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通義中庸注參》是2011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柱。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庸通義中庸注參
- 作者:陳柱
- ISBN:978-7-5617-8748-9/I·780
- 定價:16.00元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6月
- 叢書:歷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中庸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內容摘取,
作者簡介
陳柱(1890-1944),字柱尊,號守玄,廣西北流人。著名史學家、國學家,一生著作等身,五十餘年著述九十餘種,議論遍及經史子集四部。
內容簡介
《中庸通義》者,句漏陳子之所著也,生乎今之世,志摩古之道,痛亂世之末流,懼父子之相食,故發憤而作此;所以辨邪正,崇聖學,維人道者也。既畢業,召諸生而誨之,曰:「孔聖之道在乎中庸,中庸之本在乎慎獨,女知之摩?」對曰:「生不敏,何足以知之?雖然,願聞焉。」陳子曰:「居,吾語女。昔揚子不虖?天下有三門,由於情慾,人自禽門;由於禮義,人自入門;由於獨知,人自聖門。揚子《法目·修身篇》。此三門者,並建吾前,惟吾所入,差以豪厘,繆以千里者也。夫在明則敬,在玄則肆,此眾人也。若是者,告而人於入門焉,告而人於禽門焉;行之既久,習之既竺,則一入於禽門,而不能出矣。聖人懼其然也,故超然獨知;戒慎乎其所不見,恐懼乎其不所聞;不為不見改操,不為不問易節;雖獨居一室,弗慚其景;孤眠一榻,不媿厥衾。夫然,故精誠在躬,而中和自致;神明在心,而穢惡不來矣。
內容摘取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見,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柱謹按:率,鄭玄註:「循也。」循其性之謂道,則以人性本善也。修,鄭玄註:「治也。」治其道之謂教,則物鹹受其教化也。就其質而言之,則謂之性;就其體而言之,則謂之道;就其用而言之,則謂之教。戒慎恐懼,修道之工夫,所以率性也;位天地,育萬物,修道之事業,所以廣教也。《禮運》曰:「人者具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氣也。」夫然,故人性無不善,擴而充之,無不可以位天地,育萬物者。故《尚書》曰:「天工,人其代之。」《禮運》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然而天下之人有聖人,有賢人,有愚人,有小人,則又曷故哉?亦所修者異耳。修之時義大矣哉。修則道存,不修則道亡。道存則盡己之性,以盡人之性,盡人之性,以盡物之性,故其性存;道亡則賊物之性,以賊人之性,賊人之性,以賊己之性,不道之人不愛物,即不愛人,即不愛己。故其性亡。其性存,故為聖為賢;其性亡,故為禽為獸。是故人有須臾之修其道,則須臾而為賢聖,人有須臾之離其道,則須臾而為禽獸。堯舜周孔,須臾之積也;桀紂操莽,須臾之積也。牛山之木雖美,日日而伐之,不知其盡也;太山之石雖堅,滴滴而溜之,不知其穿也。故君子見顯而修微,察見而慎隱。懼其去聖賢而趨於禽默擔。善乎近儒曾滌生之言也,曰:「不為聖賢,便為禽獸。」夫聖賢與禽獸,其相去誠不可以道里計。然卒不容裴回躊躇於其問者,須臾易忽而易積也。嗟乎!聖賢邪?禽獸邪?微乎微哉!吾聞夫歷史學者之言曰:「太古之民噩噩爾,後世聖人教之以仁義禮知。」又聞夫人類學者之言日:「人類之始猿猴之所進化也。」然則太古之民,其去禽獸也無幾耳。唯有聖賢人焉,教之以修其道而盡其性,故卓然有以異於禽獸,而進為人。今世之人,其去禽獸也固已久矣,唯自離其道,而賊其性,故意然自居於小人,而將降為禽獸。聖人生乎千世之前,而逆知千世之後,必將有相率而為禽獸者,故教學者以率性修道。夫不率性則亡道,不修道則失性,二者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率性修道,莫先於養氣,養氣莫要於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