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傑一個打工者通過辦公益救助網站叫“感恩中國”,一年多時間裡,救助了三百個殘疾貧弱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之炎黃魂
- 外文名:China's Yan Huang Soul
- 相關人物:張仁傑
- 事跡:救助了三百個殘疾貧弱的人
人物簡介,評價,人物生平,相關事件,
人物簡介
一個年僅23歲的安徽籍小伙子,一個沒有金錢、沒有地位的普通打工者叫張仁傑,卻在北京辦起了自己的網站,他創辦的公益救助網站叫“感恩中國”,專門為城市中流浪乞討人員、拾荒者、殘疾人尋求社會救助。
評價
今天的節目,就讓我們走近張仁傑,走進《感恩中國》網站
在十字路口,記者見到張仁傑。那天是個晴天,但是北京的天空始終灰濛濛的,有些壓抑,像出沉重的戲劇。張仁傑說他的網站辦公地點比較偏僻,他在前面推著腳踏車領路。那該是怎樣的一輛破腳踏車呢,布滿鐵鏽,真的是除了鈴鐺,哪兒都響。張仁傑左手扶著車把,右手在接求助電話,一邊還用手肘撐住一個大包裹,包裹里是好心人寄給流浪乞討人員的舊衣服。
在海淀區一畝園一幢舊住宅樓前,張仁傑停下了。他指著牆上一個巴掌大的寫著“感恩中國”四個字的牌子說:
這就是辦公大樓,看到了吧,(停車聲),這就是感恩中國的LOGO,圖示、門牌。
張站長打開樓梯下面的小雜務間,說這就是他的辦公室和住處。屋子只有兩平方米,一張摺疊板把小小的空間分成上下兩層,下面放著一台舊電腦,這就是聞名全國的《感恩中國》網站的辦公室。摺疊板上面擺放了被褥,也就是站長的床。張仁傑說,這個空間他是模仿太空艙自己改造的。
來,進來坐吧!老家來人了,沒辦法,就是小。
可是這個家在張仁傑進去後再也進不了第二個人。我們只好站在門外,聽他講述自己離開安徽老家六安霍邱漂泊到北京創辦救助網站的經過。
人物生平
因為家境貧寒,張仁傑十四歲的時候就離開深愛的課堂,出外打工。但漂泊不定的困難生活,並沒有讓他放棄對知識的渴求。在鄭州的時候,他窮得淪為一個拾荒者。有一天,他一邊在撿垃圾,一邊還捧著英語書看,路過的一位老人被他感動了。張仁傑說,這位名叫姜濤的老人後來成為改變他人生的人:
他就過來給我一百塊錢,那時一百塊錢很大。對於我來說,是個天文數字,我沒接,我說買兩本書給我。後來在他的幫助下,就進了武術學校裡面去。
從武術學校畢業後,張仁傑隻身來到北京闖蕩,當上了健身教練,月薪將近三千元。就在張仁傑準備好好回報幫助自己的老人時,卻得知老人已經去世了,為了彌補這個遺憾,張仁傑決定去救助那些貧弱的人們。
相關事件
2005年12月5號那天,北京的氣溫降到了零下九攝氏度。張仁傑和往常一樣,下班後經過五道口。這時,一個瑟瑟發抖的瘦小老太太映入他的眼帘,老人緊緊抱著一團破棉衣,迎著寒風艱難地挪動著。張仁傑立刻走上前:
我就問,奶奶你到哪兒去呀,她那一口東北話說,我回家,我要回家。我說你家在哪兒呀?她語無倫次,沒法完整表述她家在哪。
老人只能說清她姓於。張仁傑決定先帶於奶奶去吃飯。
當我把一杯開水放在奶奶手中的時候,奶奶真捨不得喝那杯水啊!那杯水在她手裡是暖的,如果這杯水喝完,就意味著暖暖的東西沒了。
張仁傑眼眶濕潤了。於奶奶說腳疼,張仁傑發現奶奶沒有穿襪子,只裹了幾層破塑膠袋,他連忙脫下自己的襪子穿在老人凍得化膿的腳上。張仁傑無法安頓老人,只好送她去救助站。這以後,他就開始四方打聽,給於奶奶找家。但是,由於老人說不出確切的地點,張仁傑很長一段時間沒能幫奶奶找到家。
我每次到奶奶那都要掉著眼淚走,因為奶奶跟我吵著,哎呀大孫子來了,帶我回家,帶我回自己的家去,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我心裡很難受,我也覺得確實她需要回家,落葉要歸根啊。
於奶奶的家還沒有找到,而小女孩楊丹的去世,讓張仁傑陷入了更深的愧疚。楊丹有先天性心臟病,她和父母一直在北京乞討,希望有一天可以湊足錢治病。張仁傑向媒體求援,希望呼籲更多的好心人來伸出援助之手;他還四處奔波,只要聽說哪裡有善心的人,他都會登門求助。然而,就在他終於給小楊丹湊足治病錢的時候,卻得知孩子在前一天晚上心臟病突發,離開了人世。
那天,張仁傑哭了。他的好兄弟,清華大學學生愛心公益協會副會長段冰說:
他跟我講起小楊丹的故事,他把責任歸於自己,說自己非常難過,喝了些酒。就坐在小楊丹曾經流浪乞討的地方哭了。
楊丹去世了,救助站的於奶奶還在盼著回家,張仁傑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中,他說:
太卑微了,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了,連一個孩子我都救不了,我總覺得很失敗,我很絕望。因為我覺得他們那種渴望的眼神,在等著我給他們創造機會,但最終我什麼也做不成,什麼都沒有。張仁傑沒有放棄。他想到辦個網站,利用先進的傳播手段,為需要救助的人們呼籲,讓全社會的好心人都能加入到他的行列中。他從舊貨市場上淘了台三百塊錢的電腦,網站正式運營了,取名“感恩中國”。張仁傑說:
我覺得每一個人生活在社會,都要懂得回報,回報就是一種感恩,每個人都要有知恩感恩的心,我是中國人,我所做的就是感恩中國。
