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視角下的國際經濟法

中華傳統文化視角下的國際經濟法

《中華傳統文化視角下的國際經濟法》是2022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貴國。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傳統文化視角下的國際經濟法
  • 作者王貴國
  • 類別:學術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9月
  • 頁數:811 頁
  • 定價:198.0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1977026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出版背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11章,內容包括:國際經濟法的性質和特徵;主權權力及限制;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國際貿易秩序;國際投資秩序;國際金融秩序;網路空間之國際法律秩序;國際公共衛生秩序;國際發展法;國際經濟法走勢前瞻。
就研析方法言,本書嘗試以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價值取向和標準,分析相關的國際經濟法問題;在分析的過程中,著重國際法律原則和規則的實際適用及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法理、歷史、經濟、地緣政治等),涉及的資料包括國際法院的判決、世貿組織專家組和抗訴機構的報告、國際投資仲裁庭的裁決以及一些國家法院的判決等,分析的重點為這些報告、判決、裁決的法理依據、影響、問題及可改進之處等。此外,為求分析和結論的客觀性、合理性、公正性,本書盡力博採世界各國學者的觀點,包括與作者相同、相近和相反的觀點。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國際經濟法的性質和特徵
一、國際經濟法的類與性
(一)類與性
(二)法之性
(三)國際經濟法之性
二、國際經濟法的勢
(一)早期發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發展
(三)全球化的雛形
(四)全球化的起伏與發展
三、國際經濟法的氣
(一)國際經濟法的淵源
(二)基本原則
(三)國際經濟法的主體
四、國際經濟法的形成及特點
(一)國際經濟法之解釋與效力
(二)國際法與內國法之互動
第二章 主權權力及限制
一、全球化環境下主權權力行使之限制
(一)市場一體化與法律全球化
(二)主權權力行使之限制
(三)國際規範進入內國法
二、限制主權權力的方式與內涵
(一)對主權權力之限制方式
(二)市場準入的要求
(三)待遇標準的演變
(四)對內國法救濟程式的影響
三、全球化環境下的國家豁免
(一)國家豁免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二)國際社會早期限制國家豁免原則的努力
(三)聯合國的立法努力
(四)區域性立法努力
四、國家豁免之國家實踐
(一)傳統國家豁免原則
(二)中國實行傳統國家豁免原則
(三)美國奉行限制性理論及實踐
(四)英國的限制性理論實踐
(五)加拿大的限制性理論實踐
五、國家豁免原則的執行豁免
(一)國際社會的執行機制
(二)美國的執行豁免實踐
(三)英國的執行豁免實踐
(四)法國的執行豁免實踐
六、主權原則的走勢前瞻
(一)全球化與主權權力限制
(二)全球化與國家豁免
(三)全球化與國際話語權
第三章 最惠國待遇
一、最惠國條款的演變及解釋原則
(一)最惠國條款的演變
(二)對最惠國待遇的挑戰
(三)國際立法努力
(四)最惠國條款的解釋原則
二、關貿總協定時期的最惠國待遇
(一)無條件的基本原則
(二)最惠國待遇之例外
(三)最惠國待遇例外之解釋
(四)最惠國條款與第三方
三、世貿組織機制下的最惠國待遇
(一)貨物貿易的最惠國待遇
(二)服務貿易的最惠國待遇
(三)最惠國待遇與智慧財產權保護
四、國際投資機制的最惠國待遇條款
(一)爭端解決程式適用
(二)爭端解決程式不適用
(三)最惠國條款與管轄權
(四)國際社會的反饋
五、最惠國原則前瞻
第四章 國民待遇
一、國民待遇原則的基本元素
(一)國民的確定原則
(二)國民待遇與其他待遇標準的關係
(三)當代國民待遇原則的特點
二、關貿總協定時期之國民待遇
(一)條約規定的法理分析
(二)國民待遇中的政府干預
(三)國民待遇的合規實踐
(四)國民待遇之例外
三、世貿組織下的國民待遇
(一)國民待遇在貨物貿易的適用
(二)國民待遇與服務貿易
(三)國民待遇與智慧財產權保護
四、國際投資秩序下的國民待遇
(一)投資的國民待遇規則
(二)國民待遇的“類似情形”之確定
(三)國民待遇與非歧視原則
(四)較不優惠待遇之確定
五、挑戰與前瞻
第五章 國際貿易秩序
一、從《關貿總協定》到世貿組織
(一)《關貿總協定》的發展歷程
(二)世貿組織的目的和職能
(三)世貿組織的成員
(四)世貿組織的架構
二、貨物貿易秩序
(一)關稅減讓
(二)數量限制
(三)區域性安排
(四)關稅減讓之修改和撤銷
(五)一般例外和基本安全例外規則
三、服務貿易秩序
(一)承諾及例外
(二)基本義務和權利
(三)同類服務和同類服務提供者
四、智慧財產權保護
(一)制度與原則
(二)權利之取得
(三)例外規定
(四)保護制度
五、爭端解決機制
(一)基本原則與管轄權
(二)補救措施
(三)專家組與抗訴機構
(四)仲裁機制
六、多邊貿易秩序的挑戰與興革
第六章 國際投資秩序
一、國際投資法律秩序
(一)投資秩序框架
(二)合格投資與合格投資人之條約規定
(三)合格投資與合格投資者之解釋
二、投資待遇的解釋及挑戰
(一)公平公正待遇的國際法淵源
(二)公平公正待遇與投資者的合理期待
(三)公平公正與國際最低標準待遇
(四)公平公正待遇與緊急情況例外
(五)徵收
(六)充分保護與安全、非武斷與非歧視待遇
(七)保護傘條款
三、多邊保護機制
(一)多邊投資擔保機構
(二)“機構”擔保的投資
(三)風險擔保
(四)投資諮詢
(五)與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關係
四、投資爭端解決
(一)調解
(二)仲裁庭的組成
(三)仲裁庭適用的原則與程式
(四)管轄權
(五)臨時措施
(六)裁決的撤銷
(七)裁決的承認與執行
五、國際投資秩序前瞻
(一)科技進步促進國際投資
(二)條約解釋效果外溢
(三)氣候變化、數字經濟漸次被納入投資規範
第七章 國際金融秩序
一、當代國際金融秩序之淵源
(一)金本位神話
(二)黃金方法
(三)國際金融秩序的過渡
(四)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創立
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一)普通提款權
(二)特別提款權
(三)外匯秩序
(四)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挑戰與崩潰
(五)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外匯制度
(六)監督與磋商
三、世界銀行團
(一)世界銀行
(二)國際開發協會
(三)國際金融公司
(四)對全球性挑戰的應對
四、銀行與跨國合作
(一)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
