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設計規範》根據建設部《關於印發“二○○二~二○○三年度工程建設國家標準制訂、修訂計畫”的通知》(建標[2003]102號),由上海市建設和交通委員會主管,由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主編,對原國家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範》GBJ14-87(1997年版)進行全面修訂。 本規範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有:增加水資源利用(包括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術語和符號、非開挖技術和敷設雙管、防沉降、截流井、再生水管道和飲用水管道交叉、除臭、生物脫氮除磷、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曝氣生物濾池、污水深度處理和回用、污泥處置、檢測和控制的內容;調整綜合徑流係數、生活污水中每人每日的污染物產量、檢查井在直線管段的間距、土地處理等內容;補充塑膠管的粗糙係數、水泵節能、氧化溝的內容;刪除雙層沉澱池。 本規範中以黑體字標誌的條文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範
- 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 出版日期:2006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158005873301
- 外文名: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
- 出版社:中國計畫出版社
- 頁數:217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計畫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設計規範》是2006-01-18發布,2006-06-01實施的。
圖書目錄
1 總則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語
2.2 符號
3 設計流量和設計水質
3.1 生活污水量和工業廢水量
3.2 雨水量
3.3 合流水量
3.4 設計水質
4 排水管渠和附屬構築物
4.1 一般規定
4.2 水力計算
4.3 管道
4.4 檢查井
4.5 跌水井
4.6 水封井
4.7 雨水口
4.8 截流井
4.9 出水口
4.10 立體交叉道路排水
4.11 倒虹管
4.12 渠道
4.13 管道綜合
5 泵站
5.1 一般規定
5.2 設計流量和設計揚程
5.3 集水池
5.4 泵房設計
5.5 出水設施
6 污水處理
6.1 廠址選擇和總體布置
6.2 一般規定
6.3 格柵
6.4 沉砂池
6.5 沉澱池
6.6 活性污泥法
6.7 化學除磷
6.8 供氧設施
6.9 生物膜法
6.10 回流污泥和剩餘污泥
6.11 污水自然處理
6.12 污水深度處理和回用
6.13 消毒
7 污泥處理和處置
7.1 一般規定
7.2 污泥濃縮
7.3 污泥消化
7.4 污泥機械脫水
7.5 污泥輸送
7.6 污泥乾化焚燒
7.7 污泥綜合利用
8 檢測和控制
8.1 一般規定
8.2 檢測
8.3 控制
8.4 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
附錄A 暴雨強度公式的編制方法
附錄B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線(構築物)的最小淨距
本規範用詞說明
附:條文說明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語
2.2 符號
3 設計流量和設計水質
3.1 生活污水量和工業廢水量
3.2 雨水量
3.3 合流水量
3.4 設計水質
4 排水管渠和附屬構築物
4.1 一般規定
4.2 水力計算
4.3 管道
4.4 檢查井
4.5 跌水井
4.6 水封井
4.7 雨水口
4.8 截流井
4.9 出水口
4.10 立體交叉道路排水
4.11 倒虹管
4.12 渠道
4.13 管道綜合
5 泵站
5.1 一般規定
5.2 設計流量和設計揚程
5.3 集水池
5.4 泵房設計
5.5 出水設施
6 污水處理
6.1 廠址選擇和總體布置
6.2 一般規定
6.3 格柵
6.4 沉砂池
6.5 沉澱池
6.6 活性污泥法
6.7 化學除磷
6.8 供氧設施
6.9 生物膜法
6.10 回流污泥和剩餘污泥
6.11 污水自然處理
6.12 污水深度處理和回用
6.13 消毒
7 污泥處理和處置
7.1 一般規定
7.2 污泥濃縮
7.3 污泥消化
7.4 污泥機械脫水
7.5 污泥輸送
7.6 污泥乾化焚燒
7.7 污泥綜合利用
8 檢測和控制
8.1 一般規定
8.2 檢測
8.3 控制
8.4 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
附錄A 暴雨強度公式的編制方法
附錄B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線(構築物)的最小淨距
本規範用詞說明
附:條文說明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由水槽和部分浸沒在污水中的旋轉盤體組成的污水處理構築物。盤體表面生長的生物膜反覆接觸污水和空氣中的氧,使污水獲得淨化。
2.1.73塔式生物濾池biotower
一種塔式污水處理構築物,塔內分層布設輕質塑膠載體,污水由上往下噴淋過程中,與載體上生物膜及自下向上流動的空氣充分接觸,使污水獲得淨化。
2.1.74低負荷生物濾池low-ratetrick lingfilters
亦稱滴濾池(傳統、普通生物濾池)。由於負荷較低,占地較大,淨化效果較好,五日生化需氧量去除率可達85%~95%。
2.1.75高負荷生物濾池high-ratebio logica lfilters
