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平村位於姑射山下,自古為商賈要道。古時候,從豁都峪出山的鄉寧、吉縣、大寧等地客商到汾城、絳州、曲沃,有一條車馬大道經過中安平村。山裡的煤炭和山貨向東或向南運發,山下的各種商品往西北傳送,都要經過此地。從中安平轉西南進入三官峪過關王廟,又有另一條路可到鄉寧、吉縣的黃河碼頭,溝通黃河兩岸商賈運輸。從中安平向正東過古城鎮,又可到史村、臨汾。道路四通八達,運輸極為方便。而且這裡的耕地用豁都峪和三官峪的洪水澆灌,土壤肥沃,林茂糧豐,人稱“金圪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安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古城鎮
- 地理位置:位於姑射山下
簡介,歷史沿革,自古重教育,
簡介
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古城鎮中安平村
歷史沿革
600年前梁氏家族定居此地,逐步走上了亦農亦商、百業俱興的路子。
明朝初期,頗有眼光的永和縣商人梁政,經常到絳州做生意,路經此地,看準了中安平這塊風水寶地,就帶領六個兒子遷到這裡落戶,建房置地,經商發展。到明朝正統年間(1436年-1449年),梁尚義主持家政時,梁家已成遠近聞名的大富戶。據梁家牌坊碑文記載:“始祖於大明正統年間,賑濟窮乏,輸米千石。
此義士仁人之舉,忠君愛民之心,有司奏聞,聖上賜封尚義官戴榮身。”可見梁家當時富裕程度已非同一般。
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中安平梁姓已增加到五六十戶之多。街道兩旁建起了店鋪,過往商客絡繹不絕。青磚筒瓦四合院建起十餘座,新鑿和重修水井三眼(當地水井約50米深)。據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井泉龍王碑記載:修井募捐人共30戶,全是梁姓,對照梁家家譜,分別是梁門第五世和第六世。
明末清初,由於戰亂和大地震的破壞,梁家的商業曾一度衰落。康熙以後,政局穩定,國泰民安。梁家先祖抓住這一機遇,迅速復興商業。各家商鋪由內到外,由近至遠,由小及大,迅速發展。僅村內就設有商號店鋪20多家。每逢集日,車水馬龍,行人擁擠。據字契和梁桂年娶親收禮賬簿記載:時村內商號有魁榮號、合心號(掛麵鋪)、天成號(綢緞)、魁利祥(錢鋪)、玉泉醋房、鐵店、銀樓、磨坊、染坊、豆腐坊、饃鋪、油食鋪、飯店、車馬店、雜貨鋪、釘掌鋪、炭園、木廠等。尤其以煉鐵、煤炭和飲食業為多。如今人們仍稱梁士旺家為“鐵店裡”、梁遂順一塊地為 “染坊地”,村北有30多畝地叫“車園地”(炭園)。梁逢治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創建地魁利祥錢鋪,現在仍完好可見。梁家在發展商業的同時,繼續擴大土地經營。根據梁有勝保存的地契記載:清雍正三年(1725年),安侯里一甲(東侯村)盧娟將自己村南上等好地5.3畝,立契出賣給西姚里二甲(中安平)梁家為業。隨著梁家商業的發展,經營逐步延伸到了陝西、寧夏、內蒙古和北京等地。據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安平關帝廟石碑記載:建廟施銀的商號達56家,梁姓施銀戶達129戶,比現在的梁姓戶數還多20戶。這些商號有內地商號,也有外地商號,涉及面廣,聯繫面大。道光年間,梁姓家族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外經商,很多人落戶在外,本村家譜幾無後人。直至清末和民國年間,村內仍有不少人從寧夏、內蒙購回馬匹和皮革銷售。
梁家在各地商號中多數是股東和掌柜,也有學徒和夥計。如梁家六支十世梁瑞,乾隆年間投資430兩銀子在北口外黃姑屯創辦和順號商鋪,到道光年間發展為東和順和西和順兩處商鋪,後由兒子梁永順經營。第二支第十一世梁岱,在寧夏陽馬途川、白虎溝,投資創辦隆茂號斗行,在內蒙古哈拉朝魁升號、隆盛號也有股銀。
