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學生會議全稱為“China-Japan Student Conference”,簡稱CJSC。中日學生會議是在1986年創立的非贏利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中立的學生團體。來自中國和日本的高校大學生將在十五天內一起生活、參與對各項議題的討論。活動旨在增強中日雙方的了解,立足當前中日關係局勢變化,開啟新的中日青年學生交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日學生會議
- 外文名:China-Japan Student Conference
- 日文名:中日學生會議
- 簡稱:CJSC
- 創辦時間:1986年
會議簡介,會議概況,會議主辦方,會議後援,會議沿革,會議理念,會議目的,會議常設項目,組委會簡介,組委會簡介,組委會職責,為什麼選擇中日學生會議,深遠的社會影響力,廣泛的高校資源,巨大的發展潛力,第33屆中日學生會議相關情報,相關情報,費用來源,
會議簡介
會議概況
中日學生會議是於1986年創立的非贏利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中立的學生團體,一直以來都得到中國政府、日本外務省、日本外交協會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各大高校和社會媒體的廣泛關注。會議立足當前中日關係局勢變化,旨在通過青年人的視角為中日兩國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提出解決思路,增強中日雙方的信任與了解,開啟中日兩國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每年8月,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交學院、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中國高校和東京大學、東京外國語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等日本高校的高材生們將齊聚一堂,在半個月的會議期間,一起生活、學習,參與對各項議題的討論。中日學生會議在中國設有中日學生會議執行委員會,並分為北京會場和廣州會場召開會議。
會議主辦方
中日學生會議執行委員會、財團法人日中文化交流財團
會議後援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大使館、日本國駐華大使館、日本國駐廣州總領事館、財團法人日中友好會館、社團法人日本中國友好協會、社團法人日中協會等
會議沿革
中日學生會議,是由曾經參加日本外務省・(社)日本外交協會共同主辦的全國學生問題討論會“The Forum”的參加者提議,在中日文化交流熱心人士的幫助下,於1986年設立的中日高校學子交流活動。1987年夏天,在北京成功舉辦了第一屆中日學生會議。至今,組委會每年都會在中國和日本招募參加者,傳遞著中日交流的聖火。
會議理念
中日學生會議秉承“Zero Distance”—“零距離”的理念,致力於從當代青年人的立場出發,搭建中日青年零距離交流舞台,用溝通和理解消除矛盾和誤解,為中日友好乃至世界和平作貢獻。
會議目的
1、會議從大學生的立場出發,通過率直的討論和交流活動等,增進兩國之間的相互理解。
2、會議立足於社會,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深化中日關係。
3、會議以“零距離”的理念為基礎,旨在促進實行委員和參會者的自我實現與成長。
會議常設項目
- 議題討論
議題討論在整個會議中占據最主要的位置,是兩國學生進行坦率而真誠的討論的舞台,內容涉及經濟、歷史、媒體、科技、教育等。與會者將被平均分配到 5-7 個不同的分科會(分科會數量視各屆情況而定)中,中方、日方學生各占一半,一起圍繞相應的議題進行討論並交流想法。中日雙方經過商談,選定雙方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話題,並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深入討論,並最終製作出一份會議報告書,在之後的成果展示會中進行分享。
下面以 31 屆會議議題為例。
外交分科會: I.安全保障問題:
外交分科會: I.安全保障問題:
①軍事(中國軍費透明度·軍隊規模擴大)
②資源(領土問題·東海油田)
③人類安全保障(地雷·海盜問題);
II.公共外交問題(中日對比);
III.海外援助問題(ODA)(中日對比)。
教育分科會:
I.中日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II.中日兩國的歷史教育與愛國教育。
環境分科會:
I.中日水污染現狀;
II.中日水資源匱乏問題和解決方案;
III.中日垃圾處理方式的對比。
經濟分科會:
I.中日合辦健診中心的可能性分析;
II.中日醫療旅遊的發展前景分析。
社會分科會:
I.如何提高日本消費者對中國產食品的安心度;
II.針對中國國內食品安全現狀進行原因分析,並從大學生的角度提出相關對策。
信息·媒體分科會:
I.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理想發展狀態;
II.中日兩國的信息管制對比;
