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文學閱讀必備書系:思維的樂趣

中學生文學閱讀必備書系:思維的樂趣

本書是王小波的隨筆選集,收入《沉默的大多數》、《思維的樂趣》、《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古遺風》等影響較大的隨筆五十餘篇。書中文章以戲謔和幽默的筆調展示了對理性和“智性”的追求,讓人們在真切地體會思維帶給人的無與倫比的快樂的同時,學會如何去獨立而自由地思考。該書的人民大學版為“中學生閱讀指南”所推薦,本次保留了人大版的大部分篇章,並做了細微調整和增刪。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學生文學閱讀必備書系:思維的樂趣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251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 作者:王小波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10112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學生文學閱讀必備書系(高中部分):思維的樂趣》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怪才作家”王小波的散文隨筆選集。這本選集收錄了王小波的代表性隨筆。大致分為如下幾個部分:一部分以王小波的知青生活體驗為主,如《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椰子樹與平等》、《思想和害臊》、《體驗生活》等,通過一些小事,闡發深刻的道理。另一部分以王小波的日常體驗和在國外的生活見聞為主,如《荷蘭牧場與父老鄉親》、《個人尊嚴》、《君子的尊嚴》、《北京風情》等,藉由日常生活細節的描述,呼喚科學和理性。《中學生文學閱讀必備書系(高中部分):思維的樂趣》所收錄的文章中,占據比例最大的是王小波有關文化的思考。

作者簡介

王小波,當代著名學者、作家。1952年出生於北京,1969年到雲南插隊,後來在山東轉插,做過民辦教師。1974年以後在北京街道當工人。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讀本科,1986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獲文科碩士學位,1988年回國,曾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辭職,成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等,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榮膺1997年的坎城國際電影節入圍作品,使王小波成為在國際電影節為中國取得最佳編劇獎的第一人。

圖書目錄

導讀
沉默的大多數
思維的樂趣
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古遺風
知識分子的不幸
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積極的結論
跳出手掌心
道德墮落與知識分子
論戰與道德
道德保守主義及其他
我看文化熱
文化之爭
“行貨感”與文化相對主義
極端體驗
洋鬼子與辜鴻銘
我看國學
智慧與國學
理想國與哲人王
救世情結與白日夢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狹隘民族主義的蠱惑宣傳
對中國文化的布羅代爾式考證
人性的逆轉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有關天圓地方
優越感種種
東西方快樂觀區別之我見
肚子裡的戰爭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椰子樹與平等
思想和害臊
體驗生活
皇帝做習題
拒絕恭維
關於崇高
謙卑學習班
荷蘭牧場與父老鄉親
京片子與民族自信心
高考經歷
有關“錯誤的故事”
迷信與邪門書
科學與邪道
科學的美好
生命科學與騙術
我怎樣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有關“偉大一族”
誠實與浮囂
不新的《萬曆十五年》
我為什麼要寫作
我的師承
我的精神家園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商業片與藝術片
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片
舊片重溫
藝術與關懷弱勢群體
門前空地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北京風情
環境問題
個人尊嚴
君子的尊嚴
居住環境與尊嚴
寫給新的一年(1996年)
工作與人生

