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良好農業規範的經濟學分析》的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國際視野與實踐。在分析良好農業規範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對世界各國,特別是日本多樣並存的良好農業規範進行分類,探討東亞良好農業規範一體化的可能性(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三章主要從全球食品鏈的視角分析良好農業規範的作用,指出良好農業規範里不僅包含食品安全危害,還包含品質危害的很多要素。第四章在對日本兩個主要良好農業規範考察的基礎上,分析日本農業面臨的現狀決定了日本很難形成統一的良好農業規範認證制度,同時提出日本良好農業規範體系對我國良好農業規範發展的啟示。第二部分是國內現狀和影響,包括第五章到第七章。第五章主要介紹中國良好農業規範制定實施的經過以及認證制度的框架,分析中國良好農業規範和GLOBALGAP以及JGAP的異同。第六章和第七章分析良好農業規範對降低食品安全風險的效果,對獲得中國良好農業規範認證的企業進行分類,通過統計數據和案例分析,論證中國良好農業規範認證和農產品出口之間的相關性。第三部分是消費者的認知和評價,包括第八章到第十章。本部分以大閘蟹和牛奶為對象,分別對上海和北京的消費者實施問卷調查,分析消費者對良好農業規範的認知、評價以及支付意願。
基本介紹
- 書名:中日良好農業規範的經濟學分析
-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 頁數:212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農業出版社
- 作者:陳廷貴 等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0918033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日良好農業規範的經濟學分析》通過對良好農業規範的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功能的研究,可以為我國的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和環境污染的改善做出參考和指導。
作者簡介
陳廷貴,1971年11月出生於重慶市,上海海洋大學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7年畢業於西南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審計學專業,2006年3月獲得日本愛媛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2006年11月至2008年10月日本九州大學做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博士後研究,東亞農業資源環境研究中心核心研究成員,2009年1月至今任現職。主要研究領域為食品安全、農業環境和農地制度。
圖書目錄
前言
國際視野與實踐
第一章東亞GAP的一體化——GAP的功能和國際因素
第二章GAP的動向和問題——全貌和多樣性
第三章國際食品安全規格的動向和良好農業規範的作用
第四章日本良好農業規範的實踐與啟示
國內現狀與影響
第五章中國良好農業規範的現狀及其國際比較
第六章降低食品安全風險——來自中國良好農業規範的實踐經驗
第七章中國良好農業規範認證的發展及其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消費者的認知與評價
第八章上海消費者對良好農業規範認證農產品的意識研究——以大閘蟹為例
第九章消費者對CHINAGAP認證牛奶的支付意願研究——基於上海市消費者調查
第十章北京消費者對於良好農業規範的態度研究——以牛奶為例
作者簡介
國際視野與實踐
第一章東亞GAP的一體化——GAP的功能和國際因素
第二章GAP的動向和問題——全貌和多樣性
第三章國際食品安全規格的動向和良好農業規範的作用
第四章日本良好農業規範的實踐與啟示
國內現狀與影響
第五章中國良好農業規範的現狀及其國際比較
第六章降低食品安全風險——來自中國良好農業規範的實踐經驗
第七章中國良好農業規範認證的發展及其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消費者的認知與評價
第八章上海消費者對良好農業規範認證農產品的意識研究——以大閘蟹為例
第九章消費者對CHINAGAP認證牛奶的支付意願研究——基於上海市消費者調查
第十章北京消費者對於良好農業規範的態度研究——以牛奶為例
作者簡介
序言
背景和目標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在媒體的大力監督下,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事故和事件被曝光。繼“瘦肉精”、“毒奶粉”、“地溝油”、“問題膠囊”等案件後,近期又曝出“假羊肉”、“毒生薑”等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人們不禁擔心:究竟吃什麼是安全的?這些事件貫穿整個食品鏈,既有來自農業生產源頭的“瘦肉精”、“毒生薑”,也有來自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費環節的。在食品鏈的各個環節中,農產品生產階段的食品安全問題是消費者最為擔心的環節之一。
另一方面,國家對食品安全的監管也可謂緊鑼密鼓雷厲風行。但是從2004年確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到2008年“大部制”改革後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2009年食品安全法實施,2010年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成立,我國的食品安全體制一直是“九龍治水”各管一方。既有重複監管,又有監管“盲點”,不利於責任落實。每逢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國家的品安全監管體制必遭詬病。
在此背景下,2013年3月10日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將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的職責、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職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生產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整合,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主要職責是,對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和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等。將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相應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隊伍和檢驗檢測機構劃轉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
