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杜阿拉領事館
- 外文名:Consulat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Douala
- 所在國家:喀麥隆
- 領事館狀態:暫時閉館
- 閉館時間:2017年4月21日
杜阿拉概況,閉館,歷任館長領事,
杜阿拉概況
全國最大城市,濱海省首府。屬濱海省伍里州,面積400平方公里以上,轄6區(5個城區,1個農村區),人口200萬。有120個街區(Quartiers),12個警察局,城市公路450公里。位於北緯4度,非洲西海岸中心及幾內亞灣腹地,伍里河入海口處的濱海森林平原區,地理位置極為優越。熱帶雨林氣候,雨量充沛,終年濕熱。全年分旱季(11月至3月)和雨季(4月至10月),氣溫最高的是3月(32℃),最低的是9月(22℃),年均氣溫27℃左右。年降雨量4 000毫米上下,降雨日200天以上。國家海關總署、喀工商手工業商會、國家電力公司、航空公司等政府機構和重要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工業發達。喀工業生產的80%,進出口的90%均在杜市進行。杜市發展經濟較高,人均收入約900美元。杜市與北京差7小時,有瘧疾、傷寒、霍亂等地方病。
歷史上,杜阿拉原為漁村。從1472年葡萄牙殖民者開始入侵起,歐洲列強均將杜阿拉作為落腳點。16至19世紀中葉,該地是殖民者販賣黑奴的據點之一。1884年,德國殖民者先後與當地阿克瓦國王等部族領袖簽訂“保護協定”,並以該地作為向內地擴展勢力的跳板。此後,殖民當局在阿克瓦、貝爾和泰依多三村莊範圍內修鐵路、建車站、造房舍,安營紮寨,並於1907年建市,取名杜阿拉。一戰後,法國勢力取代德國,開始整治港灣和修建碼頭。鐵路和海港的建成使杜市成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商業和手工業等隨之繁榮,逐漸發展成興旺的商貿城市。二戰中,杜市為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的重要基地,1940年10月,戴高樂將軍曾親臨視察。二戰後,杜市成為喀爭取獨立鬥爭的中心之一,1955年爆發大規模民眾運動,要求結束託管,實現國家獨立。
素有“經濟首都”盛名,又為喀金融和商貿中心,在喀經濟生活中地位舉足輕重。喀75%的工業品產於該市,全市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左右。全國所有重要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均在杜市開展業務。商貿發達,全國近95%的進出口貿易在此進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不僅使杜市成為喀水、陸、空交通中心和海上門戶,同時也使其成為中部非洲地區主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和查德、中非等國家主要的對外貿易港口。杜阿拉自治港年吞吐量700萬噸,承擔喀95%的進出口和鄰國貨物的運輸任務。連線首都及各省的主要公路均為瀝青路面,公路交通便捷。杜市還為喀通往西部和北部兩條主要鐵路線的匯交點和始發站。始建於1977年6月的國際機場建築面積19 400平方米,設施齊全,法航、瑞航等多家航空公司在該市設立辦事處。固定電話和移動通信的普及率較高,擁有的電話線數占全國總數的39%,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
杜阿拉大學原為成立於1977年4月的大學中心,1993年1月改制,為當地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杜阿拉總醫院是全國三所國家級中心醫院之一。政府媒體均在杜市設點和派駐記者。兩家較有影響的私人報刊《信使報》和《新言論報》編輯部設在杜市。杜市歷經滄桑,留下不少遺蹟成為今日的旅遊景點,有些殖民色彩較濃,例如一戰英法聯軍登入紀念碑和法國勒克萊爾將軍紀念碑等。
杜市的影響和輻射超越了國界,成為國際性的城市。11個國家在該市設立總領館或領館,10個國家任命名譽領事,一些國際組織也在此設立代表處。
杜市與中國太原、義大利的里雅斯特市、美國費城、塞內加爾達喀爾等城市建立了友城關係。
閉館
中國原駐杜阿拉領事館已於2017年4月21日暫時閉館,該館所有事務交由駐喀麥隆使館負責。
歷任館長領事
1、陳添進(Chen Tianjin)1993年9月—1996年5月
2、劉守屯(Liu Shoutun)1996年5月—1998年6月
3、趙永和(Zhao Yonghe)1998年7月—2001年7月
4、武整運(Wu Zhengyun)2001年7月—2003年6月
5、吳永清(Wu Yongqing)2003年6月—2006年10月
6、張玉森(Zhang Yusen)2006年10月—2011年4月
7、俞秋忠(Yu Qiuzhong)2011年4月—2012年1月
8、肖明(Xiao Ming)2012年1月—2013年12月
9、關若洵(Guan Ruoxun)2014年3月—2015年10月
10、張大興(Zhang Daxing)2015年10月—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