嘉慶二十年(1815年)由兒子梁慶豐、梁慶余繼承時,他家在這些商號的股銀都在百兩以上,另外還有倉房、馬房、場院房20餘間(繼承分家字據現由梁滿堂保存)。第三支十一世梁鈞,在熱河省和陝西宜川都有生意。第四支十一世梁逢天、梁逢地,在銀川經商;十二世梁必忠、梁必信在寧夏做生意;十三世梁景福在北京經商,梁景福的兒子梁子文在古城鎮界兒里創辦德盛號商鋪。另一支十三世梁丙午在北京開當鋪,直到光緒年間列強入侵時其後人梁煥光才停業返鄉。
誠信經營是梁家務商的宗旨。許多商號都以德字命名,如德順號(在古城)、德盛號、德隆號、德茂號(在內蒙古)、寶德號等,反映了他們當時所追求、遵循的職業道德,即重德育人,講信譽、講禮義。許多合夥生意在分手時,分單上將內外債務都寫得清清楚楚。例如梁慶豐、梁慶余分商號時,分單上就註明欠堂叔梁煥堂銀二兩,借欠外賬各有分單。特別是梁必明、梁必強、梁必忠、梁必信分家單上,將父親在世時所欠外債都明確分列在分單上,由兒子負責歸還,表現了他們的責任感和誠信度。
梁家的商業發展之所以經久不衰,其原因之一是注重人才培養。按祖宗傳下來的慣例,家族中很多人把子女從小就送到商號當學徒,幾年不許回家。像梁金榮父親梁瑞祥幼時就到虞鄉鎮當學徒,30歲便當了掌柜,人稱梁掌柜。此人機智靈活,善於交際,經營有方,生意做得興旺發達。
與此同時,他們也相當注重教育。梁家祠堂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安平村的學堂,是育人重地,曾培養出許多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才。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安平村的青少年還在這個祠堂讀書。另據關帝廟石碑記載:道光年間的貢生有梁一勤;生員有梁燦廷、梁日芝。梁家有不少人文化素養相當高。清代道光時的梁逢源,鹹豐時的梁霞,同治時的梁天賜,民國時的梁德昌、梁建斗,其書法功底都相當深厚。
自古重教育
襄汾縣古城鎮中安平村在明清時期就建有村辦學堂,培養出許多名人志士,特別以經商為多,成為太平縣晉商在西北各省的一支勁旅。
中安平村村子不大,清乾隆年間全村140多戶人家,梁氏家族就有130多戶,占全村總戶數的百分之九十三以上,梁家自古勤於農耕,善於經商,歷來重視文化教育和人材培養,在當地十里八鄉頗有影響。
梁家始祖梁政,自明朝初期從永和遷居中安平村落戶之後,便因地制宜,發展農商。瞄準中安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購買耕地發展農業,同時在村東道路兩旁興建店鋪經營商業,家業很快富裕起來。到正統年間(1436年)梁政就擁有耕地百餘畝,房屋店鋪數十間,成為當地有名的富裕大戶。據梁家“尚義”牌坊碑文記載:“始祖於大明正統年間,賑濟窮乏,輸米千石。此義士仁人之舉,忠君愛民之心,有司奏聞,聖上賜封尚義官戴榮身。方(敏)太爺欽奉聖旨建立牌坊。”梁家富裕以後,大義救災,慷慨解囊的義舉,不但受到皇上的封賞,而且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
致富不忘辦學,經商必先育人。梁家富裕之後,立即修井建房,置地挖渠,生活,生產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梁氏家族在村子中央建起了梁家祠堂,西房三間為上房,做祭祀堂。同時建北房三間開辦學堂,門樓兩旁建廂房兩間供教師居住。由此可見梁家重視教育由來以久。
古時候多數鄉村是由民間富戶自辦私塾,學而憂則仕。而在中安平村則是村里人大夥攤錢集資辦學。明清時期,梁氏家族在中安平村是唯一大戶,又是同宗同祖,沒有財富過於集中的大地主和大財主。多數男子在外地經商,村里人窮富差別不太懸殊。可以說家家都有經商的,戶戶都有種地的。多數子女都要送到學堂接受啟蒙教育。一直到解放前夕,鄰居東安平村、南安平、西安平、姚村還有青少年在中安平學堂上學的,即使戰爭年代也沒有間斷過。
