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規模
2015年7月,計算機科學系併入新成立的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調整後的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保留電子與通信工程系、智慧型科學與自動化系兩個學系。
2015年12月,中山大學整合微電子學院、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聯合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撤銷。
博士後流動站:
信息與通信工程
博士授權一級學科:
信息與通信工程
碩士點(6個):
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含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兩個專業)、無線電物理、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電路與系統、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工程碩士點2個
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一個、控制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一個。
本科專業4個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自動化、智慧型科學與技術。
2001年12月,我校成立軟體學院,是被批准為首批全國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的高校之一。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師128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8人,碩士生導師72人,教授31人,副教授46人,講師41人。在校學生3982人,其中博士生128 人,碩士生959人(信息學院碩士生463人,軟體學院碩士生496人),本科生2895人(信科學院本科生1995人,軟體學院本科生 900人)。
教學理念
近年來,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學院經過實施一系列的改革發展措施,已初步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開發出了一批具有較高套用價值的科技成果,下面擷要介紹如下:
大力加強學科建設
集中力量,整合資源,發揮優勢,申報新的博士點、碩士點。在學院的統一組織下,近年來,我院就新增了2個博士點,3個碩士點和3個工程碩士工程領域。並遴選了一批年齡結構合理、學術水平高的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
抓好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利用中山大學的品牌效應和科研環境優勢,花大力氣引進人才,成效顯著。自2000年以來,我院先後引進各類人才 88名,其中按百人計畫的有16人,包括美國摩托羅拉專家
周淵平特聘教授、
黃繼武教授、蘇開樂教授、常會友教授、湯庸教授、楊智教授、戴憲華教授、
王國利教授、譚洪舟教授、
馬嘯教授、林小拉教授等一批國內外頗有建樹的青年學者,他們當中不少人目前已成為學科帶頭人。
另一方面,鼓勵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為他們創造訪問進修的機會,以挖掘潛力,加大培養力度,目前我院在職教師中有7名獲得了博士學位,有15名青年教師正在攻讀博士學位。
此外,學院還引進了通信技術專家孫玉院士、計算機圖形學專家王仁宏教授和齊東旭教授、信息安全專家王育民教授等國內著名學者來校工作部分時間,以凝聚學科力量,促進科研團隊的形成。
這一系列措施,使我院師資隊伍建設得到加強,逐漸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穩定且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學術隊伍,學科發展有了長足的後勁。目前我院博士學位以上的教師共有56名,有6人入選校級以上“千百十”人才工程。
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我院十分注重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各單位均定期或不定期舉辦高水平學術講座。最近,我院舉辦的“新世紀通信技術講座”,由多名院士主講,體現了國內外通信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受到了國內同行電信企業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
學院還聘請國內外計算機、電子通信等知名企業的多名信息科技專家擔任兼職教授,促進校企交流,校校交流。不僅如此,我院還與與英國倫敦大學、法國巴黎第一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日本筑波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國外多所大學建立了學術合作關係。
辦學質量
人才培養喜結碩果
學院以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為中心,取得了一批階段性成果:
(一)、最佳化專業設定,深化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改革。
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學院將原有7個本科專業最佳化為5個,並新增2個專業,刪減了陳舊內容,全面修訂教學大綱;全院現有15門省校級重點課程,其中10門獲優秀評價。我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專業被評為全省名牌專業,“程式設計”、“微波技術”被評為中山大學精品課程。
(二)、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發展網路多媒體教學和遠程教育,我院有36門課程使用了多媒體教學,十餘個課件網上運行,5個課件獲得省部級以上資助,其中“模擬電子技術”CAI課件獲國家教委二等獎。我院還與廣東電信科學研究院、廣州電信局、華為公司、中興公司等企業建立了長期的校外實習基地,形成了“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教學改革工作卓有成效。
三年學院主持23項校級以上教改課題,獲省校級以上教學成果獎29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92篇。有55人、3個集體獲校級以上教書育人表彰,郭嵩山、李宏新、蘇開樂等人獲“南粵教書育人”先進個人表彰。郭嵩山還獲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表彰。
(四)、建立了本-碩-博完整的信息科技人才培養機制。
6年來,我院研究生招生規模連年翻番,共招收研究生2576人,其中全日制碩士生1302人,工程碩士生1094人,博士生180人。他們當中的不少人經過實踐磨練已成為科研工作的生力軍。目前,在校研究生中,發表論文174篇,其中核心刊物發表65篇,參與科研項目48項,其中國家重點項目5項。
(五)、我院同學參加學生科技活動蔚然成風,連獲佳績,1997-2001年我院計算機系組隊代表學校參加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大賽亞洲區預賽,連年進入三甲,並勇奪2001年世界總決賽銅獎。1999-2002年,我院在校運會團體總分均在三甲之列,並多次奪得學校籃球、排球比賽的冠軍。1999年以來,我院學風建設成績優良,共獲得全國優秀班集體獎1項,中大優良學風班獎17項,先進學生會13項,並有4人被評為全省三好學生。
科學成績
學院十分注重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成績斐然。我院科研經費有了大幅度增長,近三年科研經費總額近三千六百萬元,2000年以來,我院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84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級以上的獎勵11次,4項成果通過廳局級鑑定,獲發明專利3項。
其中:
2004年,以我院
羅笑南教授為首的課題組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以黃繼武教授為首的課題組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以湯庸教授為首的課題組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羅笑南教授等人完成的《“掌訊通”移動數據終端的軟體集成系統》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我院黃繼武教授、羅笑南教授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以黃繼武、龍冬陽、蘇開樂、張方國、劉紅梅老師為核心成員的課題組,獲2004年省基金研究團隊項目資助;
我院羅笑南教授等完成的“計算機輔助服裝設計與紡織服裝業信息化集成系統”獲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
羅錫璋教授等人完成的“小型腔式光泵亞毫米波雷射器的參數化研究”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秦家銀教授獲第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四年來,我院共發表論文647篇,其中核心期刊359篇,被SCI、EI、ISTP收錄93篇,出版專著3本,譯著2本,教材17本。
所授榮譽
學院設有7個本科教研室,15個教學科研實驗室,擁有一批具有九十年代先進水平的現代化設備,設備總計5000台套,總值3800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大型儀器設備10台。
2001年,該院獲準建立廣東省教育廳“軟體技術”重點實驗室。
2004年,該院獲準建立廣東省信息安全技術重點實驗室。
合作前景
近年來,學院堅持走“產學研”合作的道路,積極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學院與廣東省電信科學研究院、華為公司、中興公司、TCL公司、IBM公司、CISCO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密切的人才培訓和技術合作關係,並有多項成果直接套用到地方經濟建設中,為廣東省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其中:
羅笑南教授的GPRS/GSM-PDA移動數據終端軟體系統,無息貸款額度達1500萬元,科研成果轉讓1900萬元,形成了較大規模的產業化效益;
羅笑南教授主持的“服裝業設計自動化與信息管理集成系統”,已被100多家企業套用,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481萬元;
李磊教授與廣東省郵局管理局合作研究投資1548萬元的“廣東省郵電管理局電話智慧型管理系統”已經結題並取得重要成果;
湯庸教授、成良玉教授研發的管理信息系統和電機輔助軟體在省市企事業單位得到了廣泛的套用。
發展前景
我院畢業生綜合素質高,基礎紮實,就業分配呈供不應求的良好態勢,廣泛分布於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合資及三資企業,為全國尤其是廣東省信息科技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正昂首闊步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地圖信息
地址:中山大學西北校區5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