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文學作品集,收錄了李叔同先生在封建時期、民國時期及抗戰時期的不同作品以及李叔同先生本人對繪畫、書法、篆刻的認識,並提出相關的學習方法。其作品主要包括詩詞,如《春風》、《醉夜》、《無題》等;譜曲如《送別》、《祖國歌》;文賦如《悲智頌》、《李卓吾像贊》等,表現了這位大師出塵脫俗的藝術魅力。“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先生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小學生必讀叢書:送別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頁數:224頁
- 開本:16
- 作者:李叔同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0230484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思念是詩,我們都曾讀過;
相遇是緣,我們都曾來過;
原來,
每次離別都是為了重逢!
作者簡介
著名音樂教育家、美術教育家、書畫家、戲劇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早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人,其創作的歌曲《送別》,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李叔同先生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是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圖書目錄
上輯 離別是歌,我們都曾聽過
送別
留別(二部合唱)
祖國歌
大中華
我的國
哀祖國
朝陽(男聲四部合唱)
隋堤柳(仿詞體)
憶兒時
男兒(前調)
春郊賽跑
春遊曲(三部合唱)
早秋
秋夜
秋夜
秋感
悲秋
冬
鶯
夢
月
月夜
落花
豐年(二部合唱)
採蓮(三部合唱)
歸燕(四部合唱)
西湖(三部合唱)
晚鐘(三部合唱)
長逝
幽居
清涼歌五首
三寶贊
輓歌
化身
人與自然界(三部合唱)
愛
婚姻祝辭
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校歌
廈門市第一屆運動會會歌
唱歌秘訣
淺談音樂
中輯 思念是詩,我們都曾讀過
春風
醉時
昨夜
初夢
無題
喝火令
《茶花女遺事》演後感賦
詠山茶花
春夜
朝游不忍池
醉花陰·閨怨
為老妓高翠娥作
人病
偶得佳句留贈苹香
口占贈李苹香
和補園贈天韻閣主人元韻
東京十大名士追薦會即席賦詩
和冬青館主題京伶瑤華畫扇四絕
照紅詞客介香夢詞人屬題採菊圖,為賦二十八字
題自作山茶花畫小幅
聯語題城南草堂
詠菊
題丁驚繪《黛玉葬花圖》二首
孤山歸寓,成小詩書扇,貽王海帆先生
題《夢仙花卉》橫幅
《護生畫集》配詩
清平樂·贈許幻園
老少年曲
南浦月·北行留別海上同人
西江月·宿塘沽旅館
菩薩蠻·憶楊翠喜二首
金縷曲·贈歌郎金娃娃
高陽台·憶金娃娃
金縷曲·別友好東渡
喝火令·哀國民心之死也
滿江紅·民國肇造
南南詞·贈黃二南
玉連環影·題陳師曾為夏丏尊畫《小梅花屋圖》
題陳師曾畫荷花小幅
廢墟
書憤
贈語心樓主人二首
簾衣
重遊小蘭亭口占
《滑稽列傳》題詞四絕
為滬學會撰《文野婚姻新戲》冊既竟系之以詩
李卓吾像贊
悲智頌
王夢惺居士文稿題贊
西泠華嚴塔寫經題偈
《淡齋畫冊》題偈
竹園居士幼年書法題偈
甲戌初夏大病說偈
馬冬涵居士《三異圖》題偈
永春鄭翹松居士《臥雲樓詩存》題偈
《藥師經析疑》回向偈
受贈紅菊報偈
臨滅遺偈
下輯 相遇是緣,我們都曾來過
書法趣談
繪畫趣談
篆刻趣談
附錄
李叔同別錄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李叔同傳
弘一法師在湛山
李叔同先生
兩法師
憶弘一大師
序言
豐子愷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歲的時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里見到李叔同先生,即後來的弘一法師。那時我是預科生,他是我們的音樂教師。我們上他的音樂課時,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嚴肅。
搖過預備鈴,我們走向音樂教室,推進門去,先吃一驚: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講台上。以為先生總要遲到而嘴裡隨便唱著、喊著或笑著、罵著而推進門去的同學,吃驚更是不小。他們的唱聲、喊聲、笑聲、罵聲以門檻為界限而忽然消滅。接著是低著頭,紅著臉,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裡。端坐在自己的位子裡偷偷地仰起頭來看看,看見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著整潔的黑布馬褂,露出在講桌上,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細長的鳳眼,隆正的鼻樑,形成威嚴的表情。扁平而闊的嘴唇兩端常有深窩,顯示和藹的表情。這副相貌,用“溫而厲”三個字來描寫,大概差不多了。講桌上放著點名簿、講義,以及他的教課筆記簿、粉筆。鋼琴衣解開著,琴蓋開著,譜表擺著,琴頭上又放著一隻時表,閃閃的金光直射到我們的眼中。黑板(是上下兩塊可以推動的)上早已清楚地寫好本課內所應寫的東西(兩塊都寫好,上塊蓋著下塊,用下塊時把上塊推開)。在這樣布置的講台上,李先生端坐著。坐到上課鈴響起(後來我們知道他這脾氣,上音樂課必早到。故上課鈴響時,同學早已到齊),他站起身來,深深地一鞠躬,課就開始了。這樣上課,空氣嚴肅得很。
有一個人上音樂課時不唱歌而看別的書,也有一個人上課時把痰吐在地板上,以為李先生看不見的,其實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責備,等到下課後,他用很輕很嚴肅的聲音鄭重地說:“某某等一等出去。”於是這位某某同學只得站著。等到別的同學都出去了,他又用輕而嚴肅的聲音向這某某同學和氣地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別的書。”或者說:“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說過之後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罷。出來的人大都臉上發紅。又有一次下音樂課,最後出去的人無心把門一拉,碰得太重,發出很大的聲音。他走了數十步之後,李先生走出門來,滿面和氣地叫他轉來。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進教室來。進了教室,李先生同樣用輕且嚴肅的聲音和氣地說:“下次走出教室,輕輕地關門。”說完對他一鞠躬,送他出門,自己輕輕地把門關了。
