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報告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中山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要求,由中山市公安局編制。全文包括概述,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及諮詢件處理情況,政府信息公開相關費用情況,申請行政複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下一步工作計畫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市公安局2011年度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
- 地點:中山市
- 類型:工作年度報告
一、概述
2011年,局政務信息公開辦公室認真貫徹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中山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加強領導、強化管理,完善機制、創新手段,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努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提高公安工作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充分發揮政府信息對人民民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推動我局及公安系統信息公開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一)加強領導機制,不斷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機制。
為使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不流於形式,不走過場,市公安局著眼於建立政府信息公開長效機制,使政府信息公開成為一種自覺的意識和行為。把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分解到單位內部的有關科室和人員,強化“一把手掛帥、副職領導具體抓、責任到科室、落實到人頭”的工作機制,形成縱到底、橫到邊、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體系,由原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局局長任組長,市政協副主席、局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局長任副組長,其他局黨委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於市局警察公共關係中心宣傳科。並不定期召開全局信息公開工作會議,主要領導親自研究部署,要求各單位制定工作責任制,將責任明確到人,抓好落實。通過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開責任、備案和監督等制度,促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積極開展創建推行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示範單位活動,通過典型引路,示範先行,起到了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
(二)創新載體,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形式。
市公安局大力開展創新社會管理“服務措施一網辦” 工作,依託市局網際網路站、市“行政服務線上”和省廳“平安南粵網”,成功搭建公安網與網際網路安全互動平台,全面建成了以“警民互動廣場、網上辦事大廳、警務資訊中心”三位一體的警務網路服務平台,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力促進了中山和諧警民關係建設。
一是升級打造“警民互動廣場”,推出多元化網路互動手段。2011年,中山市公安局針對網民日趨多元化的訴求和網路手段套用,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對警民互動廣場進行全面改版升級,在全省率先建立“網路問警”平台、“網上投訴舉報中心”、“警務微博群”、“警務服務QQ群”、“平安志願者之家”、“警察部落格群”、“警察文化活動中心”等8大網上警民互動項目,接受網民諮詢、投訴、舉報和意見建議。2011年7月,平安中山“微問警”平台正式啟用。該平台是全國公安系統中搭建的第一個以微博與“網路問警”兩個功能結合在一起的綜合性問政平台,依託中山公安網際網路站既有的“網上辦事大廳”和“網路問警”平台等功能模組,使網友能在登錄新浪微博網頁版“玩微博”的同時,可登錄17個業務入口,實現了網上辦事、諮詢、投訴和舉報等業務辦理;同時建成了以“平安中山”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為龍頭,由全市各級公安機關實名認證的25個微博,125個網評員個人微博組成的“中山公安微博群”,總冬粉數超過300萬。
二是不斷完善場景式“網上辦事大廳”,數量規模居全省前列。近幾年來,市公安局緊密依託“中山市行政服務線上”和“平安南粵網”,將公安局“服務措施一網辦”工程列入全市行政審批改革的重點項目,專門組織相關警種技術人員攻堅,對省市兩級網上行政審批事項進行整合集成,在“平安中山”網際網路站建成了場景式綜合“網上辦事大廳”。整合了出入境、治安、交警、網警、消防、邊防等警種全部對外審批業務,統一按警種設立卡通警察服務視窗,按具體業務流程提供辦事指引、下載表格、連結套用系統受理、網上支付繳費的“一站式”服務。這種高度集中的網路辦證辦事視窗,極大地方便了民眾辦證辦事。
目前,在中山公安網際網路站“網上辦事大廳”共有138項對外行政審批、備案業務實現了網上指引、查詢、受理、反饋,其中有業務系統支撐的網上審批、查詢、受理、繳費項目總計65項,提供網上業務辦理指引、表格下載等73項。其中屬於中山在廣東省率先創新開辦網上辦事項目有12項,如交警部門開發的“駕駛證模證受理系統”、“考試預約系統”、“業務查詢系統”、“列管車輛通行證網上辦理系統”等,經偵部門開通的“經濟犯罪網上投訴舉報中心”,出入境部門推出了“出入境網上見面室”和“出入境辦證網上支付”項目,消防部門的五大項對外辦理的業務全部實現了網上辦理,大大方便了民眾辦理公安機關各項行政審批業務,提高了工作效率。據統計,2011年網上審批業務總量達到240多萬宗,占業務總審批量的比例為85%,居全省前列。