序言

本書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怪才作家”王小波的散文隨筆選集。王小波出生於1952年,父母都是很早參加革命的知識分子幹部。他的童年和少年,經歷了“文革”與令人難忘的知青歲月。二十多歲時他從插隊的雲南回到北京,成了街道工廠的一名工人。1978年,考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貿易系商品學專業,並與社會學家李銀河結為伉儷。1984年,赴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獲文科碩士學位,1988年回到國內高校任職。1992年,他辭去教職,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一手寫隨筆雜文,一手寫小說,很快就轟動了文壇。1997年4月,正當文學事業開始步入輝煌的時候,他卻因心臟病突然去世,年僅四十五歲。
這本選集收錄了王小波的代表性隨筆。大致分為如下幾個部分:一部分以王小波的知青生活體驗為主,如《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椰子樹與平等》、《思想和害臊》、《體驗生活》等,通過一些小事,闡發深刻的道理。《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以寓言和小說的筆法,描述了一頭“自由主義”的家豬,讀來令人忍俊不禁,掩卷之後又不能不讓人深思。王小波在這頭不馴服的豬身上,寄託了對人的尊嚴和自由的理想。而《體驗生活》則從知青時的一次“憶苦飯”說起,風趣幽默地調侃了荒唐年代的荒唐事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另一部分以王小波的日常體驗和在國外的生活見聞為主,如《荷蘭牧場與父老鄉親》、《個人尊嚴》、《君子的尊嚴》、《北京風情》等,藉由日常生活細節的描述,呼喚科學和理性。《荷蘭牧場與父老鄉親》,從在開發智力和運用科技方面做得非常好的荷蘭牧場寫起,並將其與一味強調“人定勝天”的“文革”邏輯之間所形成的深刻對比和盤托出,突出了科學精神對造福人類的重要性。《北京風情》則從拆城牆引起的“缺憾”著手,呼籲要以理性的態度對待歷史遺產,而不應盲目地追逐所謂的“現代”、“摩登”。本書所收錄的文章中,占據比例最大的,還是王小波有關文化的思考。這些思考大多是批判性的,有的是電影評論,有的是小說雜談,有的針對國學熱和文化熱,有的批評氣功熱現象,有的則在一個更寬泛的視野中,闡述對文化的理解和追求,以及自己的文學審美觀,如《我看文化熱》、《智慧與國學》、《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片》等。
正如王小波在隨筆中所寫,“愛情”、“自由”和“想像”是他最為推崇的文學質素,是他的文學精魂所在。
王小波的隨筆,之所以引起諸多關注,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語言生動質樸,貼近生活,又機智風趣。王小波的隨筆,從來不故作高深,總是將深刻的道理講得很淺顯、很形象化,並充滿幽默氣息。例如,在《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中,他這樣描寫那頭酷愛自由的豬:“他們說,這豬不正經。領導則痛恨它,這一點以後還要談到。我對它則不止是喜歡——我尊敬它,常常不顧自己虛長十幾歲這一現實,把它叫做‘豬兄’。如前所述,這位豬兄會模仿各種聲音。我想它也學過人說話,但沒有學會——假如學會了,我們就可以做傾心之談。但這不能怪它。人和豬的音色差得太遠了。”他的很多隨筆自由運用著北京方言,不避諱粗話俗語,往往能帶來非常好的閱讀效果,並有助於說明道理,如《京片子與民族自尊心》。這篇文章以北京話為由頭,探討的卻是市場經濟情況下民族自尊心的問題。他在文章中模仿1980年代北京女服務員的口氣,令人不禁莞爾:“八十年代初的北京小姐,就是洛克菲勒冒犯到她,也是照罵不誤:‘別以為有幾個臭錢就能在我這兒起膩,惹急了我他媽的拿大嘴巴子貼你!’斷斷不會見了港客就骨髓發酥非要嫁他不可……”
