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論壇

中文論壇

(Forum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是湖北大學文學院創辦的涵蓋中文學科各研究領域的學術輯刊,旨在搭建一個新的學術平台,展示海內外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藉以倡導視野開放、獨立研究的學風,立一家之言,撰傳世之作。

基本介紹

  • 書名:《中文論壇》
  • 作者:《中文論壇》編輯委員會
  • ISBN:9787549230907
  • 類別:社會科學
  • 頁數:203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長江出版社 湖大書局
  • 出版時間:2015.3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中文論壇》(Forum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是湖北大學文學院創辦的涵蓋中文學科各研究領域的學術輯刊,旨在搭建一個新的學術平台,展示海內外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藉以倡導視野開放、獨立研究的學風,立一家之言,撰傳世之作。
本刊第一輯出版之際,正臨近《新青年》百年紀念之日。陳獨秀當年在《敬告青年》中闡述的六大辦刊宗旨:“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今天讀來,依然振聾發聵。中國現代學術,雖走過了百餘年的曲折歷程,張揚了中國走向世界的決心和勇氣,但如何在歷史和現實的碰撞中,探幽尋迷,彰顯人類文化的共通之處,構建中西會通的文化路徑,依然任重而道遠。我們相信:純正、嚴謹、創新的學術活動是推動中國思想文化前行的重要力量,治學者思想的獨立姿態,則是中國學術真正走向世界的前提。
湖北大學文學院《中文論壇》編委會
漢代《詩經》闡釋與作者身份意識的自覺
作者:毛宣國
內容提要:漢代詩學相對先秦詩學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由用《詩》之學向作《詩》之學的轉換,作者身份意識日趨自覺。這種轉換和自覺首先是由經學家的《詩經》闡釋來體現的。經學家重視《詩》之文本分析,特別是《詩》之本事和作品背景的分析,所以它的解《詩》常常向著詩人、作者方向發展;另外,經學家提出《詩》言“情性”的觀點,從詩之創作角度來理解“興”,有關“詩人”身份的專門命名和提出“國史”作詩說,這些均表明漢人對《詩》的態度由“述”向“作”的身份的轉換。史家和辭賦家則更進了一步。特別是揚雄,充分肯定文人身份和寫作方式存在的合理性,使辭賦作為一種合法性文本進入到文學家、理論家的視野中。揚雄的這一觀點,在班固、王充等人那裡有了進一步發展。這些,對於明確詩賦不同於經書文體的寫作特徵,使漢代作者身份意識走向自覺與文人傳統的形成,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字:漢代《詩經》闡釋;身份意識;人文傳統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代《詩經》闡釋的詩學研究”(09BZW004)
作者簡介:毛宣國,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清人勞孝輿說:“風詩之變,多春秋間人所作,而列國名卿皆作賦才也。然作者不名,述者不作,何歟?蓋當時只有詩,無詩人。古人所作,今人可援為己詩;彼人之詩,此人可賡為自作,期於言志而止。人無定詩,詩無定指,以故可名不名,不作而作也。”[1]勞孝輿這番話說明了春秋時代人們對待《詩》的基本態度和特點,那就是主要從述者和接受者的立場出發,在不顧及《詩》的原作者和原題旨的意義上對《詩》加以援用,以服從其主觀意圖和意志的表達需要。這種表達,實際上是在作者不名和不需要了解作者身份的情況下進行的。這也就是說,在春秋時代,人們對待《詩》,可以完全不考慮作者身份的存在。這種狀況,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那裡,也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他們對待《詩》的基本立場仍主要是從述者和接受者出發,重《詩》的功用而非《詩》的創造。孔子稱自己治學的特點是“述而不作”。“述而不作”,當然不是不作,而是在“述”的基礎上的“作”,用孔子自己的話說是:“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即以學習和傳述為優先的“作”。所以孔子對待《詩》,即使在獻詩賦詩風氣已經不復存在的情況下,仍主要是從《詩》道德政治的功用立場上出發,重《詩》的運用而非《詩》的創作。他提出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觀,可以群”和“不學詩,無以言”的觀點,也主要屬於解釋學而非創作學的概念,所重的是如何通過學《詩》來修身致知和進行人際間的交往,而非把《詩》看成是詩人情感表現和創造。到了孟子,情況有了些變化。他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的觀點,開始注意到《詩》與詩人創作的關係,注意到《詩》的理解與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的關係。陳啟源說“考孟子所論讀詩之法,然則學詩者不先知詩人生何時?事何君?且感何事而作詩?然後其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