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聖書院
- 創辦時間:1957年
- 校訓:愛望誠信 尊己立群
- 所屬地區:中國香港九龍
- 類別:直資
- 類型:中學
學校歷史,辦學宗旨,辦學團體,學校設施,校董簡介,教學形式,
學校歷史
1957年,中華聖潔會在深水埗懷惠道現址興辦中聖學校;1976年由國小轉為中學,易名中聖書院,以非牟利私立學校方式,服務區內學童,積極為九年免費教育作出貢獻,每年為約500名學生提供全日制全人教育。
1990年,該校成為政府買位資助學校,並大力改善校舍設施。面對資源短缺的困難,該校仍堅持教育理想,積極爭取辦學機會。1998年,中聖書院加入“直接資助計畫”,並在1998年9月成為直資學校。
辦學宗旨
校訓:愛望誠信 尊己立群
1、本著聖經的真理和原則,幫助學生成長,著重各方面均衡發展,建立良好品格及增進學科知識,並為升學就業作好準備。
2、引導學生認識基督教信仰,並透過基督徒老師的關懷及見證,使學生體會基督的愛。
3、有教無類,願意協助最有需要的學生,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充份發揮學生個別潛質。
4、培養學生道德操守、公民責任及國家意識。
辦學團體
該校辦學團體為中華聖潔會。
中華聖潔會在1930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當時只租用青山道一車房聚會。在1941至1945年間,因抗日戰爭,中華聖潔會遷至鴨寮街六號三樓。戰後遷至白楊街聚會。
在1950年,中華聖潔會向政府申請撥地建堂及辦學(地址就是中聖書院現所在處)。自1954年開始,動工興建禮拜堂及非牟利私立國小,有賴神感動會友奉獻及貸款以作經費。在1957年竣工,國小命名為中聖學校,正式遷堂及招生。當時校監為吳仲連牧師,中聖學校的學生人數逐年有增,在1959年時,數達千二,當時學生參加升中試,派位率高,加上管教嚴謹,獲街坊好評,福音工作更見成效,很多學生參加團契、主日學聚會,甚至加入教會成為會友。
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中華聖潔會在深水埔區提供教育及牧養,貢獻社區。
中華聖潔會是一所獨立基督教教會,會友衍多,早於1989年在將軍澳成立一社區活動中心及開展福音工作,已經成為獨立教會(中聖教會)及一社區服務中心。
中華聖潔會的辦學成果獲得政府的認同,在1998年9月,獲教育署批准在大埔區主辦一津貼中學,名為中華聖潔會靈風中學,教會同時在此社區開展福音工作。
學校設施
該校於2009年1月遷回深水埗。新校舍占地約1000平方米,樓高7層,學生有更多學習及活動空間。設施包括:
地下 | 禮堂、多用途室、校長室、校務處 |
一樓 | 教員室 、教員休息室、會見室、社工室、地理室、標準課室6間及多用途室 |
二樓 | 標準課室、語言學習室、多媒體學習室、電腦室、學生活動中心及電腦輔助教學室 |
三樓 | 有蓋操場(有兩層樓的高度,與露天平台相連)、小園圃及視覺藝術室 |
四樓 | 音樂室及會議室 |
五樓 | 圖書館、多用途室(作話劇、舞蹈等用途)、標準課室1間 |
六樓 | 生物實驗室、化學實驗室及綜合科學實驗室 |
天台 | 籃球場及更衣室 |
校董簡介
校董會是由教育界人士、教育心理學家、大學講師、牧師、資深傳媒人、會計師及醫護專業人士所組成,負責學校的管理和發展。校董會推行由教育局提倡的校本管理,著重校務策劃及檢討,並鼓勵教師及家長參與校政。
每位校董均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如出席陸運會,全面了解學校及學生的現況,推動學校的持續發展。
校董會設有兩名教師代表,運作具高透明度,並勇於問責。在校董會的督導下,校長及教職員均接受有效度的考績評鑑,提升專業素質。
2009- 2010年度校董會成員
校監:周文偉先生
主席:陳寶安博士
校董:廖錦培博士、何敬賢牧師、陳宗耀先生、蔡志森先生、張儉成先生
校長:曹美娟校長
教師代表:黃菊芳老師、陳德昌老師
教學形式
中聖書院提供全面及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因應學生不同的特質,不斷檢討及改良教學質素,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為學生建立一個愉快及豐盛的校園生活。
全面及均衡的課程:除一般科目外,國中設立戲劇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及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另外,各級開設兩節基督教生活教育課,提升學生的公民意識及道德品格,加上早會及周會的各類分享,與及學生團契的活動,使學生同時在德、智、體、群、美、靈各方面,得到全面及均衡的發展。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設立“我做得到”學習獎勵計畫,鼓勵學生交齊功課,專注學習及不斷進步。拓展多元化的學習模式,例如“協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能力。帶領學生作跨境及本地考察,鼓勵學生投入閱讀,培養自學精神。
重視跨學科專題研習:在2008年一月份舉行跨學科專題研習月,主題為《全球暖化,關我咩事?!》。2009年中一跨學科專題研習主題為《義工服務:施比受更為有福》,中二主題為《大澳探索》。每年各級定立主題,通過跨學科專題學習,同學在各科各層面作深入探討,樂趣無窮。
採用多元化評核:有進展性評估,如堂課、家課、小測和專題報告等,也有總結性的測驗和考試。
進修交流提升教學質素:教師之間已建立了科內和科際的觀課及觀簿文化,也經常作跨校交流,促進教學專業,積極提升教學質素。
重視個別差異的教學:各級英文均採用按程度分班教學;國中音樂、視覺藝術、戲劇、國語(中三)、電腦與資訊科技(中三)及中七英文科更安排每班分成兩組上課,每組人數約15至20人。教師可以容易了解學生的特質及能力,而配合合適的課程程度及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能力。
關顧學生重視家校合作:中一至中三採用雙班主任制,讓同學得到完善的照顧;加強教師與家長溝通,全方位協助學生成長,建立緊密的教師、學生及家長的互助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