二是視角新穎獨特,思想鋒芒犀利,批判針對性強。王小波的隨筆,總是從一個很“低層次”的日常化視角進入話題,進而達到一個很深的寓意。《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以知青時代的一頭豬,隱喻了人類追求自由的心路歷程。而《沉默的大多數》,則將權力階層和普通民眾的話語占有量做了對比,揭露了“權力者有權說話,而無權者被迫沉默”的情形,號召每個人都來捍衛自己表達的尊嚴。《花剌子模信使問題》以古代花刺子模國對待信使的一種“古怪的風俗”開篇,揭示的卻是知識分子如何在專制面前保持自尊和良心的問題:知識者猶如信使,只有忠於良知和道德,才能無愧於知識分子的稱呼。《極端體驗》介紹了古代筆記中的一個喜歡跳糞坑的書生李赤,對他的故事,王小波則在善意的嘲諷中,透露出對極端思維的批判。
三是筆法技巧非常有特點。王小波擅長利用小說的手法,通過一些具體的小故事,闡明理念,有描寫,有人物刻畫,還有故事情節,讀來引人人勝,又往往在簡單的故事中蘊含深意。如《肚子裡的戰爭》,通過住院動手術的故事,抨擊了“左傾”思維下的狂熱症和幼稚病,呼喚理性的回歸。王小波詳細地記述了蹩腳醫生尋找盲腸的過程,並將之比喻成小飯店廚師“洗大腸”,充滿了黑色幽默。王小波還喜歡在散文中運用比喻,如在《智慧與國學》中,將某些國學大師比作叫嚷著“我會縫扣子”的“傻大姐”:“我有位阿姨,生了個傻女兒,比我大幾歲,不知從幾歲開始學會了縫扣子。她大概還學過些別的,但沒有學會。總而言之,這是她唯一的技能。我到她家去坐時,每隔三到五分鐘,這傻丫頭都要對我狂嚎一聲:‘我會縫扣子!’我知道她的意思:她想讓我向她學縫扣子。但我就是不肯,理由有二:其一,我自己會縫扣子;其二,我怕她扎著我。她這樣愛我,讓人感動。”他進而將國學對道德的推崇,比作“大山臨盆”,聽著壯烈,卻生出了一個“小耗子”。他的隨筆還擅長使用邏輯手法,在邏輯推理中,讓世事的荒誕暴露無遺。如在《百姓·洋人·官》中,王小波就運用邏輯分析法和歸謬法,指出了虛妄的民族主義情緒的害處:“這裡面包含了三重的誤會。其一,看到我國政府在對外交涉中講道理,就覺得政府在怕洋人——不講理的人常會有這種看法,這是不足為奇的。其二,看到海外的評論注意到了這本書,覺得洋人怕了我們——有些人就是這么一驚一乍,一本書有什麼可怕的呢?其三,以為洋人怕了這本百姓寫的書,官又怕洋人,結果就是官也怕了百姓了,老百姓的地位也就提高了。這是武俠小說里的隔山打牛、隔物傳功之法。”
四是王小波的隨筆具有“智者散文”的特點,蘊含很多深刻、卻易被忽略的“理性常識”。王小波厭惡道德說教,喜歡平實說理,然而,他的隨筆又立意高遠,以“健全的理性和健全的人格”為主旨,推崇智慧、寬容、愛和美。他不僅能就事論事,鞭辟入裡,而且能啟發人對自身和周圍的環境進行思索,進而開啟心智,從相當的精神高度上超越問題本身的束縛。《沉默的大多數》、《思維的樂趣》、《我的精神家園》就是其中的幾篇具有宣言性質的文字。在《沉默的大多數》中,王小波對“文革”中的思想控制進行了批判。他認為,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話語權”,都應該表達獨立的思想,任何想將個人的思想凌駕於大眾之上或迫使大眾去遵從的行為都是不對的。《思維的樂趣》大聲宣告:“對於一位知識分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精英更為重要。”對中國文化中的道德主義傾向進行了反思。《我的精神家園》中,王小波從兒時偷書讀被父親責打的事情人手,為我們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精神追求,真摯感人,還有幾分童話色彩:“安徒生寫過《光榮的荊棘路》,他說人文的事業就是一片著火的荊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著。當然,他是把塵世的囂囂都考慮在內了,我覺得用不著想那么多。用寧靜的童心來看,這條路是這樣的:它在兩條竹籬笆之中。籬笆上開滿了紫色的牽牛花,在每個花蕊上,都落了一隻藍蜻蜓。” 說理散文做得好,要發人之所未發,見人之所未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小波以自由主義精神為中國當代散文注入了思想的活力。他經常引用羅素的觀點:“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主張建立多元、寬容的文化觀。王小波從常識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人生,追求“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他的散文隨筆值得我們認真咀嚼體會。
房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