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40戶通自來水有1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9.82%)。
有5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70.18%、98.25%和80.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3戶(分別占總數的61.4%和94.29%)。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2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21輛。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歷史沿革
1985年,中店村後店莊西出土墓碑一塊。碑文開始書“大宋國鄆州中都縣永安鄉平原村故苑志誠之墓”,結尾署“時聖宋治平三年歲次丙午仲秋二十六戊申日立”字樣。經查對,宋治平三年(1066年)與《縣誌》中所載唐天寶元年(742年)汶上縣稱中都縣,貞元十四年(798年)割屬鄆州,北宋仍原治未改相符。
衡方墓位於次丘鎮中店村東北300米處。衡方,字興祖,東漢時人,生於延平元年(106年),卒於建寧元年(168年)。墓高10餘米,占地1300餘平方米。墓前有其門生朱登立的頌德碑一座,碑首為園形,額下有直徑10厘米的穿孔,上隸書陽刻“漢故衛卿衡府君之碑”。
碑陽刻文共23行,滿行36字,連同文末署名共815字,書體方整嚴密,渾樸古雅。現代楊震方《碑帖敘錄》中說,“此碑是北魏洛陽書風之源”。明、清歷代《汶上縣誌》亦有記載,謂碑字系蔡邕即蔡伯喈所書。經查證,衡方與蔡邕同是漢恆帝及靈帝時官員,衡方卒時蔡邕年方37歲,官拜郎中。衡方殯葬,請蔡邕為碑書丹,不無根據。
從碑文知衡方世居平陸,即今汶上縣。成年後,推舉為孝廉,官拜郎中。後歷任即丘侯相、膠東令、會稽(今浙江紹興)東部都尉、右北平(今河北地)太守、穎州(今屬河南者)太守、太醫令、京兆尹、衛尉卿、步兵校尉等。卒後歸葬故里。衡方碑於“雍正八年(1730年),汶水泛決,碑陷臥。後店人郭承錫等籌資復立。1983年9月移岱廟碑廊。衡方墓“文革”期間被附近村民墾為糧田,現已不復存在。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7戶,共有鄉村人口221人,其中男性125人,女性96人。其中農業人口221人,勞動力127人。該村全部為漢族221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21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8公里,距離鄉衛生院22公里。
農村經濟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業,主要銷售往省外。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8.8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馬鈴薯種植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優質玉米產業。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6萬元,占總收入的55.91%;畜牧業收入9.6萬元,占總收入的34.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21頭,肉牛18頭,肉羊114頭);林業收入0.2萬元,占總收入的0.72%;第二、三產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8.96%。農民人均純收入81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中店村國小(現已賣掉,小學生去白馬河國小或者去鄉鎮國小,城裡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次邱鎮第一中學。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幾乎普及。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67.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665個(勞均3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 貼上公告方式公開。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次丘鎮中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