為做好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銜接,明確責任,《方案》提出,“新組建的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食品安全標準制定。農業部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將商務部的生豬定點屠宰監督管理職責劃入農業部。”2013年3月22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掛牌,衛生委、農業部、食藥總局“三位一體”的食品安全監管新架構初步形成。
2013年5月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從處罰金額和入罪門檻兩方面大幅提高了食品安全犯罪的違法成本,這將有效遏制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與食品安全問題相似,環境問題近年來也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由此而引發的群體事件日漸增多。石化項目、造紙項目等工業領域可能引發的環境污染屬於點源污染,由於其集中性,更容易顯現出來,從而也更容易受到公眾關注。但是農作物生產中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大規模畜禽養殖中大量糞尿的排放、以及大規模水產養殖中飼料和藥劑等的過量投入,對環境帶來極大的破壞。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和農藥使用國,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面積上,投入的化肥約占世界總使用量的30%。根據2011年環境統計年報,2011年全國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2499.9萬噸,其中工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354.8萬噸,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186.1萬噸,城鎮生活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938.8萬噸。廢水中氨氮排放量260.4萬噸,其中工業源氨氮排放量為28.1萬噸,農業源氨氮排放量為82.7萬噸,城鎮生活氨氮排放量為147.7萬噸。受到污染的環境很難生產出安全的農產品,廣受關注的湖南鎘超標大米就是很好的例證。
面臨食品安全和農業環境污染,當我們對知府的“不作為”、企業的“無道德”、農民的“低素質”等痛心疾首的時候,不要忘了我們的國情。農業生產分散在3億農戶之間進行,45萬食品加工企業中有80%是小企業。有效控制管理農業生產和食品加工過程中的投入物,的確面臨困難。我們可以理解為當前的食品安全和農業環境污染是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所難以避免的問題。
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1906年發表的紀實小說《叢林》(The Jungle)告訴我們,即便在美國100年前也面臨非常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而正是該書的出版,推動了美國FDA的成立。半個世紀後,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於1962年發表《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 ),喚起了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隨著我國對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監管的加強,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將得到有效的治理。
本書對良好農業規範的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功能的研究,希望能夠為我國的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和環境污染的改善,做出微薄的貢獻。
農產品領域的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不僅僅是國內的問題,它還往往以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形式成為國際問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農產品國際貿易也日趨發達。根據農業部發布信息,我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後,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002年的305.9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1757.7億美元。出口額從181.4億美元增長到632.9億美元,進口額從124.4億美元增長到1124.8億美元。儘管WTO規則中存在SPS和TBT的限制,但是很多已開發國家還是把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作為重要的非關稅貿易壁壘,開發出很多嚴格的標準。
由歐洲零售商協會(EUREP)開發的全球良好農業規範(GLOBALGAP)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具有提高農產品安全水平和加強環境保護的功能,但是它也的確起到了非關稅貿易壁壘的作用。在世界各國眾多的良好農業規範都在尋求和全球良好農業規範實現國際互認的背景下,本書試圖研究良好農業規範認證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關聯性。
………..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在媒體的大力監督下,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事故和事件被曝光。繼“瘦肉精”、“毒奶粉”、“地溝油”、“問題膠囊”等案件後,近期又曝出“假羊肉”、“毒生薑”等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人們不禁擔心:究竟吃什麼是安全的?這些事件貫穿整個食品鏈,既有來自農業生產源頭的“瘦肉精”、“毒生薑”,也有來自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費環節的。在食品鏈的各個環節中,農產品生產階段的食品安全問題是消費者最為擔心的環節之一。
另一方面,國家對食品安全的監管也可謂緊鑼密鼓雷厲風行。但是從2004年確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到2008年“大部制”改革後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2009年食品安全法實施,2010年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成立,我國的食品安全體制一直是“九龍治水”各管一方。既有重複監管,又有監管“盲點”,不利於責任落實。每逢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國家的品安全監管體制必遭詬病。
