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之一,它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機構,2004年,中心被列入教育部“985”二期工程中山大學港澳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多學科優勢支撐了中心的發展,而研究基地的科研平台和研究課題帶動了相關學科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 共有研究人員:32人
  • 專職人員:19人
  • 兼職人員:13人
  • 教授:23人
基本概況,研究方向,主要功能,主要成績和經驗,標誌性研究成果,

基本概況

中山大學地處的廣州,毗鄰港澳,歷來是中國對外開放門戶,也是融中西文化一爐的、包含粵港澳三地在內的嶺南文化的中心,在港澳研究方面有著深厚地緣、文化歷史與綜合學科的優勢。在這種背景下,中山大學早在50年代初已經開始對港澳問題的研究,並在1983年成立了全國最早的綜合性港澳研究機構——港澳研究所;。2000年9月,成立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併入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主要包括區域經濟研究、法律與政治研究、社會文化與教育研究三大研究方向。目前,中心匯聚了境內外研究港澳的大部分精英。中心共有研究人員32人,其中專職人員19人,兼職人員13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7人,講師2人,擁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達83%以上。2004年,中心入選為“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09年承擔了“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粵港澳區域合作研究”;2010年再次入選為“985工程”三期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創新基地。自成立以來,中心專注於港澳珠江三角洲區域研究,朝著建設國內學術領先,國際一流的目標不斷努力,取得顯著的成績。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港澳珠三角區域經濟研究、港澳珠三角區域法律與政治研究及港澳珠三角社會文化與教育研究,研究領域涉及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社會學、人文地理學和教育學等。

主要功能

中心按照教育部關於建設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教育部“985”二期工程港澳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的要求,不斷深化科研體制的改革,逐步形成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內外聯合、競爭創新、“產學研”一體化的運行機制,努力將中心建設成為港澳珠三角領域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資料信息以及諮詢服務的中心,充分發揮研究中心在本領域的“思想庫”、“信息庫”和“人才庫”的作用。

主要成績和經驗

中心成立十年來,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管理辦法》的要求,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與資料信息建設、諮詢服務和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成績可喜。
截至2010年12月底,我中心共承擔科研項目230項,包括:全國社科基金項目16項(其中重大、重點項目各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重大、重點及專項基金項目各1項);教育部項目41項(重大攻關項目2項;重點項目1項,基地招標項目19項);地方政府項目73項;以及其他各類項目92項。共獲得研究經費約3190萬元。歷年來,基地建設朝著國內學術領先,國際一流的目標不斷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優秀的學術成果:截至2010年底,基地共出版學術著作61本,提交研究諮詢報告108篇,發表期刊論文505篇。在發表的學術論文中,有287篇(占總數的57%)發表於SSCI、EI或CSSCI刊物,有39篇發表於校內認定的一級刊物,146篇發表於二級刊物。
基地堅持多學科、綜合性、套用型的發展特色,致力於學術成果向套用層面轉化,服務於政府決策參考。2000至2010年,基地研究人員共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供諮詢報告108篇。這些研究報告具有較高決策諮詢服務水平,獲得高層領導的重視。其中,基地人員的國家社科基金的研究成果先後三次被收錄於《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獲得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全國社科規劃辦的書面表揚;《粵港澳從合作到融合:新思路、新起點、新挑戰和新突破》等四份研究報告,先後獲得中央政治局委員、前任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員、現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同志的親筆批示,為中央政府及港澳特區政府就粵港澳區域發展戰略提供有建設性和前瞻性的建議。中心長期承擔港澳中央和地方政府下達的重要課題,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為港澳方面的政治決策提供有前瞻性的建議。中心全體研究人員集體攻關的《著眼長遠、科學規劃、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與發展》課題,為香港長遠發展規劃提供了共30萬字的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在廣東省的評審會議中,多次獲得省政府高度評價,為推進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提供重要決策參考。
中心成立以來,積極拓展與高校、政府以及境外機構長期合作關係,與香港大學、香港嶺南大學、澳門理工學院、香港中聯辦等簽署了長期的合作協定,與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有經常的合作往來。通過學術交流和深度合作,奠定了中心國內外同行中的學術地位,發揮中心作為境內外的影響力。在學科共建方面,我中心與澳門理工學院於2009年12月合作建立“中山大學——澳門理工學院博彩研究中心”,合作開展博彩研究。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張東剛副司長長等也親臨博彩研究中心參觀考察,探討與境外研究機構合作共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的方式方法。並在2011年 成立“中山大學博士後流動站科研基地——博彩研究中心” ,為打造國際化、套用性的博彩研究行業專門人才的培養基地奠定基礎。在產學研合作方面,2004年底在我中心成立了“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港澳和海外統戰工作理論廣東研究基地”,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副會長陳喜慶,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歐廣源等領導都出席了掛牌儀式。基地的成立為我中心決策諮詢研究成果進一步服務國家政府政策奠定了基礎。
中心在十年的建設中,匯聚了一批集中研究港澳問題的學術骨幹,積累了港澳珠三角區域研究的大批資料。中心關於港澳區域研究成果在境內外同行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被譽為“港澳研究重鎮”。

標誌性研究成果

中心成立至今,出版了五大系列叢書:包括《中山大學港澳研究文叢》、《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發展研究報告(2006-200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大項目成果叢書》、《新時期港澳珠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叢書》、《粵港澳關係研究叢書》等,並即將出版《粵港澳區域合作研究叢書》。
其中,《中山大學港澳研究文叢》是“985工程”二期中山大學港澳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的系列成果,從經濟、政治、法律和社會等方面研究港澳問題。在叢書中,我基地學者圍繞港澳對外貿易發展和經濟轉型、政府行為以及社會分層和社會福利模式的主題,探討了粵港澳存在的法域衝突、區域行政協作的機制、區域經濟深度整合、社會的有效治理等問題,分析和總結了實行“一國兩制”以來港澳建設與發展取得的寶貴經驗。對保持香港和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進一步推動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的合作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成果叢書》匯集了港澳研究領域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的最終成果,是一套持續更新後補充的叢書。叢書各冊探討了了港澳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整合和制度創新、法律衝突和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為港澳珠三角地區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發展研究報告》(2006-2008):是由我中心組織編撰和出版該書是國內第一部研究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的藍皮書,是發揮我校多學科和綜合性研究優勢的一項重要成果。
在諮詢服務方面,中心也獲得顯著的成果。《香港政黨發展新動向及其對策》、《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與立法會選舉形勢分析及對策》、《香港政改爭拗形勢分析及應對建議》等三篇研究報告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呈送國家領導人,並獲得書面肯定。《粵港澳從合作到融合:新思路、新起點、新挑戰和新突破》、《近期香港政治化趨向及原因分析》、《關於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創新的建議》等四篇研究報告分別受到中共廣東省委兩任省委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汪洋和張德江同志的親筆批示,成為政府深化粵港澳合作和對港開展工作的重要依據。 自1992年以來,中心堅持主辦《港澳情況通訊》內部刊物,近二十年來,持續跟蹤港澳政治形勢動態,針對港澳政治發展趨勢和導向及時作出分析和預測為中央對港決策提供了及時而重要的參考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