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牧監是唐王朝在官營畜牧業中建立的生產經營管理制度,針對唐代不同時期有關監牧的不同記載。監牧制度確立後,按其設定地區山川形勢、草場狀況、氣候條件優劣等綜合因素,規定其發展規模,區分為上、中、下三等。凡馬三千為中監。
初唐以來,何以能在40年的時間裡,將馬5000餘匹發展到70.6萬?這裡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從對一些遊牧民族的鬥爭中,唐獲得了大量的牲畜,如貞觀四年(630)對突厥頡利的追擊戰中,“獲雜畜數十萬”
貞觀九年(635)在青海追擊吐谷渾伏允的戰役中,又“獲雜畜二十餘萬”
貞觀十五年(641)在反擊薛延陀的戰役中,“獲馬萬五千匹”;旋又在破突厥思結的戰鬥中,“獲羊馬稱是”
到了貞觀十七年(643),薛延陀又“獻馬五萬匹、牛駝一萬、羊十萬以請婚”。
戰爭中和納貢中獲得的這巨大數量的雜畜,自然都會充實到監牧中去。由此可見,40年間,馬增至70.6萬的數額中,有相當部分是來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