在此背景下,2013年3月10日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將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的職責、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職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生產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整合,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主要職責是,對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和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等。將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相應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隊伍和檢驗檢測機構劃轉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
為做好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銜接,明確責任,《方案》提出,“新組建的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食品安全標準制定。農業部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將商務部的生豬定點屠宰監督管理職責劃入農業部。”2013年3月22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掛牌,衛生委、農業部、食藥總局“三位一體”的食品安全監管新架構初步形成。
2013年5月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從處罰金額和入罪門檻兩方面大幅提高了食品安全犯罪的違法成本,這將有效遏制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與食品安全問題相似,環境問題近年來也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由此而引發的群體事件日漸增多。石化項目、造紙項目等工業領域可能引發的環境污染屬於點源污染,由於其集中性,更容易顯現出來,從而也更容易受到公眾關注。但是農作物生產中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大規模畜禽養殖中大量糞尿的排放、以及大規模水產養殖中飼料和藥劑等的過量投入,對環境帶來極大的破壞。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和農藥使用國,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面積上,投入的化肥約占世界總使用量的30%。根據2011年環境統計年報,2011年全國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2499.9萬噸,其中工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354.8萬噸,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186.1萬噸,城鎮生活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938.8萬噸。廢水中氨氮排放量260.4萬噸,其中工業源氨氮排放量為28.1萬噸,農業源氨氮排放量為82.7萬噸,城鎮生活氨氮排放量為147.7萬噸。受到污染的環境很難生產出安全的農產品,廣受關注的湖南鎘超標大米就是很好的例證。
面臨食品安全和農業環境污染,當我們對知府的“不作為”、企業的“無道德”、農民的“低素質”等痛心疾首的時候,不要忘了我們的國情。農業生產分散在3億農戶之間進行,45萬食品加工企業中有80%是小企業。有效控制管理農業生產和食品加工過程中的投入物,的確面臨困難。我們可以理解為當前的食品安全和農業環境污染是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所難以避免的問題。
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1906年發表的紀實小說《叢林》(The Jungle)告訴我們,即便在美國100年前也面臨非常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而正是該書的出版,推動了美國FDA的成立。半個世紀後,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於1962年發表《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 ),喚起了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隨著我國對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監管的加強,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將得到有效的治理。
本書對良好農業規範的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功能的研究,希望能夠為我國的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和環境污染的改善,做出微薄的貢獻。
農產品領域的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不僅僅是國內的問題,它還往往以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形式成為國際問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農產品國際貿易也日趨發達。根據農業部發布信息,我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後,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002年的305.9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1757.7億美元。出口額從181.4億美元增長到632.9億美元,進口額從124.4億美元增長到1124.8億美元。儘管WTO規則中存在SPS和TBT的限制,但是很多已開發國家還是把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作為重要的非關稅貿易壁壘,開發出很多嚴格的標準。
由歐洲零售商協會(EUREP)開發的全球良好農業規範(GLOBALGAP)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具有提高農產品安全水平和加強環境保護的功能,但是它也的確起到了非關稅貿易壁壘的作用。在世界各國眾多的良好農業規範都在尋求和全球良好農業規範實現國際互認的背景下,本書試圖研究良好農業規範認證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關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