III.如何活用信息(方法論)。
II.公共外交問題(中日對比);
III.海外援助問題(ODA)(中日對比)。
教育分科會:
I.中日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II.中日兩國的歷史教育與愛國教育。
環境分科會:
I.中日水污染現狀;
II.中日水資源匱乏問題和解決方案;
III.中日垃圾處理方式的對比。
經濟分科會:
I.中日合辦健診中心的可能性分析;
II.中日醫療旅遊的發展前景分析。
社會分科會:
I.如何提高日本消費者對中國產食品的安心度;
II.針對中國國內食品安全現狀進行原因分析,並從大學生的角度提出相關對策。
信息·媒體分科會:
I.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理想發展狀態;
II.中日兩國的信息管制對比;
III.如何活用信息(方法論)。
- 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晚會是中日雙方進行文藝表演,了解他國文化的一個環節。在這場晚會上,中方和日方的學生會帶來自己排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節目,在展現兩國傳統文藝技藝的同時,還將當前中日兩國流行的飲食、音樂、運動、時尚元素帶入對方視野,從而加深對方對本國文化的了解,提高雙方文化認知層次,從而建立文化間的包容、理解和尊重。晚會中還會穿插遊戲環節,希望在輕鬆的環境下增進雙方的友誼,加強交流。
- 實地考察
參加者根據所在分科會選擇的議題自行選擇、自主聯絡考察地點,前往企業、政府等(與各自課題討論)相關機構的實地考察,比如 29 屆媒體分科會曾經去訪問廣東電視台總部,30 屆教育分科會曾經到日本文部科學省進行參觀等。通過參觀學習構建富於實踐性的知識體系,更能以此作為事實材料,促使雙方討論朝著更深入的方向發展。
- 觀光活動
中方學生和日方學生一起在參會城市內進行一日的觀光,與會者自行設計路線、自行安排行程。在觀光的過程中,無論是中方代表還是日方代表,都會有不少關於中日文化差異性的驚喜發現。
- 其他活動
包括邀請高校教授及社會學者進行中日文化主題的講座、參會者旁聽高校課程、與高校學子進行交流、中日學生趣味運動會、素質拓展活動等等。
組委會簡介
組委會簡介
組委會主要負責籌辦會議,由學生團體組成。中方組委會分為北京方組委會和廣州方組委會。北京方組委會主要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生負責;廣州方組委會主要由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生負責;日方組委會主要由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學生負責。
中國組委會主要負責中日學生會議在中國的一切事宜,以及擴大中日學生會議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並與日本組委會進行溝通,以保證會議的順利舉行以及非會期的正常運營。
組委會職責
1.承辦每年的中日學生會議;
2.維持中日學生會議在非會期的正常運營;
3.擴大中日學生會議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為什麼選擇中日學生會議
深遠的社會影響力
中日學生會議成立於1986年,至今已經是第33屆了,歷屆參會人數累積達到1300餘人,在中日兩國都具有較高的社會影響力。活動一直以來都得到中國政府、日本外務省、日本外交協會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各大高校和社會媒體的廣泛關注。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長仲偉合認為:“中日學生會議是中日學生加強溝通、發展友誼的契機。‘青年強則世界強,青年和則世界和’,青年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對於促進中日兩國友好發展有著巨大裨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鬍福印指出:“在中日兩國各領域,特別是經濟與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發展、加深的大背景下,中日學生會議非常具有現實意義,不僅會為中日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時也必將為促進兩國人民的友好做出積極貢獻。”
日本駐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文化中心山田重夫公使高度評價了中日學生會議對促進兩國青年學生的相互理解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他表示:“將一如既往地關注中日學生的發展。希望同學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來,攜希望而來,滿載收穫而歸。”
