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1949—2012)》是2016年12月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1949—2012)
  • 作者:李文
  •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 頁數:365 頁
  • 定價:61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540732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新中國 60 餘年的社會發展史,也就是圍繞民生主線開展的社會建設史。本書以基本民生為主線,並借用社會學的範疇構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社會結構、社會管理、民生保障和社會事業、社會生活、社會心態(社會心理、社會思潮)等;通過記敘、梳理上述諸方面在新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軌跡,揭示出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和主要成就,同時對發展中的曲折、工作中的失誤也不迴避、不輕描淡寫,重在總結經驗、揭示規律,從而令人信服地還原了新中國的社會發展歷程。本書的出版能夠對豐富國史、黨史的學習有所貢獻,也能夠為推動中國今後的社會轉型和社會建設提供一定的經驗支撐。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叢書六卷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作者簡介

李文,山西大同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社會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中華思想通史》第15卷首席研究員。主要學術專長是當代中國社會史和經濟史。主要代表作有專著《中國土地制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國當代社會》,論文《城市化滯後的經濟後果分析》、《新中國社會發展的成就、經驗和展望》等。

圖書目錄

緒 言 1
一、學科屬性和學科背景 1
二、研究對象和基本框架 2
三、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 4
四、主線和分期 5
第一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改造(1949—1956) 8
第一節 社會結構與社會秩序的重整 9
一、土改與農村階級成分的劃分 9
二、廠礦民主改革與社會階層的重構 12
三、民族平等的落實與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 15
四、基層社會組織和管理體系的創建 18
第二節 社會改造與移風易俗 21
一、蕩滌舊社會的污泥濁水 22
二、婦女解放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頒布 24
三、批判封建、崇洋思想與宗教界的改革 26
四、團隊精神與崇尚英模的社會新風 30
第三節 社會事業開始起步 33
一、穩定物價與反失業治理 33
二、社會救濟與勞動保障制度的確立 36
三、初級衛生保健與愛國衛生運動 40
四、教育制度的改造與掃除文盲 42
五、大規模經濟建設與勞動力“統包統配” 45
第四節 人民生活初步改善 47
一、生育高潮的出現與身體素質的提升 47
二、從供給制到工資制 49
三、農民收入與消費水平的初步提高 52
四、文化娛樂生活的新變化 55
第二章 全面探索開啟後的社會建設曲折發展(1956—1976) 58
第一節 對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處理方式的探索和實踐 59
一、中共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 59
二、“反右”鬥爭和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繼續探索 62
三、超越階段的社會構想和“五七指示”社會藍圖 64
四、把“階級鬥爭”當作社會主要矛盾和實現
  “安定團結”的努力 68
第二節 與計畫經濟相配套的社會管理 74
一、單一公有制下的社會階級、階層 74
二、以單位為主體的城市社會治理體系 84
三、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制下的農村社會 88
四、人口增長、流動和戶籍管理制度的強化 90
第三節 服務於工業化戰略的民生保障 97
一、由工業“大躍進”轉向大辦農業、解決民生困難的
  國民經濟調整 98
二、民生建設重心由抓“吃穿用”向“備戰備荒為人民”轉移 101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民生狀況 102
四、民生改善滯後值得注意的幾點原因 104
第四節 民眾運動推動下曲折發展的社會事業 107
一、發展以普及為主的民眾文化、教育事業 108
二、“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衛生事業 111
三、與生產和戰備相結合的民眾體育事業 116
四、社會救災和環境保護制度的建立 118
第五節 動盪時期的社會思潮 126
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時代精神 127
二、“階級鬥爭擴大化”和無政府主義思潮 129
三、抵制極左錯誤的社會思潮 132
四、現實生活中的革命化、軍事化色彩和地下讀書活動 134
第三章 撥亂反正與偉大歷史性轉折下的社會調整(1976—1982) 136
第一節 社會關係的全面調整 136
一、平反冤假錯案 137
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140
三、民族宗教政策的調整和落實 141
四、各方面社會關係的調整 144
第二節 社會結構的變化 147
一、農村社會的結構鬆動 148
二、城市單位體制的變化 150
三、新社會群體開始出現 152
四、人口結構的變化 155
第三節 轉折時期的社會政策 157
一、休養生息 157
二、恢復高考 160
三、知青返城 164
四、就業安置 167
第四節 轉折時期的社會生活 170
一、逐漸告別短缺的日常生活 170
二、婚姻家庭生活的變化 172
三、精神生活的變化 174
四、外來文化的衝擊 177
第五節 多樣化社會思潮的出現 179
一、“只爭朝夕”的社會心理 180
二、新時期的偶像崇拜 181
三、文藝界的爭論 183
四、對理想與現實的反思 185
第四章 全面改革推動下的社會巨變(1982—1991) 188
第一節 社會結構的變化和社會思潮的涌動 189
一、政社分開與村民自治 189
二、戶籍制和單位制的鬆動 191
三、“民工潮”的出現 194
四、新社會階層的形成 196
五、社會思潮的涌動 200
第二節 告別短缺後的大眾生活 202
一、溫飽問題的初步解決 202
二、生活消費的顯著改善 205
三、住房的商品化探索 208
四、物價波動與民眾生活 211
第三節 社會政策的演變和完善 214
一、計畫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215
二、環境保護成為基本國策 217
三、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 220
四、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223
第四節 社會事業的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 227
一、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227
二、扶貧事業的開展和成就 228
三、衛生事業的改革和起伏 232
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 235
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中的社會變革(1992—2002) 240
第一節 社會階層分化與社會結構深刻變化 240
一、人口結構和婚姻家庭類型的變化 241
二、新階層的成長和大規模的社會流動 243
三、城鎮化的加速發展 246
四、社會組織的發展與治理 249
第二節 構建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251
一、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 252
二、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254
三、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259
四、環境保護事業的快速發展 263
第三節 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266
一、居民收入增加,收入來源多元化 266
二、消費結構由溫飽型向小康型發展 269
三、社會習俗的新變化 277
第四節 思想再解放與共同理想建設 281
一、鄧小平南方談話後的思想再解放 281
二、市場經濟轉軌下的社會心態變遷 283
三、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287
第六章 新世紀新階段的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
 創新(2002—2012) 291
第一節 以保障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292
一、社會建設任務凸顯 292
二、基本民生保障 295
三、教育、健康和人力資源 302
四、人民生活 308
第二節 社會結構新趨勢和新挑戰 311
一、人口和家庭的結構性變化 312
二、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人口遷移 314
三、職業分類和階層分化 317
四、收入分配與社會分化 322
第三節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324
一、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健全社會管理新格局 324
二、轉變政府職能,建設以公共財政為基礎的服務型政府 327
三、強化維護民眾權益機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 330
四、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機制 334
五、注意發揮中共基層黨組織的獨特作用 336
第四節 社會心態新表現和網路社會新挑戰 338
一、複雜多樣的社會心態 338
二、價值體系的重新構建 341
三、發揮宗教和民間信仰的積極作用 344
四、網路時代的新氣象、新課題 346
結 語 351
一、分階段看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 351
二、橫向對比顯示的成績和不足 353
三、經驗與展望 356
主要參考文獻 360
後 記 36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