三是通過“警務資訊中心”,加強傳遞實時警訊。繼續加強“網路新聞發言人”和“網路新聞發布會”專欄,制定了相關工作運行辦法和考核機制,與“平安中山”微博實施重大事項、涉警輿情權威發布。同時,繼續加強與中山網合作,以視頻錄播形式,強化《警察提醒您注意》欄目,提高市民的安全防範意識與技能,增進警民溝通,爭取民眾對公安工作的理解與支持,進一步擴大公眾對公安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同時市公安局不斷推進與通信運營商的合作,力爭儘早將警務網路服務平台前移至市民手機用戶端,力爭使民眾第一時間了解公安信息,辦證辦事、諮詢問警更加方便快捷。
(三)強化監督,完善管理,確保政府信息公開落實。充分利用各種載體,在拓展政府信息公開渠道同時,加強內外部監督。我局政務信息公開部門積極與公安系統相關部門合作,敦促各部門及時更新政務信息,加強信息發布機制建設與完善,不斷深化“大走訪”開門評警活動,了解民眾的新期待、新要求,從民眾所思、所盼、所難的角度及時滿足民眾的警務信息需求,全方位立體的接受民眾的監督和考評。通過推行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有力地推動了我局民眾滿意公安機關建設,民警們在工作中能夠嚴格執行黨的方針政策,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廉政為民、勤政為民,增強了工作紀律性和責任意識,杜絕了工作中的隨意性,有力地促進了我局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並使得我局在行風評議等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
二、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我局主要通過中山政府入口網站、市政府行政服務線上網站、中山市公安局網際網路站、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方式主動公開政府信息。
(一)在入口網站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2011年在中山市公安局在各類網際網路站發布政府信息近3118條(次),包括機構職能類、政策檔案類、便民措施類、案件情況等各類信息。主要涉及交通、戶政、出入境、招警、執法規範等方面,公眾可通過相關入口網站查閱並全文檢索市公安局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
(二)通過新聞發布會、報刊、廣播、電視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市公安局警察公共關係中心宣傳科對外發布新聞稿件5100餘篇,內容涉及“平安大運”、“大走訪”、“清網行動”、“清剿火患”等。其中,上中央、省級媒體共1020次。
三、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及諮詢件處理情況
2011年度在市政府行政服務線上網站、市公安局網上投訴舉報中心等網際網路站受理民眾諮詢件7632件,其中,交通諮詢2657次,占34.8%,出入境管理諮詢3617次,47.3%其他涉及治安、信訪等業務諮詢1358件,占17.9%,已全部依法按時答覆。同時,通過市公安局網上投訴舉報中心受理投訴132件。
四、政府信息公開相關費用情況
市公安局依申請將相關政府信息公開發布在市政府行政服務線上、中山市公安局等網站上,無產生相關費用,沒有收取申請人任何費用。
五、申請行政複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
去年(2010年)全市公安機關接到1宗因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行政複議、提起行政訴訟的的案件。2011年,申請人黃景文要求公開2010-2011年度被執行人周惠國、周汝登記的車輛在中山市境內違章類型等情況。接到申請後,我局主管副局長立即召集警察公共關係中心、法制監管支隊、交警支隊相關人員進行研究,並及時給與了回復。
六、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存在不足及明年(2012年)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開展以來,在服務民眾和構建和諧警民關係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上級的要求和民眾的期待仍有一些差距。一是個別部門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重視程度不夠。二是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三是社會公眾對於政府信息公開的參與度有待提高。
(二)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2012年,我局將把信息公開工作與公安“三訪三評”、社會管理創新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時效性和拓寬渠道為重點,積極探索政府信息公開的新思路、新途徑,不斷健全和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制,全面提升我市公安機關信息公開工作水平。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是強化依法公開意識,進一步增強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把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納入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提高幹部特別是應公開單位領導幹部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切實抓緊抓好本單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二是進一步加強執行力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公開工作水平。儘快升級市公安網際網路站,理清運行維護機制,增強網際網路站的穩定性、有序性、便捷性、鮮活性,開發“微問警”手機軟體,創新我局政務信息公開方式,深入拓展網上辦事和為民服務,穩步推進公安機關與公眾互動交流。開發“微問警”手機軟體,方便市民利用手機上網。同時加強全市警務服務平台管理員培訓工作,擬每年開展一次集體培訓,增強網上服務大廳、警民互動廣場、警務資訊中心的行政管理效能。
三是大力加強制度建設,不斷完善信息公開目錄,全力推動我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科學發展,不斷提高公安工作民眾滿意度。建立全市公安信息資源的交流共享體系,加強與各業務部門的聯繫與溝通,主動了解掌握政務信息與資源,各部門、警種要積極收集、傳遞本部門、本警種的政務信息,及時通過網路、手機和相關媒體向各級部門和民眾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