根據史料記載追溯,道光年間南安平村高厚甫(清徵仕郎直隸州分州加一級丁酉(1837年)拔貢),中安平村梁燦廷(邑庠生員);光緒年間本村梁英娃(第二支),民國時期景毛村的黃文有,關村的王瑞庵和本村馬自驥先生等人都在中安平學堂任過教員。解放後,1947年中安平學堂更名為中安平國小。東候村的張德心,鄉寧縣的李錚榮,北焦彭村的毛麗澤是五十年代的老教師。六十年代以後分別有毛國恆、馬玉勝、毛小倉、崔景邦、衛普文等人都在中安平國小任過教。他們為培養下一代付出了心血和艱苦的努力。
中安平學堂歷來培養出大批有志之仕。許多人成才後到外地任職和經商發展,公在本村有記載的人士就枚不勝舉。據關帝廟功德碑記載:清乾隆年間中安平有監生梁時、梁英、介賓梁暉、經理梁鴻飛。監生、王都(東安平),嘉慶五年九品登仕郎王帥貴。道光年間有生員梁燦廷,梁日芝(二支)等。光緒年間處士梁介臣,字景福(後人梁子文經商落戶古城)。明萬曆年間的梁天佐、梁審,清乾隆年間的梁公綠,道光年間的梁新年、梁萬稷、梁逢藍、梁國正、梁必強;光緒年間的梁霞、梁天賜、梁芳昭等人學識淵博,書法遒拔,筆勢流暢。他們經常是村里蓋廟修寺興辦公益事業的領導者。民國年間的梁德昌、梁雲棟也很有文化,當過村副,梁建斗、梁永書當過村公所文書;梁雲程精通獸醫,遠近聞名;梁月盛不但能寫會算,三弦、二胡等樂器也使得音清律正。其兒子梁換章是全縣有名的民間曲藝表演藝術大師。
中安平學堂培養出的學生到內蒙古、寧夏、陝北、北京等地經商者不計其數。清朝乾隆年間梁家第六支梁景、梁瑞,各投資1200兩銀子到內蒙古黃姑屯做生意,字號叫和順號。道光年間生意由兒子梁永順、永康、懷清、履清、時清繼承經營。光緒年間梁發壇在包頭繼承其父的生意後,買賣興隆,規模擴大,字號發情到三處四店,三處是發盛魁、發盛永、裕金興。下設公記、全記、源記和本鋪等分號。僅裕金興商號資產折銀達19066兩8錢7分。另有前賬餘利3821兩3分。該商號在包頭名聲顯赫、譽滿全城。
1945年以後,中安平國小設學董一個,由梁太亨擔任代表村民管理學校。學校的經費由學生交一定學費,不足部分由村公所補助。學校設兩個教室,四個年級,複式教學,約五十餘人。在解放戰爭中,本村學生梁保全、梁效曾、梁國棟、梁德順,先後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他們在部隊思想進步很很,不久便加入中國共產黨,分別晉升為團、營級幹部。
新中國成立以後,村農會對學校教育更加重視,農會籌資將學校的房屋進行修繕、翻新,重新灰粉了牆壁,配置了一批新桌登。學校面貌煥然一新。縣上派來了公辦教師。學生增加到七、八十人。教學質量也有所提高。很多結業生考入古城高小、汾城中學和高中師範等,畢業後參加了革命工作。如:梁自立,1965年參軍,轉業後任山西焦化(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副廳級);王光裕任縣財委文主任;梁發財,縣糧食局幹部;梁彥盛,運城縣勞動局局長;梁百盛,霍州象膠廠幹部;王槐茂任邢台市水得局工程師;梁自興任農行經濟師;梁麥生任縣體委副主任。梁荷花、梁興旺、席金鐘等人擔任光榮的人民教師。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中安平國小不斷改革發展,為各類學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有三十多名學子畢業於全國各類大專院校。如梁宏,清華大學碩士,現在深圳華為公司駐瑞典辦事處。梁奎文,山西農大畢業,碩士,現在在廣州工作。如今中安平、南安平、西安平三所村子和蓋了一所國小,叫安平國小,學校現狀不錯,使得大批孩子不需要到較遠的地方去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