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污生物帶

中污生物帶水體受污染後形成的特有生物群落,可以用來進行水污染生物學評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污生物帶
  • 套用:進行水污染生物學評價
  • 類型:水體受污染後形成的特有生物群落
  • 提出時間:20世紀初
定義,形成原因,詳細描述,

定義

水體受污染後形成的特有生物群落,可以用來進行水污染生物學評價。

形成原因

污水生物系統是德國學者B.科爾克維茨和M.馬松於20世紀初提出的。其理論基礎是河流受到有機物污染後,在污染源下游的一段流程里,會產生自淨過程,即隨河水污染程度的逐漸減輕,生物種類也發生變化,在不同的河段出現不同的生物種。據此,可將河流依次劃為4個帶:多污帶、 α-中污帶、β-中污帶(即甲型、乙型中污帶)和寡污帶,每個帶都有自己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徵。50年代以後,一些學者經過深入研究,補充了污染帶的種類名錄,增加了指示種的生理學和生態學描述。

詳細描述

α-中污帶的水為灰色,BOD值相當高(5~10mg/L),但是,除了還原作用之外,還有氧化作用。氧氣仍然缺乏,為半嫌氧條件,並有硫化氫存在。pH不穩定。微生物:水細菌數量減少(<10萬個/mL);植物:藍藻、綠藻、硅藻;動物:出現吞食細菌的纖毛蟲類和輪蟲類;指示植物:大顫藻、小顫藻、椎尾水輪蟲、天藍喇叭蟲、櫛蝦、臂毛水輪蟲等多種藻類和輪蟲類。
β-中污帶:氧化作用占優勢,綠色植物大量出現。水中含氧量增高,氮的化合物呈銨鹽、亞硝酸鹽或硝酸鹽。BOD下降(<5mg/L),pH穩定。微生物:水細菌數量減少(<10萬個/mL);植物:各種藻類;動物:輪蟲類、貝類和各種昆蟲、泥鰍、鯉魚等魚類。指示植物:有多種藻類(如水花束絲藻、梭裸藻、短荊盤星藻類等),輪蟲(如腔輪蟲、雙荊同尾輪蟲、卵形鞍甲輪蟲等),水溞(溞狀水溞、大型水溞等),以及蟲類(綠草履蟲、鼻節毛蟲、彈跳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