前日本國駐廣州領事館總領事瀨野清水認為:“政治經濟的交流往往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惟有文化的交流能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他希望日本的年輕人能夠多學習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到二戰結束的歷史,不要忘記日本曾經在戰爭中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沉重的傷害,希望中日雙方的大學生能夠將交流的體會和感受傳達給自己的親人、朋友。
中日學生會議因其積極向上的會議理念、國際化的人文視野、高層次的參與人群,不僅廣受中日名牌高校的支持,還被兩國的一線媒體多次報導。中日學生會議開辦以來,也得到了包括新華網、光明網、華聲報、人民網、朝日新聞、京都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多方紙質及網路媒體的支持及跟蹤報導。
廣泛的高校資源
中日學生會議每年都會來到廣州和北京的各大名牌高校舉辦委員和參會者招募宣講會,可以直接接觸大量在校學生以及研究生等,並可以將影響輻射至學校行政組織和校友當中。
自組委會成立以來,會議逐漸吸引並與多個學校的大型社團組織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以廣州會場為例,會議和中山大學東校區學生會、逸仙傳媒,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學生會,華南理工大學百步梯,華南師範大學學生會,廣州大學學生會等社團組織強強聯手,這也保障了中日學生會議在高校間資源拓展的廣度與深度,使宣傳工作有信心做到基本覆蓋廣州地區各大知名高校。
當然,會議的資源並不僅僅局限於廣州地區。由於是會議的發源地,北京會場在北京、天津及周邊城市的各大高校中享有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力。每年組委會都會深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外交學院等名牌高校進行招募和選拔,為會議輸送更多能夠展現當代中國青年人風采的高材生。像這種歷史底蘊如此深厚,能將南北方這么多名牌大學串聯起來的活動,中日學生會議是箇中翹楚。
除此之外,中日學生會議在日本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會議在日本設立組委會,委員們每年源源不斷地向會議輸送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名古屋大學、同志社大學、立命館大學等高校的優異學子,保證了會議討論成果的高質量高水準。依託於高層次的國際化視野,中日學生會議兢兢業業地在中日兩國高校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樑,對兩國社會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中日學生會議作為非贏利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中立的學生組織,不從屬於任何組織機構,具有極大自由度和活動空間。
巨大的發展潛力
從中日學生會議的舉辦歷史可以看出,會議曾在多個地區印下腳步。隨著時光的流逝,會議常辦地逐漸鎖定在廣州和北京,然而,中日學生會議的目標卻不僅限於這兩座城市。近幾年來,中日學生會議中國組委會主要將重心放在拓展北京、廣州媒體和高校圈資源工作上,讓越來越多的學子了解並參與到中日學生會議的活動當中來。隨著北京、廣州地區工作的穩定常態化,組委會將目光投向了遠方的華東和華中地區。作為曾經的會議舉辦地,那裡與中日學生會議必然有著某種深處的羈絆。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和武漢大學的熱心學子回響前幾屆組委會的呼喚,正在籌組華東和華中分會區。第33屆會議組委會希望能將北京方、廣州方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的同時,為華東和華中分會區的奠基貢獻綿薄之力,讓中日學生會議之花盛開在廣闊的華夏大地。
第33屆中日學生會議相關情報
相關情報
活動名稱 | 第33屆中日學生會議(第20回中國方舉辦) | |||
活動時間 | 2014年8月11日~2014年8月25日 | |||
活動地點 | 中國 | 北京 | 8 月 11 日~8 月 18日 | |
廣州 | 8 月 19 日~8 月 25 日 | |||
參加者 | 52 名左右 | |||
日方人數:26名左右 | 中方人數:26名左右 | |||
執行委員人數 :6 名 | 執行委員人數: 7 名 | |||
參加者人數: 26 名 | 參加者人數:25-26名 |
其中日方參加者主要來自慶應義塾大學、早稻田大學、東京大學、同志社大學、國際教養大學等。
北京方參加者主要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
廣州方參加者主要來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
又,中國方參加者將於正式會議前,即2014年8月8日-8月10日於北京進行合宿。
費用來源
中日學生會議是一個非贏利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中立的學生團體。參加者參加會議需要自行負擔參會所產生的交通、食宿等費用。中日學生會議組委會的運營基本依靠往屆資金及各方企業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