最不易忘卻的,是有一次上彈琴課的時候。我們是師範生,每人都要學彈琴,全校有五六十架風琴及兩架鋼琴。風琴每室兩架,給學生練習用;鋼琴一架放在唱歌教室里,一架放在彈琴教室里。上彈琴課時,十數人為一組,環立在琴旁,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放一個屁,沒有聲音,卻是很臭。鋼琴及李先生十數同學全部沉浸在亞莫尼亞氣體中。同學大都掩鼻或發出討厭的聲音。李先生眉頭一皺,管自彈琴(我想他一定屏息著)。彈到後來,亞莫尼亞氣散光了,他的眉頭方才舒展。教完以後,下課鈴響了。李先生立起來一鞠躬,表示散課。散課以後,同學還未出門,李先生又鄭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還有一句話。”大家又肅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和氣地說:“以後放屁,到門外去,不要放在室內。”接著又一鞠躬,表示叫我們出去。同學都忍著笑,一出門來,大家快跑,跑到遠處去大笑一頓。
李先生用這樣的態度來教我們音樂,因此我們上音樂課時,覺得比上其他一切課更嚴肅。同時對於音樂教師李叔同先生,比對其他教師更敬仰。那時的學校,首重的是英、國、算,即英文、國文和算學。在別的學校里,這三門功課的教師最有權威;而在我們這師範學校里,音樂教師最有權威,因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李叔同先生為什麼能有這種權威呢?不僅因為他學問好,音樂好,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態度認真。李先生一生最大的特點是認真。他對於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
李叔同先生出身於富裕之家,他的父親是天津有名的銀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親生他時,年已七十二歲。他墜地後就遭父喪,又逢家庭之變,青年時就陪了他的生母南遷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學讀書奉母時,他是一個翩翩公子。當時上海文壇有著名的滬學會,李先生應滬學會徵文,名字屢列第一。從此他就為滬上名人所器重,而交遊日廣,終以才子馳名於當時的上海。後來先生的母親逝世,他赴日本留學的時候,作一首《金縷曲》,詞日:“披髮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株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患,說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於酒。漾情不斷淞波溜。恨年年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淒風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讀這首詞,可想見他當時豪氣滿胸,愛國熱情熾盛。他出家時把過去的照片統統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見過當時在上海的他:絲絨碗帽,正中綴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緞袍子,後面掛著胖辮子,底下緞帶紮腳管,雙梁厚底鞋子,頭抬得很高,英俊之氣,流露於眉目間。真是當時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徹底地做一個翩翩公子。
後來他到日本,看見明治維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棄了翩翩公子的態度,改做一個留學生。他入東京美術學校,同時又入音樂學校。這些學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畫和西洋音樂。李先生在南洋公學時英文學得很好;到了日本,就買了許多西洋文學書。他出家時曾送我一部殘缺的原本《莎士比亞全集》,他對我說:“這書我從前細讀過,有許多筆記在上面,雖然不全,也是紀念物。”由此可想見他在日本時,對於西洋藝術全面進攻,繪畫、音樂、文學、戲劇都研究。後來他在日本創辦春柳劇社,糾集留學同志,並出演當時西洋著名的悲劇《茶花女》(小仲馬著)。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場。這照片,他出家時也送給我,一向歸我保藏;直到抗戰時為兵火所毀。現在我還記得這照片:捲髮,白的上衣,白的長裙拖著地面,腰身小到一把,兩手舉起托著後頭,頭向右歪側,眉峰緊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傷命薄的神情。另外還有許多演劇的照片,不可勝記。這春柳劇社後來遷回中國,李先生就脫出,由另一班人去辦,便是中國最初的話劇社。由此可以想見,李先生在日本時,是徹頭徹尾的一個留學生。我見過他當時的照片:高帽子、硬領、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頭皮鞋,加之長身、高鼻,沒有腳的眼鏡夾在鼻樑上,竟活像一個西洋人。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學一樣,像一樣。要做留學生,就徹底地做一個留學生。