一種污水處理構築物,通過回流處理水和限制進水有機負荷等措施,實現高濾率。其五日生化需氧量負荷和水力負荷分別為低負荷生物濾池的6~8倍和10倍。
2.1.76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積負荷BODs-vo lumetric loading rate
一種負荷表示方式,指每立方米容積每天所能接受的五日生化需氧量。
2.1.77表面負荷hydrau licloading rate
一種負荷表示方式,指每平方米麵積每天所能接受的污水量。
2.1.78固定布水器fixed distributor
生物濾池中由固定的布水管和噴嘴等組成的布水裝置。
2.1.79旋轉布水器rotating distributor
由若干條布水管組成的旋轉布水裝置。它利用從布水管孔口噴出的水流所產生的反作用力,推動布水管繞旋轉軸旋轉,達到均勻布水的目的。
2.1.80石料濾料rockfil teringmedia
用以提供微生物生長的載體並起懸浮物過濾作用的粒狀材料,有碎石、卵石、爐渣、陶粒等。
插圖:
由水槽和部分浸沒在污水中的旋轉盤體組成的污水處理構築物。盤體表面生長的生物膜反覆接觸污水和空氣中的氧,使污水獲得淨化。
2.1.73塔式生物濾池biotower
一種塔式污水處理構築物,塔內分層布設輕質塑膠載體,污水由上往下噴淋過程中,與載體上生物膜及自下向上流動的空氣充分接觸,使污水獲得淨化。
2.1.74低負荷生物濾池low-ratetrick lingfilters
亦稱滴濾池(傳統、普通生物濾池)。由於負荷較低,占地較大,淨化效果較好,五日生化需氧量去除率可達85%~95%。
2.1.75高負荷生物濾池high-ratebio logica lfilters
一種污水處理構築物,通過回流處理水和限制進水有機負荷等措施,實現高濾率。其五日生化需氧量負荷和水力負荷分別為低負荷生物濾池的6~8倍和10倍。
2.1.76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積負荷BODs-vo lumetric loading rate
一種負荷表示方式,指每立方米容積每天所能接受的五日生化需氧量。
2.1.77表面負荷hydrau licloading rate
一種負荷表示方式,指每平方米麵積每天所能接受的污水量。
2.1.78固定布水器fixed distributor
生物濾池中由固定的布水管和噴嘴等組成的布水裝置。
2.1.79旋轉布水器rotating distributor
由若干條布水管組成的旋轉布水裝置。它利用從布水管孔口噴出的水流所產生的反作用力,推動布水管繞旋轉軸旋轉,達到均勻布水的目的。
2.1.80石料濾料rockfil teringmedia
用以提供微生物生長的載體並起懸浮物過濾作用的粒狀材料,有碎石、卵石、爐渣、陶粒等。
編輯推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設計規範》是2006-01-18發布,2006-06-01實施的。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語
2.2 符號
3 設計流量和設計水質
3.1 生活污水量和工業廢水量
3.2 雨水量
3.3 合流水量
3.4 設計水質
4 排水管渠和附屬構築物
4.1 一般規定
4.2 水力計算
4.3 管道
4.4 檢查井
4.5 跌水井
4.6 水封井
4.7 雨水口
4.8 截流井
4.9 出水口
4.10 立體交叉道路排水
4.11 倒虹管
4.12 渠道
4.13 管道綜合
5 泵站
5.1 一般規定
5.2 設計流量和設計揚程
5.3 集水池
5.4 泵房設計
5.5 出水設施
6 污水處理
6.1 廠址選擇和總體布置
6.2 一般規定
6.3 格柵
6.4 沉砂池
6.5 沉澱池
6.6 活性污泥法
6.7 化學除磷
6.8 供氧設施
6.9 生物膜法
6.10 回流污泥和剩餘污泥
6.11 污水自然處理
6.12 污水深度處理和回用
6.13 消毒
7 污泥處理和處置
7.1 一般規定
7.2 污泥濃縮
7.3 污泥消化
7.4 污泥機械脫水
7.5 污泥輸送
7.6 污泥乾化焚燒
7.7 污泥綜合利用
8 檢測和控制
8.1 一般規定
8.2 檢測
8.3 控制
8.4 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
附錄A 暴雨強度公式的編制方法
附錄B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線(構築物)的最小淨距
本規範用詞說明
附:條文說明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語
2.2 符號
3 設計流量和設計水質
3.1 生活污水量和工業廢水量
3.2 雨水量
3.3 合流水量
3.4 設計水質
4 排水管渠和附屬構築物
4.1 一般規定
4.2 水力計算
4.3 管道
4.4 檢查井
4.5 跌水井
4.6 水封井
4.7 雨水口
4.8 截流井
4.9 出水口
4.10 立體交叉道路排水
4.11 倒虹管
4.12 渠道
4.13 管道綜合
5 泵站
5.1 一般規定
5.2 設計流量和設計揚程
5.3 集水池
5.4 泵房設計
5.5 出水設施
6 污水處理
6.1 廠址選擇和總體布置
6.2 一般規定
6.3 格柵
6.4 沉砂池
6.5 沉澱池
6.6 活性污泥法
6.7 化學除磷
6.8 供氧設施
6.9 生物膜法
6.10 回流污泥和剩餘污泥
6.11 污水自然處理
6.12 污水深度處理和回用
6.13 消毒
7 污泥處理和處置
7.1 一般規定
7.2 污泥濃縮
7.3 污泥消化
7.4 污泥機械脫水
7.5 污泥輸送
7.6 污泥乾化焚燒
7.7 污泥綜合利用
8 檢測和控制
8.1 一般規定
8.2 檢測
8.3 控制
8.4 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
附錄A 暴雨強度公式的編制方法
附錄B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線(構築物)的最小淨距
本規範用詞說明
附:條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