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金融關係研究

中美金融關係研究

中美金融關係研究(1979-2013)》主要收錄了中美金融關係的發展歷程、中美建交後政治、經濟關係的發展、中美政治關係發展歷程與轉型特徵、中美建交後經貿關係發展歷程與總體特徵、中美金融關係演進和發展的標誌與特徵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中美金融關係研究
  • 出版社:中國金融出版社
  • 頁數:396頁
  • 開本:16
  • 定價:49.00
  • 作者:曹軍新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4971098, 750497109X
  • 品牌:中國金融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美金融關係研究(1979-2013)》對1979年至2011年中美金融關係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曹軍新,管理學博士,高級經濟師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中國人民銀行博士後流動站,中國金融出版社工作站汽匙鞏博士後研究人頸漿抹夜員,先後獲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雙學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學博士,現供職於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主要從事在全球化與巨觀經濟政策、金融轉型與發展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圖書目錄

1導論
1.1選題背景和意義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1.3研究思鍵墊迎路和方法
1.4主要內容與創新以及存在的不足
2金融關係的基本概念與分析框架
2.1雙邊或多邊金融關係相關概念的內涵及特點
2.1.1 雙邊或多邊金融關係的內涵
2.1.2相關概念及其關係
2.2大國、大國關係與大國金融關係的含義
2.2.1 大國與大國關係的含義
2.2.2大國金融關係的含義
2.3大國金融關係的分析框架
2.3.1 大國關係管理理論概述
2.3.2大國金融關係管理的分析框架
2.3.3 大國金融關係管理框架提出的意義
3中美金融關係的發展歷程
3.1 中美建交後政治、經濟關係的發展
3.1.1 中關政治關係發展歷程與轉型特徵
3.1.2 中關建交後經貿關係發展歷程與總體特徵
3.2中美金融關係演進和發展的標誌與特徵
3.2.1 中美建交前金融關係的基本概況
3.2.2 1979—2000年中關金融關係的啟動發展與利益匯合
3.2.3 2001—2013年中美金融關係的利益衝突與戰略合作
4 中美金融關係演進的動力系統
4.1 國際體系變化的動力系統
4.2國際貨幣體系變化的動力
4.3 中美等大國間權力轉移與重組的動力
4.3.1 中關實力分布轉移
4.3.2相互依賴的大國經濟關係擴展:中日美三國視角
4.3.3 變遷中的大國經濟關係擴展:發展中大國視角
4.4中美金融關係變化的動力系統
4.4.1 中美金融關係晚奔演進的內在動力
4.4.2 中美金融關係演進的巨觀動力
4.4.3 中美金融關係的核心能力比較
……
5中美金融關係演進的常態性特徵
6中美金融關係發展中的互補性依賴關係
7中美金融關係發展中的衝突形態及其特徵
8中美金融關係發展淚拘淋拳的合作機制化
9中美金融關係的發展趨勢與政策建議
結語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中美經濟互補依賴關係與世界產業分工的變革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全球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資本流動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的迅速發展,進一步強化和拓展了世界各國參與貿易分工的便利和範圍,而跨國集團與公司的日益壯大,則使得生產與經營的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其中跨國公司良嘗燥內部子公司(或分公司、參控公司等)間的產品貿易快速興起。這些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分工方式,推動著世界貿易分工步入嶄新的變革時期,主要表現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日漸取代傳統的國際分工,成為當今貿易分工的主導模式;全球價值鏈分祝達和工下的金字塔形分工格局和非均筏屬性,拓展了開發中國家加工貿易的範圍。
但是,由於各國在財富積累與分配、科技占有與創新以及國際經濟秩序中的地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下的分工格局仍呈明顯的層級性,表現為金字塔形分工格局。其中,已開發國家憑藉信息技術的創耔優勢、資本及生產技術的壟斷優勢占據分工體系的高端位置,開發中國家由於生產要素持有量和層次的落後,普遍處於全球價值鏈分工格局的低端,對於已開發國家具有較強的依附性。這就是麥可·多利(Michael Dooley)、來特·加伯(Meter Garber)以及David Folkerts—Landau等人認為的,自亞洲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逐步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國”、以東亞各國為“外圍國”的“新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lI)。
因此,雖然價值鏈分工模式使得開發中國家能夠參與到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環節,但是長期以來國際分工中的非均衡性仍未得到根本緩解,原有的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傳統的產業間垂直分工被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下的產品內垂直分工取代。
從實際看,全球經濟產業轉移與美國實行經濟全球化戰略分不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20世紀50年代,美國就推行全球化戰略,在國內實行產業升級,把勞動密集型產品分散到日本、韓國。、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這種跨國產業大轉移所形成的國際分工格局造就了亞洲的“四小龍”。
8中美金融關係發展的合作機制化
9中美金融關係的發展趨勢與政策建議
結語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中美經濟互補依賴關係與世界產業分工的變革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全球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資本流動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的迅速發展,進一步強化和拓展了世界各國參與貿易分工的便利和範圍,而跨國集團與公司的日益壯大,則使得生產與經營的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其中跨國公司內部子公司(或分公司、參控公司等)間的產品貿易快速興起。這些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分工方式,推動著世界貿易分工步入嶄新的變革時期,主要表現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日漸取代傳統的國際分工,成為當今貿易分工的主導模式;全球價值鏈分工下的金字塔形分工格局和非均筏屬性,拓展了開發中國家加工貿易的範圍。
但是,由於各國在財富積累與分配、科技占有與創新以及國際經濟秩序中的地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下的分工格局仍呈明顯的層級性,表現為金字塔形分工格局。其中,已開發國家憑藉信息技術的創耔優勢、資本及生產技術的壟斷優勢占據分工體系的高端位置,開發中國家由於生產要素持有量和層次的落後,普遍處於全球價值鏈分工格局的低端,對於已開發國家具有較強的依附性。這就是麥可·多利(Michael Dooley)、來特·加伯(Meter Garber)以及David Folkerts—Landau等人認為的,自亞洲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逐步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國”、以東亞各國為“外圍國”的“新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lI)。
因此,雖然價值鏈分工模式使得開發中國家能夠參與到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環節,但是長期以來國際分工中的非均衡性仍未得到根本緩解,原有的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傳統的產業間垂直分工被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下的產品內垂直分工取代。
從實際看,全球經濟產業轉移與美國實行經濟全球化戰略分不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20世紀50年代,美國就推行全球化戰略,在國內實行產業升級,把勞動密集型產品分散到日本、韓國。、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這種跨國產業大轉移所形成的國際分工格局造就了亞洲的“四小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