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合會)自貿區構建問題研究

中海(合會)自貿區構建問題研究

《中海(合會)自貿區構建問題研究》是王瑛創作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5年12月。

該書在分析如何在中海經貿關係快速穩定發展的形勢下,充分利用中海間經濟結構互補及牢固的政治基礎等各方有利因素,建立中海FTA的可行性、預期效應、障礙及推進戰略,從而實現中海經貿關係的戰略性升級,為推動中海FTA建立提供一些借鑑和參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海(合會)自貿區構建問題研究
  • 作者:王瑛
  • 類別:經濟學著作
  • 首版時間:2015年12月
  • 字數:235000
  •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16166055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對中海區域經濟合作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以規範分析、實證分析為主,並理論聯繫實際。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如下幾個部分:
其一,對中海雙邊貿易的互補性和競爭性進行研究。以FTA理論為基礎,對比並量化分析了中海雙邊經貿關係的發展現狀,同時對中海巨觀經貿之間的互補性和競爭性進行了探討。運用貿易強度指數、貿易結合度指數、RCA指數、TC指數、貿易互補性指數、出口相似度等指標對中海雙邊經貿關係進行了研究;既針對貨物貿易進行研究,還對雙邊服務貿易及直接投資進行了分析,以期彌補當前學術界對中海服務貿易及直接投資領域研究的欠缺。
其二,建立中海FTA的預期效應研究。該書將結合中國和海合會六國的實際經貿情況,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考察中海商簽FTA的經濟基礎,以既有理論為基礎對中海FTA的靜態效應以及動態效應進行理論分析:首先,分析中海FTA預期貿易效應的形成機理;其次,從關稅減讓及比較優勢等理論出發,對中海FTA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進行探討;進而,重點分析中海FTA產生的長期效應,同時採用目前在FTA可行性研究中普遍使用的引力模型和GTAP模型進行定量分析,探討雙方簽署FTA協定產生的經濟效應,即:運用引力模型分析中海FTA的區域貿易潛力,運用GTAP模型分析中海FTA建立後中海雙邊貿易規模、條件等方面較基準方案的變動情況;最後,以新區域主義理論為依據,分析中海FTA建立的預期非傳統收益,從而進一步擴展了建立中海FTA的預期效應研究。
其三,從政治、經濟等多個視角,對建立中海FTA存在的障礙因素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探討,旨在彌補當前學術界對中海建立FTA障礙因素研究的不足。
其四,FTA是實現中海雙邊巨大預期收益的一種制度性安排。為儘快掃除障礙因素以早日建立中海FTA,該書將在前述研究的基礎之上,借鑑國際上有關FTA建設的成功經驗,將雙邊發展現狀與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要求相結合,並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對中海FTA的制度安排以及可能的推進戰略進行研究,提出早日建立中海FTA的戰略構想和目標路徑。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述評
第三章 中海FTA的談判進程與國際間的競爭
第四章 中國與海合會六國雙邊經貿關係的發展
第五章 中海FTA建立的預期效應與成本分析
第六章 中海建立FTA的障礙因素分析
第七章 推進中海FTA建設的戰略思考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

