取中華民族解放的勝利,爭取世界和平的勝利”之目的。《中華公論》關注現實問題,立足於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和評論,以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建議。該刊既關注政治問題,也關注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例如《請政府速定外交政策》即是對中國的外交問題提出的建議,屬於政治領域。而《國防經濟的幾個基本問題》和《民族危難中的教育政策問題》則分屬經濟和文化領域。該刊設有短評、變動中的世界和社會雜感等欄目。“短評”欄目刊載的文章篇幅較短,重點在於當時的重要事件和現象。“變動中的世界”所關注的是世界,用於向國人介紹當時世界的情況。“社會雜感”欄目則主要刊載討論社會問題的文章。該刊還會為某些特定的主題設定專欄,如“憲法與國民大會”就是專門討論憲法和國民大會問題的。
《中華公論》為一份創刊於全面抗戰爆發之際的綜合類刊物,以討論當時中國各方面的現實問題和中國的前途為主要內容,其中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的情況和處境,同時也反映了相關同人對於國家命運等問題的思考和建議,故而對於研究這些方面,該刊均有一定的作用。

文化傳統

《我們的認識和態度》(代發刊詞)(本社同人)
世界正處在十字路上,一條路是和平,一條路是戰爭。
中國是世界的一環,世界往何處去,中國也往何處去。反過來看,中國又是決定世界和平與戰爭的關鍵,中國往何處去,世界也往何處去,
我們不幸而為“世界的中國人”,眼見中國在帝國主義侵略的過程中,降為半殖民,近五年來,更有從半殖民地走向完全殖民地的趨勢。遇到這樣空前未有的民族危機,我們不僅痛心,並且有抑制不住的戰慄。
我們又幸而為“世界的中國人”,眼見全世界的被壓迫者覺醒了,中國受時代的“啟事”也覺醒了,從前中國是一匹馴伏的羔羊,現在中國要做怒吼的獅子。
面前的事實告訴我們中國正在轉變中,正在統一中,正在前進中。我們渴望著中國在對內維護和平對外抵抗侵略的基本國策上,從半殖民地的火坑跳出來,向獨立自由之路昂首邁進!
中國開始覺醒了,中國快要怒吼了,目前已逼近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這些文化界的工作者,應該怎樣迎接這個時代呢?
我們把目前文化運動的成績,作一次總檢閱,證明近來“大眾化”的收穫是不錯的。但這只是文化運動的一方面。我們認為在“大眾化”以外,應該提高理論水準,加深“學術化”。假使說“大眾化”是文化運動的擴大,那么,“學術化”就是文化運動的深入了。擴大與深入是不可偏廢的。因此,我們特集合許多一向從事於文化工作的朋友,開闢這塊文化的園地,做點“學術化”的工作。
我們不贊成“讀死書”,所以不肯以背對著二十世紀以面向著十八世紀,把文化運動引到“復古”的墳墓里去。我們主張加深“學術化”,是用“學術之光”,照徹現實,分析現實,認識現實。一方面,我們固然不願“淺嘗輒止”或以“一得自矜”;另一方面,我們也不願墮入“煩瑣哲學”的迷宮,專門討論那些“一個針尖上容得下幾許天使跳舞”的問題。我們的主要目標,是要求理論與現實結合,儘可能的做到“理論問題現實化”,“現實問題理論化”。
我們相信學術有它的“時代性”,但決沒有“地域性”。我們生在二十世紀,生在學術落後的中國,應該堅持“求知識於世界”的信念,大開門戶,向世界學術的雰圍氣中,行深呼吸。學術是不分國界的,我們只知道尊重事實,只知道服從真理。
同時,我們也沒有一刻忘記在苦難中的中國的需要。我們要在民族危機中,盡我們所能的貢獻我們的一切。在消極方面,我們要批判一切誤謬的以及漢奸的理論,在積極方面,我們要本事實的教訓和真理的指導,討論中國當前的諸問題,闡明有利於全民族的基本國策,使中國在最短時期內,跳出半殖民地的火坑,走上獨立自由之路。
現在,我們把這塊文化的園地——《中國公論》——提供於全國文化人之前,要求大家在共同的認識上,把學術界各種重大問題,特別是與現實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諸問題,作理論的探討。
我們沒有宗派的成見,也沒有“說教”的野心,觀察各種問題,都抱著客觀的研究的態度。西施來還她個西施,無鹽來還她個無鹽,歪曲事實的幻術,我們是不會變的。我們的熱望,是把這塊文化的園地,做成一面反映現實的鏡子,讓大家——為獨立自由而奮鬥的中國人——從這面鏡子中,認識世界的真相,認識中國的前途。只有這樣,大家才能夠根據共同的認識,把客觀的需要和主觀的努力配合起來;只有這樣,大家才能夠團結禦侮,爭取中華民族解放的勝利,爭取世界和平的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