(二)中央銀行間的合作與監管
(三)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
(四)國際監管合作漸次全球化
五、國際金融秩序的挑戰與前瞻
(一)法治化勢在必行
(二)虛擬貨幣的挑戰及應對
(三)網際網路3.0的挑戰及應對
第八章 網路空間之國際法律秩序
一、網路空間對國際秩序的挑戰
(一)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
(二)網路空間的特點
(三)網路空間的治理挑戰
二、網路空間治理的國際努力
(一)網路空間對主權的挑戰
(二)國際法上的國家管轄權
(三)國際社會構建網路空間治理框架的努力
(四)網路空間國際治理的待決問題
三、網路空間治理的個體努力
(一)國家層面的努力
(二)非國家機構的努力
四、國際法原則和規則的適用
(一)國際法適用於網路空間
(二)網路空間與國際條約規則
(三)網路空間與習慣國際法
(四)網路空間與一般法律原則
五、數字貿易與網路空間治理
(一)世貿組織的嘗試
(二)條款解釋與技術中立
(三)數字貿易與例外規定
(四)國際數字貿易秩序的前景
六、構建網路空間國際秩序展望
(一)網路空間已成人類生活不可或缺者
(二)網路空間要求國際法與時俱進
(三)網路空間泛政治化為巨大威脅
(四)世貿組織可作為合作平台
(五)世貿組織的優勢
(六)多邊和區域性安排並進
第九章 國際公共衛生秩序
一、全球化重塑公共衛生觀念
(一)全球化與疾病傳播
(二)國際公共衛生秩序的滯後性
(三)西方國家視公共衛生為國家安全問題
(四)疾病重塑世界地緣政治格局
二、漸進的國際衛生秩序
(一)早期構建公共衛生秩序的努力
(二)戰後的國際衛生秩序構建
(三)國際公共衛生秩序之修訂
(四)新秩序的特點
(五)全球化呼喚進一步改革
三、國際公共衛生秩序與國家主權
(一)對國家主權的限制
(二)報告衛生事件的責任
(三)合作的義務
(四)透明度原則之適用
(五)世衛組織的權威
四、國際公共衛生秩序與人權
(一)人權與健康權
(二)人權與人的尊嚴
(三)人權與隱私權
(四)藥品獲得權
五、公共衛生治理呼喚多邊合作
(一)公共衛生秩序呼喚合作
(二)國際組織的三方合作
(三)國際組織間合作的溢出效應
六、國際公共衛生秩序的興革之路
(一)當代國際公共衛生秩序的挑戰
(二)全球化與傳統意識
(三)興革的必要
(四)加強世衛組織的領導地位
(五)彌合醫藥疫苗鴻溝
(六)善用傳統知識和東方智慧
第十章 國際發展法
一、發展權——從目標到權利
(一)發展權的提出
(二)發展權的確立
(三)發展權為條約義務
二、發展權的環境元素
(一)可持續發展概念進入國際社會
(二)可持續發展的條約義務
(三)可持續發展為國際社會的發展目標
三、可持續發展原則在國際法中的地位
(一)國際司法實踐的認可
(二)非政府組織推動
(三)國家司法實踐支持
四、可持續發展與預防原則
(一)漸次成為條約義務
(二)國際司法實踐
(三)世貿組織的實踐
五、可持續發展原則與必要性標準
(一)可持續發展原則與多邊貿易機制例外
(二)多邊機制例外與必要性測試
(三)技術標準的必要性測試
(四)衛生措施的必要性測試
(五)評析
六、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化和相互關聯原則
(一)一體化和相互關聯原則的國際法地位
(二)一體化和相互關聯原則與智慧財產權
(三)發展權的健康權
(四)健康權與投資
七、可持續發展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一)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與非歧視貿易原則
(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與普惠制
八、發展法之前瞻
第十一章 國際經濟法走勢前瞻
一、經濟全球化與國際規範
(一)經濟全球化
(二)條約拘束力提高
(三)國際組織間的合作加強
(四)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增加
二、國際和國家規範互鑒互補
(一)內國法規範國際化與國際規範內國法化
(二)國際規範強勢進入內國法
(三)條約解釋影響內國法
三、全球化呼喚法治化
(一)法治的基本理論
(二)法治概念的國際化
四、國際法治與透明度原則
(一)透明度原則與貿易
(二)投資領域透明度原則的法典化
五、中華傳統文化與國際法治
(一)國際法治之“道”
(二)國際法治之“德”
六、中華傳統文化與國際法原則
(一)主權原則
(二)國家平等原則
(三)誠實信用原則
(四)和平解決爭端
(五)人格尊嚴與人權

出版背景

作為文化歷史悠久、國際經濟和政治影響力日升的國家,中國應如何提高自己的國際話語權和軟實力成為不可迴避的問題。長期以來,更多地是以接受者的姿態,主動吸收、接納已生效的國際原則、慣例和規則。隨著國家總體實力的不斷提高,每箇中華兒女均應考慮如何更多地為世界做出貢獻,包括為國際經濟法的發展盡一份責任。可供參考的一個方法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為基礎,分析、解釋、充實、改進當代國際經濟法,使之更符合實現其總體目標的需要和要求,本書的目的便在於此。

作者簡介

王貴國教授系浙江大學國際戰略與法律研究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前院長;“一帶一路”國際研究院(香港)院長;王貴國教授亦為比較法國際(海牙)科學院名譽院士、比較法國際(海牙)科學院香港委員會主席、香港世界貿易組織研究中心主席、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副會長等。
王貴國教授有豐富的國際和國內仲裁經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庭首屆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香港國際仲裁中心、韓國商事仲裁理事會等仲裁機構的仲裁員。
王貴國教授早年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官員,期間經由外交部推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獲得聯合國培訓與科研研究所獎學金的學者,並於1980年赴聯合國國際法院、海牙國際法學院、聯合國法律部和世界銀行法律部等機構學習考察。王教授於1991年至2015年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歷任中國法與比較法中心主任、法學院院長、講席教授。在此之前,王教授曾任職於美國、加拿大著名律師事務所並曾任教於北京大學法學院。2015年起,王教授開始到浙江大學擔任資深文科教授。
2010年,王貴國教授應邀到荷蘭海牙國際法學院做題為“世界貿易組織對各成員法律制度之影響”的講座。此外,王貴國教授曾多次受邀赴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瑞士、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之著名學府及相關機構訪問並講學。
王貴國教授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取得耶魯大學法哲學博士(1984)的中國大陸學者。此前,王教授曾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碩士學位(L.L.M.)。