他回國後,在上海太平洋報社當編輯。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師範請去教圖畫、音樂。後來又應杭州師範之聘,同時兼任兩個學校的課,每月中半個月住南京,半個月住杭州。兩校都請助教,他不在時由助教代課。我就是杭州師範的學生。這時候,李先生已由留學生變為教師。這一變,變得真徹底:漂亮的洋裝不穿了,卻換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馬褂、布底鞋子。金絲邊眼鏡也換了黑的鋼絲邊眼鏡。他是一個修養很深的美術家,所以對於儀表很講究。雖然布衣,卻很稱身,常常整潔。他穿布衣,全無窮相,而且另具一種樸素的美。你可想見,他是扮過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個美男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詩句原是描寫西子的,但拿來形容我們的李先生的儀表,也很適用。今人侈談生活藝術化,大都好奇立異,非藝術的。李先生的服裝,才真可稱為生活的藝術化。他一時代的服裝,表出著一時代的思想與生活。各時代的思想與生活迥然不同,各時代的服裝也迥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與洋裝時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時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認真。
我二年級時,圖畫歸李先生教。他教我們木炭石膏模型寫生。同學一向描慣臨畫,起初無從著手。四十餘人中,竟沒有一個人描得像樣的。後來他范畫給我們看。畫畢把范畫揭在黑板上。同學們大都看著黑板臨攀。只有我和少數同學,依他的方法從石膏模型寫生。我對於寫生,從這時候開始發生興味。我到此時,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別人看了實物而寫生出來的。我們也應該直接從實物寫生入手,何必臨摹他人,依樣畫葫蘆呢?於是我的畫進步起來。此後李先生與我接近的機會更多。因為我常去請他教畫,又教日本文,以後的李先生的生活,我所知道的較為詳細。他本來常讀理性的書,後來忽然信了道教,案頭常常放著道藏。那時我還是一個毛頭青年,談不到宗教。李先生除繪畫的事宜外,並不對我談道。但我發現他的生活日漸收斂起來,仿佛一個人就要動身赴遠方時的模樣。他常把自己不用的東西送給我。他的朋友日本畫家大野隆德、河合新藏、三宅克己等到西湖來寫生時,他帶了我去請他們吃一次飯,以後就把這些日本人交給我,叫我引導他們(我當時已能講普通應酬的日本話)。他自己就關起房門來研究道學。有一天,他決定入大慈山去斷食,我有課事,不能陪去,由校工聞玉陪去。數日之後,我去望他。見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對我講話,同平時差不多。他斷食共十七日,由聞玉扶起來,攝一個影,影片上端由聞玉題字“李息翁先生斷食後之像,侍子聞玉題”。這照片後來製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面用鉛字排印著:“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斷食十七日,身心靈化,歡樂康強——欣欣道人記。”李先生這時候已由教師一變而為道人了。
學道就斷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認真的表示。
但他學道的時間很短。斷食以後,不久他就學佛。他自己對我說,他的學佛是受馬一浮先生指示的。出家前數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這程先生原來是當軍人的,現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為僧。李先生同他談得很久。此後不久,我陪大野隆德到玉泉去投宿,看見一個和尚坐著,正是這位程先生。我想稱他程先生,覺得不合。想稱他法師,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後來知道是弘傘)。一時周章得很。我回去對李先生講了,李先生告訴我,他不久也要出家為僧,就做弘傘的師弟。我愕然不知所對。過了幾天,他果然辭職,要去出家。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學葉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間裡,把房間裡所有的東西送給我們三人。第二天,我們三人送他到虎跑寺。再去望他時,他已光著頭皮,穿著僧衣,儼然一位清癯的法師了。我從此改口,稱他為法師。法師的僧臘二十四年。這二十四年中,我顛沛流離,他一貫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進愈深。當初修淨土宗,後來又修律宗。律宗是講究戒律的,一舉一動,都有規律,嚴肅認真之極。這是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數百年來,傳統斷絕,直到弘一法師一代方才復興,所以佛門中稱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弘一法師的生活非常認真。舉一例說: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紙去,請弘一法師寫佛號。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余多的宣紙如何處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郵票去,多了幾分。他把多的幾分寄還我。以後我寄紙或郵票,就預先聲明:余多的送與法師。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坐在藤椅子裡。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裡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讀者聽到這話,也許要笑。但這正是做人極度認真的表示。
如上所述,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面又像個大面,而這一切都是認真的原故。
現在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圓寂了。噩耗傳到貴州遵義的時候,我正在束裝,將遷居重慶。我發願到重慶後替法師畫像一百幀,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養。現在畫像已經如願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徒塵緣已經結束,然而他的遺訓、認真將永遠銘刻在我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