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交流的使者

中日友好交流的使者

《中日友好交流的使者》是日本僑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曉燕

基本介紹

  • ISBN:9784861851520
  • 作者:高曉燕
  • 出版社:日本僑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21日
  • 頁數:263
  • 定價:2800日元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山邊悠喜子1929年1月出生在日本東京,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父親被派到中國本溪的煤鐵公司工作,山邊隨之來到中國。1945年日本投降後,她毅然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從16歲到24歲,她在解放軍大學校里學知識、長見識,也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思想,跟隨部隊從東北到西南,經歷過炮火的洗禮和戰爭的考驗,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新中國的解放事業。 1953年回國後,她對中國念念不忘。60年代參加了 “日中和平友好會”,,繼續著日中友好事業。她曾以日語教師的身份先後在長春的白求恩醫科大學、北京語言學院、西安第四軍醫大學等學校講授日語。她認識到,因為日本對亞洲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造成日本與鄰國不可能建立一種信賴關係。為了尋求答案,她開始學習日本侵略的歷史。 1992年,山邊悠喜子60多歲到中國哈爾濱的黑龍江大學留學。與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進行交流,調查...(展開全部) 山邊悠喜子1929年1月出生在日本東京,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父親被派到中國本溪的煤鐵公司工作,山邊隨之來到中國。1945年日本投降後,她毅然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從16歲到24歲,她在解放軍大學校里學知識、長見識,也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思想,跟隨部隊從東北到西南,經歷過炮火的洗禮和戰爭的考驗,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新中國的解放事業。 1953年回國後,她對中國念念不忘。60年代參加了 “日中和平友好會”,,繼續著日中友好事業。她曾以日語教師的身份先後在長春的白求恩醫科大學、北京語言學院、西安第四軍醫大學等學校講授日語。她認識到,因為日本對亞洲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造成日本與鄰國不可能建立一種信賴關係。為了尋求答案,她開始學習日本侵略的歷史。 1992年,山邊悠喜子60多歲到中國哈爾濱的黑龍江大學留學。與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進行交流,調查日本軍隊在中國的侵略罪行,特別是蒐集日本關東軍731部隊的罪證。當她得知日本遺棄的化學武器造成傷害的情況,感到十分震驚。懷著對受害人的同情,她走訪了哈爾濱、牡丹江、齊齊哈爾的許多受害人的家庭,目睹了一幕幕悲慘的場景,使她受到了極大衝擊。回國後,她立即在“731”細菌部隊展實行委員會上介紹了所見到的情景,並利用展覽在各地巡迴展出的機會,到各地講演,大聲呼籲關注正在受到日本遺棄化學武器傷害的中國人民。 她翻譯中國研究者的歷史著作,至今已經在日本出版了十餘本。如步平先生的《日本侵略中國中的毒氣戰》、高曉燕著的《日軍遺棄化學武器——中國受害者的控訴》等,在日本影響較大,因為日本民眾一直不知道在侵華戰爭中使用了化學武器,戰後還遺棄了大量的化學武器在中國,造成和平年代中國人民的傷害這一事實。這些書成為中國受害者對日民間訴訟的證據。 山邊先生對戰爭問題以及加害責任問題的認識在日本影響了許多人,她作為日本人,從加害者的角度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雖然她提出的問題十分尖銳,但是切中了日本社會關於戰爭問題認識的要害,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日本關於戰爭問題認識上的曖昧態度。在她的影響和感召下,許多日本人開始從新的角度關注日本軍隊的化學戰責任問題,開始把目光從關注日本的大久野島的受害者轉向中國的戰爭中及戰後的毒氣受害者。 今年她已經85高齡了,還在為中日兩國的友好事業、促進民間和平運動發展不懈努力,是中日兩國友好交流的使者。 高曉燕,女,1958年12月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現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日本史研究會常務理事,東北地區中日關係史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理事。 長期從事東北地方史及中日關係史研究。主要著作有《黑龍江開發史》(合作)、《日軍遺棄化學武器——中國受害者的控訴》、《陽光下的罪惡——侵華日軍化學戰實錄》(合作)、《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化學戰》(合作)、《東北淪陷時期殖民地形態研究》等,發表過《論東北邊疆地區城市發展的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化學戰的準備》、《踏訪死亡山谷》、《戰爭的危害沒有消失》、《難以撫平的歷史創傷》、《日軍遺棄化學武器綜考——兼評'5、15'判決書》等論文。獲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黑龍江省文化名家等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