王貴國教授著作等身,曾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並出版多達20餘部專著和編著(不包括譯著),主要包括:《中美經濟交流——法律之貢獻》(Sino-American Economic Exchanges: The Legal Contributions)(英文,1985年版)、《國際貿易法律秩序》(1987年版)(該書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是中國大陸最早的研究關貿總協定的專著之一)、《國際金融與銀行法》(1987年版)、《發展中的國際投資法律規範》,(1988年版)、《國際經濟法》(1992年版)、《國際貨幣金融法》(2002年第三版)、《王氏中國商事法》(Wang’s Business Law of China)(英文,2003年版)、《世界貿易組織法》(2003年版)、《國際貿易法》(2004年版)、《世界貿易組織法:中國與自由貿易之前景》(The Law of the WTO: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Free Trade)(英文2005年版);《國際貨幣金融法》(2007年第三版)、《國際投資法》(2008年第二版)、《世界貿易組織對各成員法律制度之影響》(Radiating Impact of WTO on Its Members Legal Syste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英文,2010年版)、《國際投資法——中國視角》(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A Chinese Perspective)(英文,2015年版)、《一帶一路的國際法律視野》(合編)(2016年版)、《“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合編)(中英對照,2017年版)、《“一帶一路”沿線國法律精要》(合編,中英對照;共11卷)(2019年版)等。
Guiguo WANG is President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 Law and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Law,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Expert Committee of the People’s Supreme Court of China.
Professor Wang is 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WTO Research Institute, Chairman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HK) and Titular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omparative Law, former Dean of School of Law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Judici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Vice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nd an arbitrator of 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Arbitration Commission, Beijing Arbitration Commissio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Centre, Panel of Arbitrators of Korean Commercial Arbitration Board and Chinese Arbitration Association, Taipei.
Professor Wang, holder of the JSD degree from Yale Law School and LL.M. degree from Columbia Law School, is the first Chinese recipie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Legal Affairs Office and the United Nations Institute for Training and Research fellowship which enabled him to participate in the seminars offe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and to study at 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World Bank. Professor Wang was also the first person from the mainland of China to obtain the JSD degree from Yale Law School since 1949.
In the summer of 2010, Professor Wang served as a special lecturer at 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gave a series of lectures on Radiating Impact of WTO on Its Members’ Legal Syste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Professor Wang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 book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including Sino American Economic Exchanges The Legal Contributions (1984), Praeger Publishers; Interna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Law (1988), Law Press; China's Investment Law: The New Directions (1988), Butterworths, Singapore; Contemporary Legal Prescriptions fo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1988), Law Pres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1992), Wide Angle Press; Wang's Business