創作背景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全球經濟發展的兩大主要趨勢,正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以下簡稱FTA),尤其是雙邊FTA是目前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雙邊FTA進一步成為各國抵禦經濟波動或危機、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國與海合會國家有著廣泛的經濟、政治與地區安全上的共同利益,中海間建立FTA是大勢所趨。新制度經濟學與新經濟成長理論認為,制度作為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是新經濟成長模型中的內生變數。中海經貿關係的快速發展和雙方政治外交關係的日益改善,為進行雙邊經貿關係的制度創新奠定了良好基礎,中海FTA正是基於共同利益而提出的戰略構想。目前,這一制度創新還停留在談判層面,要把它變成現實,還需排除經濟、政治及歷史等多方面的制約因素,也有必要對構建中海FTA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基於此,《中海(合會)自貿區構建問題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對中海FTA構建問題進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結論如下:
1.中海雙邊存在著構建FTA較好的經濟基礎。近年來,中海雙邊的經貿發展均較快,儘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整體增長趨勢仍較為明顯。雙邊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對外投資均實現了較快的增長,奠定了中海FTA談判發展的經貿基礎,且中海雙邊經貿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和較弱的競爭性。
2.中海FTA能夠產生利大於弊的預期效應。中海FTA的建成,能帶來較大的靜態效應與動態效應。從靜態效應來看,由於中國和海合會國家在貨物貿易方面不存在明顯的競爭性,因而在雙邊貨物貿易發展過程中,隨著雙邊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的逐漸削弱,將會產生貿易創造效應,而不會產生過多的貿易轉移效應。從動態效應來看,在建立中海FTA後,能夠帶來規模經濟效應、競爭促進效應、投資促進效應等。引力模型的分析結果表明,中國對阿聯和巴林的貿易規模已經較大,表明中國與上述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已經得到較好的開發,屬於潛力再造型;中國對阿曼一國的貿易規模次之,屬於潛力開拓型;中國對卡達、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三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量不足,尚有較大開發空間,屬於潛力巨大型。而由GTAP模型模擬結果可知,總體而言,中海FTA建設利大於弊。此外,該書以新區域主義理論為依據,還分析了中海FTA建立之後可能獲得的一系列非傳統收益,並探討了中海FTA建立所帶來的調整成本和協調成本。總體而言,中海FTA建立的預期效應利大於弊。
3.推動中海建立FTA尚存在一些障礙因素。整體來看,中海FTA的建設仍面臨不少的障礙。從經濟方面來看,中海雙邊優先合作對象的差異、中海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的差異、中海雙邊的市場壁壘、中海貿易結構的非平衡性等幾個方面構成了經濟方面存在的障礙因素;從政治方面來看,雙邊政治體制的差異、缺乏核心利益以及地區事務的相互支持、大國因素的影響等幾個方面構成了政治方面存在的障礙因素;此外,中海合作的根基較淺、海合會周邊地區局勢不穩、中國貨物貿易產品及勞務輸出的困境等幾個方面也構成中海FTA建設的障礙因素。
4.推進中海FTA談判的主要建議。在中海FTA談判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有利因素,如:雙邊較好的經貿合作基礎、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海合會國家“向東看”戰略的促進效應、已有的中海合作平台的制度效應、雙邊政治意願的推動等。為此,在中海FTA的談判過程中,應遵循建立FTA的科學方法和普遍原則,並借鑑國內外建設FTA的成功經驗;應堅持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的原則,以成功舉辦中阿合作論壇和中阿博覽會為契機,推動中海FTA談判進程;應立足雙邊共同利益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同時密切與海合會國家的經貿聯繫,應進一步夯實FTA建設的基礎;應建立全面的溝通合作機制,保障雙邊的平等溝通與交流;應保證國內局勢的穩定發展,保持政策的連貫性,為雙方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提供和平安全的國際環境;應搞好國內和國際兩種地區合作機制的對接,推進次區域經濟合作;應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加強與海合會成員國在交通設施方面的互聯互通;還應強化組織建設和人才建設,儘快了解適應海合會國家的經貿制度環境,為中海FTA談判重啟做好必要準備。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社
出版時間
ISBN
《中海(合會)自貿區構建問題研究》
2015年12月
978-7-5161-6605-5

作者簡介

王瑛,女,漢族,1979年1月出生。現為北方民族大學阿拉伯語學院副院長、阿拉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經濟學博士。先後主持十多項省部級及校級科研項目、教改項目及橫向課題;參與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商務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內陸辦、自治區博覽局橫向課題;先後在《國際貿易問題》《巨觀經濟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生態經濟》《國際商務研究》《廣東商學院學報》《價格理論與實踐》《對外經貿實務》《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等各類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30餘篇,編寫《國際結算》教材1部;並先後榮獲國家民委2010年度優秀調研報告三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二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文科組第二名、寧夏回族自治區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北方民族大學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北方民族大學教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屆優秀教育科研成果獎研究報告類三等獎等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