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倒刺魚巴

中華倒刺魚巴

中華倒刺䰾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1871),地方名青波。屬鯉形而側扁、腹圓、頭錐形、吻鈍且向前突出。口亞下位,呈馬蹄形。有須2對,吻須略短。背鰭前有一目、鯉科、魚巴亞科、倒刺魚巴屬。是長江上游特有名貴經濟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華倒刺䰾
  • 拉丁學名: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1871)
  • 別稱:青竹鯉、竹䰾鯉、青鮒鯉、黃冠魚、絹魚、火絹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鯉科
  • 亞科:䰾亞科
  • :倒刺䰾屬
  • :中華倒刺䰾
  • 分布區域:長江上游幹流及其支流岷江、沱江、金沙江、等
  • 體型:體長76-415mm。
分布範圍,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營養價值,

分布範圍

中華倒刺䰾俗稱岩鯽,屬鯉形目、鯉科、䰾亞科、四須䰾屬。它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中,在湖南省的湘、資、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均有分布,尤以沅水上游的沅陵瀘溪境內較多,是我省重要經濟魚類之一。中華倒刺䰾肉質肥美,細嫩多脂,被人們列為上佳食用魚。因其具有個體大、生長快、食性雜、飼料來源廣等特點,它已成為一種優良的池塘、網箱養殖推廣新品種,經濟效益較高。
中華倒刺魚巴
中華倒刺䰾性成熟較早,雄魚2齡,雌魚3齡可達性成熟。性成熟的雄魚,吻部和臂鰭分支鰭條的末端有顆粒狀珠星;而雌魚無明顯特徵。產卵季節一般在4月~7月,達到性成熟年齡的個體分先後成熟。卵子發育非同步性,有大小兩種卵粒,為分批產卵魚類,其產卵期較長。產卵活動多在洪汛來臨時發生,在急流灘下流水處產卵。受精卵具有弱粘性,產出的卵粒附於石塊或下沉於礫石縫隙中發育。當水溫在19.5℃~22℃時,從受精卵至仔魚出膜歷時40小時~50小時,剛孵出的稚魚體色透明呈桔紅色。
中華倒刺䰾原是我省沅水的主產魚類,但由於其上游五強溪水電站建成截斷了其產卵回遊通道,加之工業廢水污染,毒魚、炸魚及有害漁具漁法濫捕產卵親魚及其索餌場的幼魚,導致天然資源嚴重衰退,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現沅水也很少見。
主要分布於長江上游幹流及其支流岷江、沱江、金沙江、等,三峽以下極為少見。四川瀘州是有名的產區。

形態特徵

體長而側扁、腹圓、頭錐形、吻鈍且向前突出。口亞下位,呈馬蹄形。有須2對,吻須略短。背鰭前有一向前平臥的倒刺,甚尖銳。尾鰭分叉深,上下葉等長、末端尖。體背青黑,腹灰白,側線上部鱗片多黑色邊緣。側線鱗30枚~35枚。
中華倒刺魚巴

生活習性

中華倒刺䰾是一種河道型底棲性魚類,喜棲息於底質為礫石的流水中,白天多棲息於深水區的岩穴內,夜間常活動在水草或著生藻類繁茂的沿岸地帶,有短距離回遊的習性,冬季在幹流深坑岩穴中越冬;春季進入支流或湖泊中索餌,以著生的絲狀藻類和水生植物碎片為主食,兼食淡水殼菜、蚌和水生昆蟲。總之,該魚食性是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它的攝食規律是3月~4月間攝食強度為最大,隨後逐月降低,至9月轉趨旺盛,入冬減退。
繁殖季節4—7月,性成熟雄魚3齡,雌魚4齡。產卵於底部,卵灰黃色,粘性消失快,極易脫落。

營養價值

經濟意義中華倒刺䰾是以食高等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容易飼養,個體大,生長快,含肉量高。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無肌間細刺,味道鮮美,食用價值高,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市場需求量大,經濟價值高,開發養殖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