Law of China (4rd Ed., 2003), Butterworths; The Law of WTO (2003), Law Press;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2004),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The Law of the WTO –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Free Trade (2005), Sweet & Maxwell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Law (3nd Ed., 2007), Law Press,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2nd Ed., 2008), Law Press, “Radiating Impact of WTO on Its Members’ Legal Syste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Collected Courses of 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349, Martinus Nujhoff Publishers (2010),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A Chinese Perspective (in English), Routledge, January 2015, International Law Perspectiv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ed.),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6, an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for the Belt and Road (Co-ed.),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Essentials of the Laws of the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11 volumes),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9 .
Professor Wang has also published more than 100 academic article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His recent published articles include: “China’s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From Participation to Leadership in the World Economy”, 34 The Ya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575 “China’s FTAs: Leg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05, No. 3 (2011); “Features, Difficulties and Direction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Bea Verschraegen (e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Comparative and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Vol. II), Jan Sramek Verlag (2011); “Chinese Mechanisms for Resolving Investor-State Disputes”, Jindal Journal of Interntional Affairs, Inaugural Issue, October 2011; “China’s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Seoul Law Journal, Vol. 53, No. 4 (December 2012); “The New Haven School of Legal Theor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Global Community,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Jurisprudence, Oceana, 2013; “The ICSID Annulment Mechanism: Practice, Problems and Alternatives”, China Legal Science, Vol. 2, No. 2 (2014); “Likeness and Less Favourable Treatment in Investment Arbitr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Vol. 3.1 (2016); “The Belt and 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Law”, in International Law Perspectiv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6);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n Chia-Jui Cheng (ed.), A New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Brill I Nijhoff (2016);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Quest for a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English), Asia Pacific Law Review, Vol. 25 (2017);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a-US Trade War”, China Law Review No. 5 (2018); “Towards a Rule-Based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Necessity and Direc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Vol. (201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