當張仁傑把於奶奶的相關資料和圖片上傳到網上後,許許多多的網民被他的熱心感動了,紛紛伸出援手。很快,於奶奶找到家了,並坐上了返家的火車。“感恩中國”網站開始幫助越來越多的貧弱的人們,也開始感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北京的曹女士就被張仁傑深深觸動,投身到幫助貧弱者的行列中:
我覺得這個網站特別有特色。他這樣一個普通的人,能夠背起相機,整天奔波在北京的各大小角落裡,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難得。所以它挺觸動我的心靈的,是我心理上的一種缺失。 採訪張仁傑的第二天是端午節。一早張仁傑買了粽子,騎著那輛破腳踏車送粽子給幾個拾荒的老人後,又來到海淀區萬泉河中學看望王芮一家。家在陝西山區的王芮是讀初三的學生,她和姐姐都患有脊肌萎縮症,下肢癱瘓。姐妹倆和媽媽就住在學校免費提供的小屋裡。一進門,張仁傑就看到桌子上有王芮剛得的“三好學生”獎狀,張仁傑高興得把獎狀捧在手裡捨不得放。
張:三好學生,這個不錯,你看這多好,剛剛得的吧。
王:昨天發的。我只知道我好長時間沒見你了。
王芮從三歲開始發病,而比她大八歲的姐姐六歲就不能走路了。聽說北京的醫院能治好孩子的病,從2000年開始,母親郭青梅背著兩個女兒踏上去北京的路途。幾千里的路程,六年的時間,母親每天先把一個女兒背幾十米放下,回頭再去背另一個女兒。王芮說:
我們母女幾個人一路走來,媽媽是最累的。媽背就是我們的生命路,沒有媽媽,如果一杯水放我前面,我好渴好渴,但是我手夠都夠不著。哪怕是下雪下雨,媽媽一個人背著。
風餐露宿的六年過去了,2005年8月份母親終於徒步把兩個女兒背到了日思夜想的北京。可是,面對每個孩子十五萬元的手術費,母親郭青梅絕望了,就在這時張仁傑出現了。張仁傑回憶說:
第一次碰到的時候,她在海淀橋那裡推個車子,一個媽媽推著兩個女兒在那兒走,多么艱難啊!她兩個女兒,走一段要停一段。當時我就想能不能通過網站呼籲,社會能不能來幫助,能不能來幫這個家庭。
當張仁傑把母女三人感人的經歷和艱難的處境公布到“感恩中國”網站上,好心人的捐款雪片般飛來。現在,姐姐王燕已經在醫院接受治療,妹妹王芮的醫療費也在籌集中,三個相依為命的母女重新拾回了生活的信心。在母親郭青梅的心中,張仁傑就是他們的希望:
感謝張仁傑,孩子的命運確實改變了。
通過“感恩中國”網站,許多貧弱的人得到了救助。從2005年7月網站創立以來,張仁傑和他的網站救助了將近100個個人或家庭。張站長每天忙得昏天暗地似的,為了他的“感恩中國”和救助對象,他甚至丟了教練工作,生活來源僅能靠偶爾做做家教來維持。不過,這一切張仁傑沒有告訴那些求助的人們,他覺得被救助者如果知道他的窘迫後,他們會不安的。然而,當有人要給張仁傑自己捐錢,張仁傑也拒絕了:
我不需要捐錢,我不能因為做了這件事情,我就要得到回報。如果做任何事情都要回報的話,我想我立刻不做,這是我的原則。
可是他十分清楚,他是缺錢的。面對每天給“感恩中國”的百來個求助電話和電子郵件,張仁傑除了給求助者刊登求助信息之外,最多也就只能給求助者買兩張回家的車票。尤其是在北京的冬天,寒風跟刀子似的割痛裸露的每塊皮膚,他每晚都在大街上騎著腳踏車尋找露宿的流浪老人,摸摸他們的鼻息,怕他們凍得死過去。張仁傑在懷裡揣著二鍋頭,凍急了就喝兩口酒。在最寒冷的日子裡,張仁傑曾經想到過放棄:
因為太冷了,太艱難了,這些時候我很想放棄,但是最終我想還是不能放棄。我總覺得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當有一個老人倒在路邊的時候,難道說你就忍心走過去嗎?你不能走。
張仁傑到底能堅持多久呢?
清華大學學生愛心公益協會副會長段冰說:
我甚至覺得他是在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很有悲劇色彩在裡面,很悲情。
面對別人的質疑,張仁傑這么說道:
我只能這么說,我腰裡有五百塊錢,我可以給你做五百塊錢的事情。我沒有錢了,我可以到你家,跟你說一些安慰的話;有力氣,我可以給你出點力。當我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我只能這樣說,我就停止了。
張仁傑告訴我們,“感恩中國”網站不僅僅是為了救助,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就是希望能喚起社會上更多的人幫助他人的愛心:
我總覺得還需要大家共同的參與。你可以把你家孩子不要的玩具給他們,你可以把你們家衣服洗乾淨放在他們面前,可能你做這些事情顯得不重要,但對於他們來說,他們心裏面是溫暖的呀。
如果說助人是一種財富,張仁傑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繁華的城市,他走進社會底層的特殊人群當中,用一個年輕人並不堅實的肩膀,扛起他認為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當然,張仁傑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但願張仁傑的行動,能夠喚醒更多人的良知和愛心。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